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伯傑
現在的地理學學科早已不是單純的自然科學,它與各個學科耦合,並進一步深化。
■本報記者 袁一雪
春日裡的北京師範大學是花朵們爭奇鬥豔的「賽場」,櫻花、桃花、鬱金香競相開放,將校園裝點得五顏六色。在這一片春景中,第三屆「地理新聲」文化節拉開帷幕,並將持續一個月左右的時間。
自2016年11月以來,北師大已經連續三年成功舉辦「地理新聲」文化節。文化節以學術講座、科普宣教、交流實踐、知識競賽等為主要活動形式,成為青年學子了解地理學科、認識地理學科重要性的窗口。
4月14日上午,第三屆「地理新聲」文化節開幕式在北師大圖書館報告廳舉行。為了讓開幕式更精彩,北師大邀請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部部長傅伯傑作了題為《地理學——生活中的科學》的學術報告。
在演講伊始,傅伯傑就笑容滿面地告訴臺下聆聽報告的學子們,如果有人對專業選擇並不明確,那麼可以推薦他報考地理學,因為這雖是一門自然科學,卻與人文、經濟、理科和工科均有聯繫。隨後,他從「新時代的地理學」中的「新」字說開來,系統講解了地理學新的發展目標、研究主題、研究方法、數據來源、研究範式等五個方面的內容,並基於此對地理科學的發展趨勢做出了探討和預測。
其實,地理學科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上世紀40年代,哈佛大學曾將地理系全部取消。隨後,很多大學紛紛跟風效仿。然而,不被看好的地理學卻很快因為一場計量和計算革命,強勢回歸哈佛大學。
傅伯傑在講座時談到,現在的地理學學科早已不是單純的自然科學,它與各個學科耦合,並進一步深化。他舉例說,自然地理學中,地貌學學科通過尋找新技術新方法,與全球環境變化、地貌學與人類活動相結合;生物地理學在連接人類需求後,探索屬性地理學、全球變化生物地理學等前沿領域;而在面對氣候變化上,自然地理學科也在國際氣候變化重大機會和公約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因為與各個學科的緊密結合,地理科學作為一門社會服務性強、與國計民生緊密聯繫的學科,將實現從格局—過程研究到系統模擬的轉變、從要素研究到系統研究的提升、從理論研究到應用研究的連結,以至從知識創造到社會決策的貫通。
開幕式當天,第三屆「地理新聲」文化節子活動——「禹貢新聲團學聚力」京津冀高校地理學學生會、研究生會主席論壇,也在京師學堂第一會議室召開。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天津師範大學、河北師範大學、首都師範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國礦業大學(北京)、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和北師大環境學院、水科學研究院等兄弟高校院系相關專業的50餘名師生匯聚一堂,共同探討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地理的學生組織如何定位、發展、改革創新的議題。
在未來的一個月,「地理節」將舉辦4大板塊共12項主題活動,既有校友論壇,也有名師面對面;有在周末「擺」出的地理文化一條街,也有結合5·12減災體驗日開展的「減災防災,逃生自救」活動;有在進行的周口店地理野外實習體驗,也有「青年契闊論經緯」學術演講比賽等。「地理節」將以於5月19日舉行的「經緯杯」首都高校地理知識競賽決賽為結尾,結束整個「文化月」活動。
《中國科學報》 (2019-04-17 第8版 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