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YY
欄目編輯:尹茗
越來越多的公司試圖「複製」另一個瑞幸。
擴張速度與瑞幸類似的OYO如今也成為咖啡這一賽道裡的「玩家」。9月9日,OYO中國正式宣布進軍咖啡新零售,推出「芬然咖啡」,首家門店選擇落地西安。
單體酒店開設芬然咖啡業務,OYO方面表示,主要是針對單體酒店物業利用率普遍較低的現狀,積極探索更多增值服務,盤活酒店閒置物業空間,為業主提效創收。
值得一提的是,OYO財務長李維和瑞幸咖啡創始人錢治亞都出自神州租車,都屬於「神州系」高管,李維於2014年任職神州租車財務總監,2016年錢治亞辭去神州租車COO職務後,李維接任負責運營和財務工作,去年9月李維加入OYO。如果說此前OYO中國瘋狂擴張的速度與瑞幸比較形似,那此次進軍咖啡業務,也或者可以看作是跨界對瑞幸模式的「借鑑」。
「酒店系」咖啡:酒店+咖啡的混合模式
酒店業與咖啡業看似兩個完全迥異的業態,其實存在一定的融合性。酒店積累了大量城市商業活動數據,根據不同區域的人流狀況和酒店條件,能快速找出適合開設咖啡店的酒店,酒店完成選址與客流問題,增加咖啡業態更像是平臺達到一定規模之後的增加商品SKU。按照OYO方面的說法,芬然咖啡項目在OYO單體酒店內開發運營,前期投入和運營成本都將低於同類型咖啡館。
酒店+咖啡的混合模式早已有之。2013年,鉑濤集團旗下的喆啡酒店創立,被稱為行業內首家以咖啡館文化為特色的主題酒店。2017年,喆啡酒店的門店數量超過100家,2018年底這一數字增至200家,在北京、天津、成都、西安等城市均開出大量門店,咖啡價格約在15~25元。根據酒店方面公開的數據,2018年1~7月,喆啡酒店掛耳咖啡消耗量為206.63萬袋,每月送出咖啡約41.48萬杯。
2017年,華住集團推出咖啡館niiice café,對酒店前臺進行少許裝修改造即可開始經營咖啡。數據顯示,niiice café投資不超過3萬元,產品毛利達65%,全國平均門店月營業額為5000-6000元,60%-70%的客源來自於酒店入住賓客。
傳聞稱,漢庭酒店內也有「嵌入式咖啡館」,就是利用了酒店大堂的佔地面積少,裝修周期短,人力成本投入低的天然優勢。
如果單從門店數量來看,OYO跨界做咖啡的優勢很明顯。據了解,截至2019年7月底,OYO酒店已經覆蓋全國338個城市,管理超13000家酒店和超59萬間客房,成為中國最大的單酒店品牌、第二大酒店集團,以及世界第三大酒店連鎖。反觀瑞幸,數據顯示,截止2019年3月底,瑞幸在北上廣深等全國28個城市建成2370家門店。
從門店來看,某種程度上OYO具備天然優勢,不過是否「allin」咖啡業務目前尚未可知。OYO方面稱,咖啡店的定價和是否擴大咖啡店的開店數量會在後幾日官方宣布。
咖啡混戰:星巴克vs瑞幸vs酒店系vs石油系
據國信證券研究數據,我國咖啡消費年增長率在15%左右,預計2020年,中國咖啡市場銷量規模將達到3000億人民幣。
千億級市場吸引著各方玩家入場,此前有媒體根據網絡公開信息不完全統計,國內網際網路咖啡創業公司近年來,融資近20億人民幣,涉及VC/PE約30家。
「酒店系」咖啡之外,「石油系」咖啡也在悄然崛起。
不久前,中石化易捷推出全新品牌「易捷咖啡」,易捷咖啡打造三種不同定位的系列產品:92#(黑白咖啡)、95#(時尚特飲)、98#(精品系列),在蘇州的9家中石化加油站內同步開業。
按照中石化方面的解釋,在快決策、快交付的加油站消費場景下,咖啡這一特殊品類產品能夠有效地激發車內人群的消費需求,滿足了消費者在車內空間的消費場景下,咖啡這一特殊品類產品為中石化加油站非油業務提供更多可能。
親自下場做咖啡之前,中石化選擇與瑞幸合作,在杭州易捷精品店引進瑞幸咖啡,為進站加油的車主提供休憩場所,同時也向周邊居民和寫字樓進行配送。一年之後,中石化開始做自己品牌,並且戰略合作對象選擇了「連咖啡」。據媒體報導,連咖啡為易捷咖啡輸出完整的運營團隊,主要負責易捷咖啡的後臺搭建、產品研發設計、人員培訓等,中石化易捷則負責場地支持和易捷咖啡的品牌運營工作。
中石化擁有超過3萬座加油站,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2018年中國便利店TOP100榜單》顯示,中石化易捷在全國有27259家門店,擁有全國最多便利店。
不止中石化,中石油去年也與瑞幸咖啡達成合作,在部分加油站點提供咖啡等飲品。今年8月,中石油在北京部分加油站的崑崙好客便利店裡開出了「好客咖啡」,咖啡價格在18-33元區間。
「石油系」咖啡崛起,一方面是油品業務增長遭遇天花板,一方面是非油品業務的高毛利。有數據顯示,發達國家加油站非油品業務毛利貢獻率高達30%-60%,國內大部分加油站的非油品業務只貢獻了整個加油站毛利率的5%-10%。因此,咖啡被視為非油品業務增長的新品類,空間還有很大。
「咖啡」賽道湧入的大小玩家越來越多,加速垂直滲透進入更加細分的場景/領域,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從寫字樓的星巴克到瑞幸,以及酒店業態和加油站,咖啡成為不同場景下的重要符號,邊界不斷拓寬,可以預見的是,隨著市場用戶習慣的加速形成,未來將在更多的生活場景中看到咖啡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