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捧綠葉子 片片生黃金!《農民日報》聚焦貴州岑鞏「思州綠茶...

2020-12-18 天眼新聞

「我們的茶葉產自深山,遠離城市和工廠,泡上一杯清香濃鬱,湯清可口,深受福建和浙江的客商青睞。」在貴州岑鞏縣天馬鎮苗落村吳家庵茶場裡,茶園主人徐廷勇望著漫山遍野吐出的新芽,信心滿滿地對記者說。

一片小小綠葉,何以能讓盛產茶葉之地的沿海茶商青睞呢?  傳統茶產業迎來發展新機遇  茶文化在岑鞏縣歷史久遠。據史籍記載,當地特產「思州綠茶」早在唐代就已享有盛名,距今已有千年歷史。茶聖陸羽在《茶經》中記載,茶出「黔中之思、播、費、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極佳。」思州,就是今天岑鞏縣的所在地。  岑鞏所產茶芽,細嫩均勻,滋味醇厚,含碘量高,是天然的養生保健品。為弘揚思州茶品牌,發揮其經濟、社會影響力,岑鞏歷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為思州綠茶發展保駕護航。  1994年,思州毛峰、思州銀鉤雙獲貴州保健品展評展銷會金獎;1995年,天仙劍雪獲珠海國際名優食品貿易博覽會金獎,同年,思州毛峰被評為貴州省級名茶……思州茶葉重出「江湖」,回歸茶葉市場。  隨著貴州農村產業革命的推進,為發展壯大傳統特色優勢產業,帶動群眾脫貧增收、持續鞏固脫貧成效,近年來,岑鞏縣不斷創新茶葉發展思路,通過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整合當地茶葉產業資源,優化茶葉產業結構,選擇通過推進龍頭企業培育,在企業帶動中謀求發展。通過多渠道籌措資金,重點打造了天馬鎮苗落、白巖坪、細山,天星鄉茅坪、大路臺等茶葉產業帶,採取農戶聯合大戶獨立開發、茶農專業合作社有償土地流轉等方式擴大茶葉基地規模,與貧困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對貧困戶實現產業覆蓋。  「我在這裡務工一年多了,每個月收入3000元。」正在採茶的天馬村村民楊昌菊告訴記者,她家以前因為沒有經濟來源被評為貧困戶,她因為踏實肯幹,被聘請在茶園長期務工,每個月有了固定的收入,家裡徹底摘了窮帽子。  岑鞏縣還引進了福鼎大白茶、龍井43、安吉白茶等名優品種,利用深厚的思州文化和優良的茶葉品質,引導各茶葉企業整合品牌,共同打造「思州」系列品牌茶葉產品,走綠色有機之路,為擴大產品市場佔有率打下基礎。岑鞏縣預計用三至五年時間,力爭實現茶葉種植面積8萬畝以上。  能人帶頭,茶農收穫「綠色財富」  現年51歲的徐廷勇是天馬鎮苗落村人。2012年,常年在外打工的他回到村裡想發展產業結束打工生涯,通過一番考察,決定發展茶葉種植。  說幹就幹!徐廷勇通過實地查看,以每畝30元的價格將附近的700餘畝荒山流轉過來,成立寶園種植專業合作社,開始籌建茶園。  「我們鎮是岑鞏縣思州綠茶的主產區,當地群眾都有種茶喝茶的習慣,更堅定了我發展茶葉的信心和決心。」徐廷勇說。2013年,他栽種茶樹100餘畝;2014年,栽種500餘畝。  為弘揚傳統產業,2000年,天馬鎮細山村黨員張遠祥也毅然返鄉發展茶產業。「家鄉的氣候環境和土壤非常適合種植茶葉,我從最開始的50畝發展到了現在的300多畝。」張遠祥說。  為做大規模、做強品牌、做出更大效益,2017年,徐廷勇和張遠祥抱團發展,茶場面積覆蓋天馬鎮細山村、塘灣村和苗落村3個行政村5個茶場共1100餘畝,利益聯結180餘戶,信心滿滿地投身茶產業,每年光是發出去的工資就有100多萬元。2019年3月,徐廷勇與張遠祥聯合成立岑鞏縣黔凝香茶葉有限公司,註冊商標後,公司正式步入正軌。  「今年有設備,不用賣低價茶,收入能增加很多。」徐廷勇介紹,加工廠房建在天馬鎮白巖坪,共佔地6畝,配有2套加工設備,每天可以加工鮮葉500餘斤。今年5個茶場預計加工3噸茶葉,純收入將突破100萬元。  「在加工廠上班的固定工人一年可以有三四萬元的工資,另外給我們茶園管理和採摘的村民,也都日結工資。我認為茶葉產業是一個很好的產業,我們有信心把它做好做大做強,讓這個產業帶動更多群眾富裕起來。」張遠祥說。  依靠「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組織形式,加之起步正規,管理程序規範,串聯起茶葉採摘、加工、銷售全產業鏈,在徐廷勇、張遠祥帶領下,當地茶農收穫了「綠色財富」。目前,岑鞏縣有15畝以上規模種植農戶40餘戶、100畝以上規模種植農戶5戶,有茶農微企5家、茶農專業合作組織2家,有茶葉州級龍頭企業2家,每年可為當地農戶提供靈活就業崗位4000個以上。  政府扶持、金融「貸動」,產業發展有保障  任何事業的發展都不會一帆風順,徐廷勇的茶園經常遇到各種困難。  「要走生態綠色發展之路,傳統的種植方式肯定難以實現。」徐廷勇說。  為解決技術問題,在天馬鎮政府和岑鞏縣農業農村局的幫助下,徐廷勇多方考察各地茶園,學習先進種植管理技術。縣農業農村局也經常派技術員來茶園協助茶場建設,解了他的心頭之患。  技術問題解決了,資金鍊卻出現了缺口。由於前些年投入較大,今年3月,徐廷勇的茶園迎來了第一個豐收採摘期,每天都有100人左右上山採茶,資金周轉較為困難。  了解情況後,人民銀行岑鞏縣支行組織農村信用聯社、郵政儲蓄銀行等金融機構到徐廷勇的茶園實地調研、對接資金需求,最終該縣郵儲銀行貸款30萬元給徐廷勇用於資金周轉。  「當天採摘當天結算付錢,每天發工人工資都要1萬多元。」徐廷勇告訴記者,來採摘的工人都是附近鄉親,再困難也不能拖欠他們的工資,這筆貸款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一捧綠葉子,片片生黃金。目前,岑鞏縣有茶園面積3.7萬畝、投產茶園面積3.03萬畝。2019年,岑鞏縣茶葉產量1019噸,總產值6402萬元,覆蓋帶動貧困戶364戶1001人,戶均增收3000元。  茶葉只是岑鞏縣六大傳統產業之一。近年來,岑鞏縣依託51個200畝以上壩區資源和林地資源優勢,著力培育壯大雜交水稻制種、優質烤菸、精品水果、「兩茶」、蔬菜、生態畜牧業六大傳統支柱產業,積極發展種桑養蠶、食用菌、牧草等新興特色產業,推動當地群眾實現產業持續增收。   來源 農民日報

編輯 李劼  編審 王璐瑤

相關焦點

  • 貴州岑鞏:賞絕美山水,品思州文化
    岑鞏古稱思州,文明早孕,始名於唐,置府於明,民國二年(1913年)改思州府為思縣,民國十九年(1930年)更名為岑鞏縣,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黔東南大峽谷悠久的歷史,讓人神往;如畫的田園山水,令人沉迷。在岑鞏的名勝古蹟中,最知名、蜚聲中外的便是馬家寨。
  • 岑鞏:打造知名山地康養休閒旅遊目的地(圖)
    思州水蜜桃園人流如織  「十三五」期間,岑鞏將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牢牢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深入貫徹落實五大新發展理念,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產於岑鞏縣境內的中國十大名硯之一——思州石硯
  • 扶貧甘露東邊來 滋潤高原幸福花 浙江建德攜手貴州岑鞏的扶貧協作...
    如今,建德市扶貧協作的足跡,早已遍布岑鞏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   強化協作推動,組織體系持續強化   今年,「全國百名傑出新型職業農民」之一、岑鞏縣龍田鎮都素村黨支部書記劉良軍的蛋雞養殖示範基地的5萬隻蛋雞已經全部產蛋,每天產蛋量可達4.5萬枚。
  • 岑鞏縣「書香思州·潤澤萬家」全民閱讀活動全面啟動
    岑鞏縣「書香思州·潤澤萬家」全民閱讀活動全面啟動 發布時間:2019-04-26 20:18:57      來源:岑鞏縣政府辦公室   4月
  • 農村這種三片葉子的野草,遇到千萬就別錯過!
    可能在很多人眼中,農村的野草屬於常見的物種,那麼這種三片葉子的野草到底又有何來頭呢?這種野草稱之為石吊蘭,從外觀看,石吊蘭比較特別,它有三片葉子組成,而且葉子呈鋸齒狀。它的花朵有白色的,也有紫色的,讓人看完之後賞心悅目。
  • 「貴州綠茶」引領黔茶品牌破局之路
    打響貴州綠茶品牌,首先在於鍛造出了貴州綠茶獨特品質。1953年,貴陽茶廠在「湄綠」工藝的基礎上,生產「黔綠」系列產品, 1959年「黔綠」產品已開始外銷歐美等國家和地區。「湄綠」、「黔綠」就是「貴州綠茶」的前身。
  • 現場|岑鞏亞壩:搬遷的村民正在裝修新家
    &nbsp&nbsp&nbsp&nbsp亞壩安置點位於岑鞏縣城北新區、岑鞏經濟開發區(省級循環經濟示範園區)、思州國際溫泉生態休閒度假區三區疊加的「黃金地帶」,項目建設主要為安置房、基礎配套設施和小學、幼兒園、農貿市場等公共配套服務設施。
  • 貴州岑鞏首個「思州石硯」主題博物館開館(組圖)
    據了解,思州石硯古稱金星石硯,又名思硯,因硯材產於古思州治地(今岑鞏縣思陽鎮)而得名,最早名傳於唐代,歷史悠久,文化厚重。據史料記載,上古帝嚳時期季仲所用的「蠻溪硯」,東晉王羲之所用的「蠻溪石硯」,唐宋時期的「黑端」、「珙璧」,明清時期列為貢品的「金星石硯」等都產於岑鞏縣,距今已有四千多年。
  • 百科知識 綠茶一定綠嗎
    ●百科知識綠茶一定綠嗎甘肅日報·每日甘肅網記者 田麗媛「茶」字從筆畫構成上講,上有草,下有木,人在草木間,得以氤氳、吸收天地精華,這可能是茶真正的秘密在大家的印象中,長在茶樹上的葉子都是綠色的,實則不然,記者採訪了國家中級評茶師肖佩。據肖佩介紹,茶葉鮮葉除了綠色以外,還有紫色、黃色、粉色、奶白色,只是綠色的比重更大一些,市場佔有率更高,這也讓眾多茶友們認為綠茶在採摘時鮮葉是綠色的,故而製成的幹茶也應該是綠色的,就連衝泡出來的茶湯都應該是綠色的。
  • 岑鞏:瞄準思州「雞」遇 搭上致富快車
    早上十點,在岑鞏縣客樓鎮陀子坳村院子頭思州雞養殖基地,2600餘羽的思州雞隨著高存祥敲打飼料桶的「號角聲」,「咯咯」地從林中飛竄出來,奔向飼料桶,搶食玉米。  高存祥是基地建設的「戶長」,養好這些雞,是他每天最重要的工作。
  • 七星關區:這片「蔥」滿生機的綠色,富了村民「口袋」
    在這場振興農村經濟的革命中,向陽村用好資源,用活優勢,耕耘出這片「蔥」滿生機的綠色產業。這是一片「幸福綠」沒有等出來的小康,只有幹出來的幸福。「幸福」產業讓向陽村人收穫頗豐,香蔥基地每個月的用工量在60人以上的就有20多天,鄉親們守著這片產業就是守住了幸福。這是一片「生態綠」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 20片「綠」共繪四川最美「綠地圖」
    20片「綠」共繪四川最美「綠地圖」 最美「綠地圖」評選結果出爐 快來看你中意的「綠」上榜了沒   9月22日,由華西都市報和封面新聞共同發起的「曬曬身邊那片『綠』,共繪四川最美『綠地圖』」推薦評選活動,終於落下帷幕。
  • 山裡採摘的大葉片,是製作普洱茶的上好原料,一片葉子比手掌還大
    三片葉子放在茶寵的身邊是不是很配?放在手上的大葉種茶葉,基本上一個手掌都不夠,這還是比較正常的葉片,你看到手上拿的是「勐庫種」,主要分布在雙江、臨滄、滄源、耿馬、瀾滄、墨江、孟連、西蒙、景谷、景東、鎮源等地。在以上的這些地方你都可以找到相同的葉片。
  • 綠茶的種類及代表
    西湖龍井茶  2、烘青綠茶   烘青綠茶是指在乾燥工藝中,用烘籠或烘乾機烘乾的綠茶,其外形完整、色澤深綠油潤、香氣清高、湯色清澈明亮、滋味鮮醇。其中名品有黃山毛峰、太平猴魁、敬亭綠雪、天山綠茶、江山綠牡丹、峨眉毛峰、南糯白毫等。   3、蒸青綠茶   蒸青綠茶是中國綠茶最早的製法,利用熱蒸汽來對鮮葉進行殺青,再經揉捻、乾燥。
  • 黔東南岑鞏:不負韶華戰貧困 砥礪奮進奔小康
    黔東南岑鞏:不負韶華戰貧困 砥礪奮進奔小康 發布時間:2020-04-29 10:23:28      來源:黔東南日報
  • 山裡一種三片葉子的野草,是一種罕見的草藥,遇到別錯過了
    文/遨遊世界山裡一種三片葉子的野草,是一種罕見的草藥,遇到別錯過了當今社會如此發達,我們總能看到各種各樣新鮮的東西,往往,這種物品一出現就會使人感到驚奇,而那些一直存在的物品卻得不到我們的關注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一種長在山裡的三片葉子的野草,它可是一種很罕見的草藥,如果你遇到了請不要錯過了!可能在很多人眼中,農村的野草屬於常見的物種,那麼這種三片葉子的野草到底又有何來頭呢?人們把這種野草稱為石吊蘭,從外觀看,石吊蘭比較特別,它有三片葉子組成,而且葉子呈鋸齒狀。
  • 三片土家神奇葉子帶來山村蝶變
    形成了恩施市獨一無二的最大藤茶及青錢柳種植基地,再加上村民們多年種植的絞股藍,三種特色植物成就三片神奇葉子,成了土家百姓的「搖錢樹」。山峰壁立,溪流潺潺,旅遊和民宿將成為這裡新的發展方向。昔日貧困戶成致富明星48歲的張鳴愛,皮膚黝黑,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勤奮踏實。沉重的生活負擔壓在肩上,他家一度是村裡有名的貧困戶。「失敗不怕,從頭再來就是。」
  • 農民日報頭版聚焦貴州赤水河流域區域發展和生態保護
    12月2日,農民日報頭版刊發《區域發展和生態保護相得益彰——貴州省赤水河流域各地踐行「兩山」理念的生動實踐》,報導貴州省赤水河流域各地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決扛起保護治理和綠色發展的政治責任,積極踐行「兩山」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