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古今中外,日子過的最憋屈的,大概就是家中排行老二的孩子了,特別是夾在老大和老小中間的老二。因為是老二,所以家裡困難的時候要穿哥哥或者姐姐穿剩下的衣服,玩剩下的玩具,還不可以有怨言,不然就是不懂事。因為是老二,所以要對弟弟或者妹妹謙讓,畢竟他還小,不能打,不能罵,不能跟他一般見識。
可是,憑什麼啊?老二天生就該脾氣好,懂謙讓,即便被父母忽略也毫無怨言嗎?如果有的選,誰不想當家裡第一個出生的孩子,被所有的長輩捧在手心裡稀罕?如果有的選,誰不想當最後一個出生的孩子,可以肆無忌憚的耍脾氣不講理。
可偏偏,做了老二。做了那個需要承擔更多,但得到卻最少的老二;做了那個怎麼懂事都不太受寵的老二;做了那個很容易被忽略的老二。
02
美劇《小謝爾頓》第二季的其中一集,謝爾頓和密西被家人帶去機構做關於雙胞胎的測試。兩個小孩被帶到不同的房間,謝爾頓因為回答不出理論數據外的問題險些抓狂,另一個房間,密西卻和科學家相談甚歡。當被誇獎具有敏銳的洞察力能看到大多數人忽略的東西時,密西是這樣回答的:
誰讓我名字裡就含有「忽略」呢?當你獨處久了,就會慢慢具備這種能力了。
原來,大人眼中敏銳的觀察力,只不過是孩子孤獨久了的副作用。看到一個幾歲的孩子說這種話,讓人挺難過的。孤獨的原因很簡單,爸爸可以和哥哥一起打球,所以他們是一撥兒的,謝爾頓因為最晚出生最高智商最神經質,所以媽媽和姥姥的注意力幾乎全在他那。
至於密西,只能自立自強。
很多時候,大人以為孩子小,不懂,但其實你有的情緒,她們也有,甚至比你更細膩敏銳,因為孩子不會對自己撒謊,他們的喜怒哀樂很難隱藏。
同樣的問題,《請回答1988》裡的德善也遇到過,家裡只剩兩個雞蛋的時候,媽媽為難的看了她一眼,她立刻表示:我不吃也可以。
樓上的叔叔給她家送炸雞,特意交待要德善吃雞腿,大概叔叔也知道三個孩子中,如果只有兩個雞腿,唯一吃不到的那個人,就是德善了。
最終,德善還是沒有吃到雞腿。甚至,因為和姐姐只差三天,生日從來都是姐姐吹完蠟燭,拿掉三隻,重新點燃,德善繼續吹。但幾天前,德善就說過,今年不想和姐姐一起過,想過自己的生日
終於,在姐姐生日那天,她爆發了。姐姐是寶拉,弟弟叫餘暉,只有她,父母寄予的希望是德善。德行善良。姐姐因為是第一個孩子,所以受到的愛最多,再加上是學霸,家裡什麼都是她先來,弟弟因為是最小的孩子,所以要照顧他,不可以和他計較。只有中間的德善,要謙讓,要體貼,要默不作聲做好人。
無獨有偶,陪伴90後長大的家庭情景喜劇《家有兒女》,同樣也折射出這樣的問題。重組家庭的三個孩子裡,老大小雪是學霸,小雨年紀最小,再加上劉梅不想當壞後媽,多少有討好兩個孩子的意味,所以對非親生的兩個孩子格外溺愛。是的,溺愛。相比之下,劉梅對劉星則嚴苛到了殘忍的程度。
一旦有人搞破壞,第一個挨訓的就是劉星,做了好事就覺得他在撒謊。作為一個學渣,流星通過努力破天荒的歷史考了第一,等著接受表揚,卻被懷疑作弊……
誠然,對於不同的孩子,教育方式要有所變通,比如小雪是女孩兒+學霸,本身就敏感,驕傲,自然不能像對待皮猴子劉星一樣。但同樣的事情,小雪做就是對,劉星做就挨懟,劉媽媽你雙標不要太嚴重好嘛。小時候看電視,經常被劉星的貧嘴和苦大仇深逗樂兒,可是捫心自問,如果是我們處於他這樣的境地,還笑的出來嗎?
「媽,你對我一直有成見!」
「我真是越在這個家越覺得沒意思我!」
「你能想像我和媽心平氣和地坐下來談談的場景嗎?」
……
這一聲聲的控訴的背後,是劉星遭受無數次的區別對待。
03
如果這幾個劇你都看過,應該知道密西,德善,劉星都是特別討人喜歡的孩子,密西跟誰都聊的來,德善跟大人小孩的關係都好,劉星性格活潑心地善良。他們身上有著一樣的特質:懂事,善良。可是一進家門,她們卻成為了最不起眼的那個,永遠沒法跟其他的孩子擁有同樣的待遇,他們不是沒有抗爭過,但,沒用。
媽媽在監控器那裡看到密西的回答,難受的快哭了,回去的路上,決定在外面吃,這一次,讓密西選。密西喜出望外,又確認了一遍才肯定選擇權在自己手裡。可是到了第二天,一切如常。爸爸帶著哥哥打球,姥姥和媽媽則圍著謝爾頓轉,她只好一個人無聊的看電視。
德善哭著跑出去以後,爸爸跟她道歉,並買了個小蛋糕作為補償,說爸爸也是第一次當爸爸,做到不好的地方請你體諒。可是某天晚上家裡的煤氣洩漏,爸爸背起弟弟,媽媽背起姐姐,衝出門口,坐下喘口氣以後,才想起忘了點什麼。
當家裡人意識到自己平時對劉星的傷害,作為補償,提出一起去劉星想了很久的海洋館,可是當劉星收拾停當走出房間,大家已經高高興興的出發了,而他們,並沒意識到主角不在。
再長的電視劇也有劇終的那一天,可回歸生活,老二的處境並沒有太多的改變。為了驗證自己的想法,我在票圈發起了關於老二的問卷調查。
有的只聊了幾句,有的則久一點,這是節選出的幾個回答。期間,大概針對不同的年齡聊了聊下面幾個問題:
童年時候受到的待遇對你的性格有什麼影響?
有試過和父母溝通這個問題嗎?
你努力過後父母的態度有改變嗎?
以後你會要幾個孩子?
……
小的時候大概就是爸爸不疼,媽媽不愛的吧,為了生弟弟,我們家特別重男輕女,從小把我扔在姥姥家,有一次下很大的雪,他們又走了,我就跟著往外跑,去追他們,結果掉進了雪坑。那時候學習特別好,自己知道要爭氣,我姐和弟弟出去玩從來不帶我。不過後來家裡經濟條件好以後,就好多了。@匿名
我長的委屈。我姐和我弟長得都比我好。家裡好的基因他們都有,我只有不好的基因。我好像有點太懂事了。小時候買新衣服我姐看上了一個比較貴一點的衣服,我媽不太想給她買,然後她就哭鬧了。然後我因為我姐買的貴的衣服然後主動挑了個很便宜的衣服。一直以來我都怕被我爸不要我,是我受過最大的委屈吧。我沒有安全感,我爸也沒給我安全感。不過。我媽真的是特別好的人。以後如果我有孩子,我不希望他那麼懂事。就像我現在對我小外甥。他不需要太懂事,該哭就哭,該鬧就鬧。反正我真生氣了就動手了,哈哈哈~@樹。
小時候常聽的一個故事,我媽講的。我出生我媽和我奶奶要把我送人,是我爸堅持把我留下來的。其實我不知道是真的還是假的,但是這個故事我長到26歲 聽了不下十幾次。我覺得一定是真的,很可能我就不屬於這個家了,爸爸媽媽姐姐弟弟好像特別完整了。包括戶口上我的身份是次女 、戶籍上姐姐是長女、弟弟是長子。我是次女,「次女」我特別討厭那個詞。小時候穿的衣服很多都是姐姐的,看小時候的照片,弟弟的最多,姐姐的有好幾張,我的只有兩張,還有一張是合照。其實小時候 包括上學到高中,都沒有覺得自己很不被愛,很被忽視。直到談了男朋友,發現原來被很關心是這樣的感覺,有點承受不了那麼多的愛,別人給我很多愛,我會有負疚感。包括到現在 我也不喜歡被圍觀 我不喜歡被很多人關注,我喜歡默默的做事情。肯定有影響,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姐姐那個時候是乖孩子 全縣前十名的那種,我弟弟學習也很棒 班級排很前的那種。我就是比較貪玩叛逆,學習也就是很中間的那種,我可能是想通過一些別的方式引起爸媽的主意吧,其實還是很希望被關注的。後來畢業好一些了,爸媽在小縣城,弟弟在讀大學,姐姐在市政府上班,我在北漂,我是家裡賺的最多的那一個,我會去拼命工作,然後去賺很多錢,來證明自己也很棒。其實他們可能也沒覺得忽略我吧,以後,孩子的話,要一個吧,也不是給她全部,而是害怕自己變成那個造成不公平的人,嚴重點就是 :受害者不要變成施害者。謝謝你聽我分享我的故事,不知道對你有沒有幫助 但我覺得很有力量。@璃洛
說真的哈,確實感覺中間的是撿的孩子,我姐是第一個孩子,萬千寵愛於一身啊,也優秀,所以整個榜樣,從生活,穿著,消費,都要被拿出來比,心累,啥都是你看看你姐咋咋。我妹老小,比我姐小15歲,那真是爹媽疼,姐姐寵,做啥都能被原諒。我就比較那啥了,確實是夾在中間,沒有姐姐優秀,沒有妹妹受寵,做的再好上面有個榜樣,做不好又說沒給妹妹做好標杆。我爸常放在嘴邊的一句話,我可不能讓你妹成為你這樣。挺尷尬得。說是沒影響其實心裡多少會有點介意,我覺得越是這樣自己越要爭口氣,自己的父母,其實都是心頭肉,想想也就算了,哪有真正去介懷得。我堂姐也是老二,跟我一樣的問題,其實大部分家庭應該都差不多吧我感覺,還有我表弟,也是老二,不過,真的是我們幾個也是最懂事最孝順的。我奶3個兒子。我爸老大,不在老家,家裡事幾乎不管。我小叔老小,覺得上面倆哥,啥事都不主動,安排就動,不安排就啥也不管。只有我大叔,一切事情,都在他身上。那次聊還跟我說,其實可累,但是有啥辦法,硬著頭皮也要走,習慣了,半輩子都這樣過了,只要大家都好,自己累點一大家子和睦了,不被外人看不起,也值了。對的,習慣了。我主要不覺得那啥是因為我奶疼我所有得東西老太太都能理解,不奢求,容易滿足好,不會自己變得陰暗。@匿名
04
我常常在想,是不是全世界的老二都是孩子裡最懂事體貼的那個?可即便這樣,他們依然被家人一次又一次的忽視。說真的,我不太喜歡提問題的自己,因為需要提一些矛盾的,尖銳的,真實的,甚至不懷好意的問題。誠然,這是對方審視自己的契機,也是我要探索的答案,可我不得不承認,它並不令人愉悅。
幸運的是,揭開小時候的紗,看到那個不太受寵的自己,看到那個努力討好大人拼命表現的自己,看到那個攥緊了拳頭想討一個說法的自己,老二們並沒用悲傷和不甘。只想笑著摸摸頭,告訴心裡那個小孩,都過去了,沒關係了。令人欣慰的是,小時候不美好的回憶,並沒有影響她們變的美好。比如更努力,更爭氣,更寬容。這些好的閃光的品質並不是人人都可擁有。
就像陳奕迅歌裡唱的那樣:留低擊傷你的石頭,在錯誤中吸收。雖然這個錯,有時候並不是你的錯,但你卻需要去承受結果,這不公平,但你也因此並的更優秀。不是嗎?想想小時候的我們,除非家裡有礦,否則三四個小孩,父母不都是拼命的去掙錢,可即便那麼拼命,也僅夠勉強維持一家人的開銷。
有的父母很幸運,有受教育的機會,知道小孩子要因材施教,要多多關懷,可大多數則只識幾個字,幹一天活回家,只願孩子不哭不鬧能早點上床休息。他們交給我們樸素的做人道理,稍不留意卻疏忽了孩子內心細膩的,柔軟的一面。但即便回到過去,現在的我們面對當時的他們,又如何能提出指責呢?
如果你家裡有一個老二,看到這兒的時候,用自己的方式給TA一點微小而確實的幸福怎麼樣呢?如果這一生是做老二的命,那麼,一定要善待自己。父母粗心大意,不是你的問題,你已經很好了,你還會更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