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長歐志龍展示戰利品。
本報記者 王堯攝
澎湖跨海大橋連接澎湖群島之中的兩大島——白沙島與西嶼島,是澎湖群島主要交通要道之一。
本報記者 王堯攝
「陽光、沙灘、海浪、仙人掌……還有一位老船長」,拜《外婆的澎湖灣》所賜,有點年紀的中國人心中大抵都有澎湖灣情結,駐臺記者自然也不例外。有機會到澎湖,自然要來個「深度遊」,看白浪逐沙灘、吃仙人掌冰品之外,還在一位不算太老的船長帶領下體驗了一回「漁之樂」。
澎湖四面環海,造就了澎湖人「以海為田」的生活形態。近十多年來,澎湖休閒漁業發展迅速,開發出夜釣小管等海上休閒項目,大受歡迎。當地人說,旺季時須提前一周預約。機會難得,我們自然不願錯過。
晚6點在沙港登上「晶翔號」遊艇,一船30多人,有一半是金髮碧眼的「老外」。穿上桔紅色的救生衣,排排坐在甲板上,只見船頭在海中犁出一道白浪,熱辣灼人的太陽漸行漸遠,最終沉入海中,陣陣海風吹來,好不愜意。
行出半小時,天漸漸黑下來,與海連成一片,天空繁星點點,船停,夜釣即將開始!這可不是隨隨便便一停,夜釣小管選址至關重要,能有多少收穫多取決這一停!船長歐志龍走出駕駛室,開始給大家發放釣具,講解相關技巧。原來,小管是魷魚的一種,屬季節性回遊生物,每年夏季回遊到澎湖海域。小管具有趨光性,夜釣船上都裝有集魚燈,燈一開,將海面照得如水晶宮似的,傻呼呼的小管就自發地遊到船邊來了。這時,你只須將釣竿上的鉛塊及魚形螢光假餌放入海中,待鉛塊沉至海底約15—20米左右,再收回約2—3米,開始將釣竿上下晃動,若在晃動過程中有重量增加或有拉力出現時,恭喜您小管上鉤了!
聽過船長面授機宜,一船人分作兩撥,站在船舷兩邊開始垂釣。船舷這邊的我們,慢慢放下假餌上下晃動著,正想像著小管是何模樣,只聽船舷那邊一聲驚呼,第一條小管出水了,幸運兒是一位年輕的「老外」。忍不住將釣竿交給別人,跑過去先「瞻仰」小管「尊榮」。只見它全身透明微粉,仿佛水做的一般,體內也確實有水,被抓到後第一件事是吐水,經常噴人一臉,有時候還噴墨汁呢。看來,釣小管並不難嘛。信心滿滿地回到自己的位置,等待著戰利品上鉤。孰料這一等就是半個多鐘頭,船舷這邊的我們一無所獲,船弦那邊則不斷發出陣陣驚呼,不用說,又有小管上鉤了。難道真是風景那邊獨好?這邊有人按捺不住,轉移戰場了。堅持就是勝利,我們大陸記者一行三人決定從一而終,守株待兔。又過許久,突覺手上一沉,咬餌啦!輕輕往迴繞著魚線,越到後來越重,終於,一條不算小的小管出水了!然而好運僅此一次,我們再無斬獲。其他人的戰績卻是出奇地好,11位「老外」釣起了30多條,其中一波蘭小夥獨得7條!問他為何如此神勇,答曰本是漁民。歐船長也以傳統作業方式下網撈起了幾十隻小管。他說,這回遊客自己釣的已經夠吃了,加上他捕到的,大家敞開吃!
一隻只小管被開膛破肚、剪成小段,一盤盤擺在了甲板上,佐料是醬油和芥末。吃到嘴裡脆脆的,有種難以形容的甘甜,全無魚類的腥味,真是生平僅見的鮮美。按說我們只釣起一條,貢獻甚小,不該多吃,但美食當前實難自控,筷子一直停不下來。眼見盤子漸漸空了,歐船長說,生的吃差不多了,該吃熟的了。只見甲板上變戲法似地出現了一隻小型煤氣罐和一個類似汽油桶的大鍋。幾十包「面線」放了進去,再加上自製的佐料,最後下一盆切好的小管。透明的小管下鍋後迅速變白變紅,熟了!排隊領到面,自然是鮮美無比,熟的小管除鮮甜外又多了嚼勁。
環顧左右,只見茫茫大海上、漆黑天幕下,一群人來自五湖四海、人手一面,這感覺甚是奇特。和歐船長攀談起來,得知我們來自北京,他立即再送上一碗麵表示歡迎。40多歲的歐志龍原本只經營民宿,三四年前購買了漁船漁具,做起夜釣小管等休閒漁業生意。他服務態度好,「找魚」眼光很準,遊客跟他出海很少空手而回,因而生意不錯。接待的客人來自世界各地,但大陸遊客尚不太多,對於即將上路的赴臺「個人遊」,他充滿期待。
次日上午,我們繼續跟著歐船長出海體驗「漁之樂」,感覺卻與夜釣小管大不同。海上垂釣、踏浪海田、尋寶潮間帶,聽起來很浪漫,被隱去的卻是「陽光酷熱、汗流浹背、沙粒磨腳、海水蜇痛」等真相。想來,對靠海吃飯的漁民來說,這才是他們生活的常態。而夜釣的唯美與浪漫,就像生活中那些美好的瞬間一樣,珍貴、短暫,不那麼真實,卻令人回味良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