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姓氏名字之演變也是如此。上古時期,中國姓氏以姬、姜為最多,當時的名有兩個的,也有三個的。秦漢時期,中國人姓名深深受到儒家思想影響,為了表示對先輩的尊重,每代人的「字」都遵循伯叔季仲的規矩,例如,司馬懿字仲達,其長兄字叔達,以此類推。不過大體上,每個時代的姓名都有各自的特點。
魏晉時期,整個社會的思想比秦漢時期更加開放,魏國陳思王曹植「茫茫原隰,祁祁士女,經彼公田,樂我稷黍」這種大膽的描述,就是反映。與此類似,人們的姓名也不再那麼古板,不再嚴格遵循什麼規則,而是喜歡使用溢美之詞。例如,人們熟知的荀彧,「彧」字的意思就是有文採,可見荀彧家人為他起名時,希望他將來在文學上有造詣。
唐朝時期,中國社會空前發達,民族自信心很強,這同樣反映在起名字方面。例如,唐朝時期的女性,有許多都是單姓復名,這是社會開放自信的標誌之一。《唐代墓誌彙編》中,出現了「枝枝、桃桃、雅雅」這樣的女性名字,這在唐朝之前的社會裡是不能想像的。唐朝之前,女子通常無名,只有姓氏,例如王氏、李氏,等等。
由此可見,一個時代的姓名特點,在總體上往往與這個時代的時代背景和文化特點有關。越是發達、開放、自信的時代和社會,人們的姓名就越多種多樣,越能打破常規;相反,越是閉塞、落後和不自信的時代和社會,人們的姓名就越嚴肅、深沉、單調和無趣。
中國建國之後,人們取名字就有很多特點。那時候全國各地開始大搞建設,所以許多父母就給自己的兒子取名為建國、建疆、建新,而給自己的女兒取名為愛華、愛玲、愛義,等等。因此,那個時代,同名同姓的姓名通常都是王建國、張建國、李建新,等等。
改革開放以後,中國迅速崛起,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越來越強,因此人們在取名字的時候,也就有了變化。那時候的人們不再喜歡拘泥於建國、愛華這樣的名字,而是會取文魁、思韻、巧榮這樣更加多種多樣的名字。再後來,隨著中國崛起,民族自信心越來越強,許多人會以「果果、瓜瓜」甚至「寶寶」這樣的名字,來當大名,這就是時代自信的標誌。
不過,即便如此,因為我國人口眾多,同姓同名的情況依然非常普遍。中國姓氏人數排行榜中,王姓、李姓、張姓、趙姓這幾大姓氏,一直都名列前茅。因此,這幾個姓氏的人,也更容易與他人重名。根據筆者了解,目前中國同名同姓最多的3個姓名依次為李強(230717個),王敏(223592個)和李敏(223469個)。三個姓名都分別有幾十萬人重名,數量如此之多,或許大家身邊都遇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