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雲南怒江9月20日電 題:秋那桶藏族網紅老闆的峽谷致富「秘籍」
作者 李曉琳
二十年前,秋那桶還是藏在怒江大峽谷深處鮮有人知的小村莊,不通電不通路,村裡人過著近乎與世隔絕的生活。直到2000年的秋天,一位廣東背包客敲開了藏族村民阿白家的門。
「背很大的包,褲腿上全是泥。」二十年後的今天,阿白仍然記得見到那位客人的場景。看到客人又累又餓,阿白的父親餘新民熱情地將他請到火塘邊,拿出家裡最好的食材和包穀酒……
這位「神秘」的客人每天一早出門,傍晚回來,與阿白一家圍坐火塘邊聊天、喝酒、歡笑。「阿白,你的家鄉太美太好了,未來發展不得了。」阿白反覆琢磨客人這句話,秋那桶好在哪裡?如何發展?他想不明白。
秋那桶村位於雲南省怒江州貢山縣丙中洛鎮最北邊,滇藏交界線上,居住著怒族、藏族、傈僳族、獨龍族、納西族、彝族、漢族等7個民族。村子周邊原始森林茂密,瀑布眾多,一邊是碧羅雪山,一邊是嘎瓦嘎普雪山,山坡下是奔流不息的怒江,一條通往西藏察瓦龍的茶馬古道由此經過。
在外人眼中,這是片「人神共居之地」,可當時在阿白看來,這裡只有讓人困頓一生的大山和缺衣少食的生活。「幹完農活只想躺下,一年洗一次澡就頂呱呱了。」阿白說。
沒時間多想客人言語中的深意,阿白一家又開始為生計忙活,守著瘠薄的土地刨食。奇怪的是,後來又接連有幾位省外的客人敲開阿白家的門,「我們在網上看到了攻略。」
阿白不知何為「攻略」,依然拿出最好的食材和包穀酒……就這樣,每年節假日,總有一些客人住進阿白家。
2005年,阿白與獨龍族姑娘普玉蘭結婚了。婚後,他們經營起農家樂,每當有客人來,普玉蘭就做一桌子當地的特色美食招待。慢慢的,日子好了起來。
與此同時,中國政府不斷加大脫貧攻堅力度,各種人力、物力、財力逐漸向這個深度貧困的大峽谷中匯集。
「2008年,村裡通電了,進村的路也好走多了。」阿白拿出5000元(人民幣,下同)的全部身家,翻新房子,開起秋那桶第一家客棧——阿白客棧。
「最開始一天收50元包吃包住,帶客人們看山看水,晚上在火塘邊唱歌、跳舞,客人開心得很。」阿白性格直爽,結交了五湖四海的朋友,客棧也在口口相傳中被外界熟知,越辦越紅火。
在當地政府和旅遊部門的支持下,阿白客棧進行了多次改擴建。最多的時候,客棧一年接待了3000多名遊客。
無意間,阿白便成了秋那桶的「網紅老闆」,許多外地遊客甚至衝著阿白來到秋那桶,還有新加坡、韓國、日本、美國等十多個國家的遊客請他當嚮導。
日子好了,村裡讓阿白「帶個頭」,他自己也很樂意。「自己富了不算富,大家生活都好,才能在一起快樂地吃肉、喝酒、聊日子。」
阿白鼓勵村裡人一起做旅遊服務,抱團發展。「提高接待能力,至少每家能接待2位遊客。發展產業,讓遊客把秋那桶最好的蜂蜜、蟲草帶回去。」阿白提出,發展旅遊業不能只管遊客吃住,還要讓遊客有帶得走的東西,還要來的念想。
經過幾年發展,秋那桶的鄉村旅遊已初具規模。阿白客棧之外,七三客棧、阿土家都是當地有名的客棧,幾戶農家專心做好土特產,村裡人對各種膚色的背包客也見怪不怪。
「我們村已經脫貧,要實現鄉村振興,就一定要守護好秋那桶的原汁原味。」阿白看來,秋那桶的炊煙、木楞房、民族歌舞和高高低低的山水都是一定要守護好的寶貝,絕對丟不得。
「未來,還有燕子洞、溫泉、高山牧場可以開發,只要旅遊做得好,生態保護得好,我們的日子不會差。」阿白早已想明白了那位廣東客人的話,秋那桶的致富「秘籍」,就寫在這大山、大江、大峽谷之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