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鄉村旅遊的相關研究成果進行梳理和總結,不僅有利於學術研究的開展,同時也能夠促進鄉村旅遊的健康發展。然而,有關鄉村旅遊的研究成果十分豐富,採用傳統的文獻綜述方式,難以對其進行全面分析。而以往鄉村旅遊綜述類文章也都是採取歸納和總結文獻資料的方式,從主觀上對鄉村旅遊的研究進展進行總結,在很大程度上難以深刻、全面、準確地剖析鄉村旅遊研究的發展趨勢和要求。
筆者嘗試用文獻計量的方式,藉助Citespace工具,繪製鄉村旅遊研究的知識圖譜,以更客觀的視角全面揭示鄉村旅遊的研究態勢。
1
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1.1
研究方法
知識圖譜是將統計學、應用數學、計算機科學等學科的理論與方法相結合,用可視化的技術來分析及展示數據之間的關係,將研究領域的發展歷程、研究現狀及整體知識框架以圖像的形式表達出來,尤其在對數量龐大的數據進行挖掘方面具有優勢,具體分析過程如圖1。該研究主要採用Citespace來進行知識圖譜分析。
圖1 知識圖譜分析過程
1.2
數據來源
筆者主要選取CNKI資料庫的期刊論文為分析對象,由於CNKI所收錄的期刊眾多,且水平參差不齊,將主要分析目標集中在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使分析對象更加具有代表性。
筆者在CNKI上進行檢索,以「篇名=鄉村旅遊or休閒農莊or農村旅遊or農業旅遊or民族村寨旅遊or農家樂」,匹配條件為精確,選擇中文核心和CSSCI期刊為主要來源,共得到1744條檢索結果,剔除會議通知、缺少作者、主題不符的論文,共剩餘1732篇,將1732篇論文作為主要分析樣本。
2
Citespace統計結果分析
2.1
論文發表時間分析
從圖2可以看出,鄉村旅遊論文發表數量經歷了緩慢增長—迅速增長—平穩發展3個階段。鄉村旅遊的研究與鄉村旅遊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從發展的視角來看,我國鄉村旅遊的發展是伴隨著旅遊業的整體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而逐漸發展起來。
圖2 論文發表時間與數量統計
2.2
發文作者分析
利用Citespace對發文作者進行分析,得到圖3,圖中節點的大小反映作者發文數量的多少,之間的連線反映合作關係的強度,該圖譜共有637個節點,179個連接,網路密度為0.0009。
將圖3和表1相結合,可知:①在鄉村旅遊研究領域,尚未形成核心研究團隊,未出現聯繫緊密的作者群,作者與作者之間合作和互引關係較弱,關於鄉村旅遊的研究成果,雖然數量龐大,卻缺少具有學術影響力的核心作者和研究團隊;②研究成果分散,大部分作者的發文量集中在5篇以下,缺少相關的系列性研究;③發文量的前5名分別是趙承華、郭凌、何景明、陳志永、謝雨萍,前5名作者的發文量之和僅為54篇。
圖3 發文作者知識圖譜
2.3
發文作者機構分析
對1732篇論文進行檢索結果分析,得出圖4所示圖譜,出現次數越多的發文機構在圖譜中的節點就越大;節點之間的連線越粗,說明機構之間合作越緊密。
圖4 發文作者機構知識圖譜
從研究機構的分布區域來看,呈現出地域分布的不均衡性,主要集中在四川、貴州、廣西等鄉村旅遊資源豐富,旅遊發展起步早的地區,一定程度上說明鄉村旅遊的研究與鄉村旅遊的發展存在正相關性(表2)。
2.4
發文期刊分析
按照期刊發文量來分析鄉村旅遊論文發表情況(表3)。1992年到2016年10月,鄉村旅遊相關論文發表在40多種期刊上。其中,發文量在20篇(含20篇)以上的有18種期刊,《安徽農業科學》載文量最多,達到237篇。
從發文期刊也可看出,對鄉村旅遊問題的研究是一個多學科的交叉研究,可從地理學、經濟學、農學、社會學、民族學等學科的視野來觀察和分析。
3
鄉村旅遊研究進展分析
對鄉村旅遊研究領域的關鍵詞進行分析,有助於挖掘相關的研究重點和熱點。利用Citespace將從CNKI提取的數據進行轉換,把轉換之後的數據重新導入Citespace軟體,時間跨度設置為1992—2015年,時間區分長度為1,聚類次來源為標題、摘要、作者關鍵詞、增補關鍵詞,將關鍵詞作為節點類型,將被引頻次最高設置為50,在pruning選項中選擇「pruning merged networks」,生成圖5。對主要關鍵詞進行的分析見表4。
圖5 鄉村旅遊關鍵詞頻知識圖譜
3.1
鄉村旅遊
關於鄉村旅遊發展方面的研究是重要內容,主要包括開發模式、發展現狀、發展趨勢等,可持續發展是鄉村旅遊重要的發展理念。
鄉村旅遊的開發模式十分多樣,主要有田園農業模式、文化體驗模式、休閒度假模式、鄉村旅遊綜合體模式、科普教育模式。
鄉村旅遊的經營模式有農戶+農戶、農戶+公司、農戶+社區+公司、農戶個體、農戶+集體+國家等。總體來看,都是以農戶為主體和參與對象,農戶是鄉村旅遊發展的重要依託。因此,在鄉村旅遊的開發與研究過程中,社區參與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社區參與鄉村旅遊能夠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增收問題,尤其在民族村寨,採取社區參與的開發模式能夠有效保護資源環境和鄉村旅遊的可持續發展。
3.2
農業旅遊
鄉村旅遊是以農業文化景觀、農業生態環境、農事生產活動以及傳統的民族習俗為資源,融觀賞、考察、學習、參與、娛樂、購物、度假於一體的旅遊活動。鄉村旅遊與農業的關係十分密切。
農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居於重要地位,很多學者將鄉村旅遊的重點放在農業旅遊上。鄉村性是鄉村旅遊的獨特賣點,而這種鄉村性主要產生於農業文明的演進過程中。因此,鄉村旅遊資源開發的關鍵在於對農業文明的挖掘,充分發揮鄉村性,打造與城市旅遊相區別的產品。
3.3
「農家樂」
在將近20年的發展過程中,「農家樂」逐漸成為集餐飲娛樂為一體、消費水平經濟實惠的休閒娛樂方式的代名詞,在提高農民收入、促進鄉村經濟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大部分「農家樂」旅遊產品內涵淺薄、缺乏個性和深度,難以持久地吸引遊客。
有學者指出,「農家樂」的出路在於2個方面,一方面是來自經營主體,要增強營銷、創新產品、與其他旅遊方式融合、深挖鄉村特色等;另一方面是來自政府,要從供給側和需求側兩方面進行調整。
3.4
新農村建設
新農村建設為鄉村旅遊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契機,鄉村旅遊也有效地促進新農村建設。與此同時,多個省市提出將鄉村旅遊作為新農村建設的突破口。鄉村旅遊通過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及引進城市資金等多方面促進新農村建設,是縮小城鄉差距,推動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措施。
3.5
其他
除了主要生成樹外,還有一些散落在外圍的節點,比如旅遊主題、國家旅遊局、生態文化、中國鄉村遊;鄉村發展;田園風光;循環經濟;城市邊緣區等,出現次數相對較多,也是鄉村旅遊研究的主要方面。
4
結論及展望
4.1
對理論基礎的研究
從整體來看,鄉村旅遊研究呈現出實證研究多、理論基礎研究少的特徵。當前,鄉村旅遊已經成為我國農業、旅遊及休閒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日漸增強,因此,客觀上必須進一步加強基礎理論研究。鄉村旅遊概念及相關理論等方面將會成為下一階段的研究重點,以便為鄉村旅遊的發展提供更為堅實的理論指導。
4.2
對鄉村旅遊政策的研究
鄉村旅遊的發展和研究過程都呈現出非常強的政策導向性,比如「鄉村旅遊年」「美麗鄉村」等政策的出臺推動了鄉村旅遊的發展,同時也使得相關研究呈現增長態勢。然而,對鄉村旅遊政策的研究卻十分缺乏,尤其是土地、稅收、人才、利益保障等方面,對於鄉村旅遊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和價值,因而,鄉村旅遊的政策研究和分析成為越來越突出的研究重點。
4.3
對鄉村旅遊文化內涵的研究
現階段過多地關注於鄉村旅遊的產品形態,缺少對鄉村文化內涵的研究,這也是導致鄉村旅遊發展過程出現諸多問題的原因。同時,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以及鄉村旅遊的逐漸成熟,鄉村旅遊必然要朝精細化、個性化方向發展,將有可能從文化、社會、歷史、地理等學科的視野對鄉村旅遊文化展開更深入的探討。
4.4
對鄉村旅遊產權制度的研究
目前,已有較多成果對鄉村旅遊經營模式進行探討和研究,然而隨著鄉村旅遊的深入發展,各種利益衝突層出不窮,根本原因在於產權制度未得到優化。因此,產權制度的研究對於協調鄉村旅遊利益衝突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從利益相關者理論對鄉村旅遊產權制度進行深入剖析和探討是未來研究的重點。
4.5
精準扶貧對鄉村旅遊研究的要求
在我國扶貧事業進入攻堅階段的背景下,精準扶貧成為現階段的重要戰略理念,對鄉村旅遊的研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當前,貧困人口參與鄉村旅遊發展,在旅遊資源豐富的鄉村依靠旅遊產業帶動脫貧成為當前及今後較長時期值得關注的問題,將會進一步深化扶貧效益、參與機制、產業打造等方面的研究。
4.6
鄉村旅遊的融合發展
隨著「旅遊+」的推進,融合發展是趨勢。通過對鄉村旅遊融合發展的研究,增強研究成果的應用價值,重點關注鄉村旅遊與文化、鄉村旅遊與生態、鄉村旅遊與技術等的融合,加強對以民宿、休閒農業、農業科普等為代表的鄉村旅遊新產品新業態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