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裡是龍潭醫館公眾平臺。本公眾平臺以服務大眾為己任,旨在分享知識,傳播健康,提高大眾健康意識,普及醫療衛生常識,衛生信息傳遞,展現鄉村生活,共話鄉村百態!歡迎您的加入!請點擊文章標題下面藍色微信名: shdyswx 然後點擊關注,就免費訂閱成功了,以後可以收到相關資訊。
整理古籍,回歸經典,傳承古中醫!
宏揚千年傳統文化,傳播中醫養生精髓,打造專業養生品牌,感謝您的關注!
陽曆2020年9月22日(陰曆2020年8月6日)秋分
陽曆2020年9月15-29日(陰曆2020年7月28日-8月13日)為秋分節氣調理日
陽曆2020年9月19-25日(陰曆2020年8月3-9日)為秋分節氣灸、小兒節氣保健推拿最佳治療、調理日期。
邵氏古法灸療、河洛九宮小兒節氣保健推拿時間:
每天上午8:00-12:00時;下午14:00-18:00時。
已經辦卡或準備辦卡節氣灸調理身體的親們請及時提前聯繫預約時間,以便我們合理安排。
秋分養生及秋分養生注意事項
大家知道嗎?秋分是秋天當中的節氣之一,當又一年的秋分節氣到來之際,知道如何養生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2020秋分如何養生_秋分養生注意事項,以供大家參考,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秋分養生注意事項
一、護體:防秋燥引起的感冒、咳嗽
在風多乾燥的秋季,燥邪入侵會使人得病,常稱為「秋燥」。如果不注意養生,當溫度和溼度發生較大變化時,人體的抵抗力就會下降,「最常見的就是感冒、咳嗽病人增多。」
秋季感冒的病人,剛開始的時候是鼻咽部黏膜皺縮而感覺乾燥,繼而由於充血會有痛感,出現鼻咽部發癢不適、幹灼疼痛、乾咳少痰,氣管喉頭黏膜發病而咳嗽不止,稱為「燥咳」。
「如果燥咳不及時治療,可能會釀成氣管炎和支氣管炎,使肺部更受傷。」由於燥邪侵犯口鼻等上竅,會常常伴有口鼻咽喉乾燥和陣發性較重的乾咳等症狀。如果僅以咳嗽為主症者,則稱為「秋燥咳嗽症」。
秋燥又可分為「溫燥」和「涼燥」,它們的結果都會導致陰津耗損,出現皮膚乾燥和體液丟失等症狀,並傷及人體肺部。其症狀主要表現為口乾、唇裂、鼻塞、咽痛、陣發性乾咳,甚至流鼻血或咯出帶血的痰等一系列類似上呼吸道感染的「乾燥症」。針對以上的症狀,應該接受不同的治療方案,對症下藥。
二、運動:以輕鬆平緩項目為主
秋令時節,如果堅持適宜的體育鍛鍊,不僅可以調養肺氣,還可提高肺臟器官的功能,有利於增強各組織器官的免疫功能和身體對外界寒冷刺激的抵禦能力。
秋季養生以「收」為主。運動宜選擇輕鬆平緩、活動量不大的項目。可以學習傳統的太極拳、五禽戲、八段錦等「拳打臥牛之地」的功夫,從身體內部改善體質。如果實在沒時間,早上凝神深呼吸三分鐘,也大有裨益。此外,可選擇一些寧心安神的娛樂活動,如書法、繪畫等,也可登高望遠,以開闊心胸,使內心豁達,從而安定神志。
由於秋季早晚溫差大,氣候乾燥,如果市民想收到良好的健身效果,還必須注意四個方面,運動時防止受涼感冒。秋日早晚溫差大,尤其是清晨溫度比較低,不要穿著單衣去戶外活動,應根據戶外的氣溫變化增減衣服。在鍛鍊時不宜一下子脫得太多,而是應該等到身體發熱後,才可脫下衣服。鍛鍊後還切忌穿汗溼的衣服在冷風中逗留,以防身體著涼。
其次要預防運動損傷。據悉,由於人的肌肉韌帶在氣溫下降的環境中會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縮,肌肉伸展度明顯降低,關節生理活動度減小,神經系統對運動器官的調控能力下降,因而極易造成肌肉、肌腱、韌帶及關節的運動損傷。因此,專家指南,在每次運動前一定要注意做好充分準備活動。
另外,防止運動過度。秋天是鍛鍊的好時機,這時因為人體陰精陽氣正處在收斂內養階段,因此運動也要順應這一原則,也就是運動量不宜過大,以防出汗過多,陽氣耗損,運動時適宜選擇輕鬆平緩、活動量不大的項目。
秋天氣候乾燥,預防秋燥,對於運動者來說,每次鍛鍊後應多吃些滋陰、潤肺、補液生津的食物,如梨、芝麻、蜂蜜、銀耳等。若出汗較多,還可適量補充些鹽水,補充時以「少量、多次緩飲」為準則。
三、進補:重藥物輕食物不可取
根據中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現在已經進入秋季進補的季節,但秋季進補也不可亂補,與白露的養生進補相同的是,這個時候的養生保健應注意五方面的內容。
首先,無病就不需要進補。如果無病隨意進補,既增加開支,又傷身體。如服用魚肝油過量可能引起中毒,長期服用葡萄糖還會引起發胖。此外,血液中膽固醇增多,還易誘發心血管疾病。
其次,不要慕名進補,養生專家稱,一些市民盲目認為價格越高的藥物,就越能補益身體。其實,過量濫用滋補品反而可能會導致過度興奮、煩躁激動、血壓升高,甚至引起鼻孔流血等。
此外,如果要進補,應該分清虛實。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不是虛症的病人不宜用補藥。而虛病又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只有對症服藥才能補益身體,否則將適得其反。
專家強調,任何補藥服用過量都會有害,指南進補還需適量。「重藥物、輕食物」並不科學,俗話說:「藥補不如食補」。秋季到了,有關養生進補的事宜也該根據季節改變,尤其是注重身體健康的人群,更應根據季節改變及時作出調適。
四、飲食:多吃「辛酸」果蔬
需要提醒的是,秋分的「燥」不同於白露的「燥」。秋分的「燥」是涼燥,而白露的「燥」是「溫燥」,因此,在飲食方面要注意多吃一些清潤、溫潤為主的食物,如芝麻、核桃、糯米等。秋天上市的果蔬品種花色多樣,其中藕、荸薺、甘蔗、秋梨、柑橘、山楂、蘋果、葡萄、百合、銀耳、柿子、芝麻、蜂蜜等,都是此時調養佐餐的聖品。
在秋分時節,可適當多吃些辛酸味、甘潤或具有降肺氣功效的果蔬,特別是白蘿蔔、胡蘿蔔。秋分養生雖然以多吃「辛酸」果蔬為主,但也不可吃得太飽,以免造成腸胃積滯。需要注意的是,秋分後寒涼氣氛日漸濃鬱,如果脾胃不好、經常腹瀉的人,水果吃多了還容易誘發或加重病情。
秋分吃什麼養生
指南一:海鮮淺嘗即可
秋季為大閘蟹、紅鱘等蟹類盛眾時間,蟹黃肥厚、蟹肉甜美,令人垂涎三尺。當我們在享受美食之時,不要忘記蟹黃、蝦卵含高量膽固醇,對有高脂血症(高膽固醇)的民眾,指南淺嚐即可,千萬不要過量。
指南二:火鍋以清湯為主
熱騰騰的火鍋,麻辣鍋、涮涮鍋、海鮮鍋等各式火鍋紛紛上市,要如何吃一份營養零負擔的健康火鍋是有秘訣的!在肉類選擇上,可以以適量火鍋瘦肉片、羊肉片、牛肉片、蛤蜊、豆腐等為主,搭配少量火鍋料。而玉米、芋頭、豬血糕、冬粉等則可為澱粉食物來源,需酌量攝取。至於包白菜、蕃茄、高麗菜、筒萵、金針菇等為青菜,可以多多取用。火鍋湯底則以含油量少及含鹽份低的為主。沙茶醬含油量甚高,習慣上又會拌入蛋黃,雖然美味加分,但在健康上卻是減分。若可以以少量醬油、蔥花、蒜末、辣椒等來調味會更好。
吃火鍋最忌諱暴飲暴食,尤其痛風,尿酸高似乎已不是老年家的專利了,罹病年齡層已逐漸往下降,而秋冬天又是痛風的好發時期。暴飲暴食的吃火鍋,會攝取過量的蛋白質及油脂,同時會攝入過量高普林食物,是會讓我們「痛風」提早發作。至於肥胖的民眾、糖尿病患者吃火鍋則指南多青菜,搭配適量肉類及澱粉食物,定時定量,細嚼慢嚥。
節氣灸是中醫穴位療法和時間醫學相結合防治疾病的方法,指根據不同的節氣對人體的穴位施灸。中醫理論認為,自然界之所以出現季節的變化是因為天地陰陽之氣的消長變化。
一般而言,每一季節各有不同的主氣,比如:「春夏陽氣多而陰氣少,秋冬陰氣盛而陽氣衰。」人與自然相適應.人體內在的陰陽也受到自然界陰陽消長變化的影響。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自然界陰陽之氣消長變化的轉折時期,人與此相應,也會表現出陰陽的消長變化。如果人體內在的調節機制不能對此作出適當的反應,及時地調整機體的陰陽,使之與自然界的陰陽變化相適應,就會出現陰陽失衡的疾病狀態。
因此,季節交替陰陽變化之時,正是年老、久病、體弱等人群加重病情、誘發宿疾和易生新病的時期。節氣灸則選擇各節氣對人體臟腑功能有影響的穴位進行艾灸,利用艾絨燃燒產生的藥熱之氣,對穴位進行燻灼、溫熨,以激發經絡之氣,溫通氣血,調整陰陽,幫助機體順應自然界的變化,最大限度地調動機體的潛能,以應變環境、抵抗疾病,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現代醫學研究證明,人體許多生理功能有著年節律、月節律、日節律,如血漿皮質醇每曰分泌總量,秋冬高而春夏低,因此,哮喘患者秋冬季發病率最高。擇時在相應的腧穴上給予適宜的針灸刺激,能激發機體產生適度的應激,啟動機體內源性保護機制,對潛在隱藏的功能紊亂進行調整,減輕和抵抗隨後疾病的損害,提高機體的抵抗與應變能力。
節氣灸怎麼做
節氣灸最好能在節氣當天或前後15天內進行艾灸,常選擇具有補益強壯作用的腧穴。比如關元(肚臍下3寸)、足三裡(髕韌帶外側向下3寸,脛骨旁開1寸)、三陰交、大椎等。具體的灸法是:隔天艾灸1次,每次灸15—20分鐘,10天為一療程。艾灸時應讓艾條靠近皮膚,緩慢沿穴位上下移動,以局部皮膚發紅,不燒傷皮膚為度。
秋分艾灸取穴以督脈大椎、肺腧、大腸俞、腎俞以及任脈關元、神闕、天樞、足三裡、合谷等穴位為主。可以起到預防秋燥,滋陰潤肺的作用。另外,秋分時節灸足三裡、中脘(肚臍上4寸),能強壯脾胃,促進消化道的運動,使胃腸功能得到改善,預防和治療消化系統疾病。
每年的9月23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為180度時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秋分。曆書記載:「鬥指己為秋分,南北兩半球晝夜均分,又適當秋之半,故名也。」我國古籍《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中說: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上曰:分者平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秋分後太陽直射的位置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陽輻射越來越少,而地面散失的熱量卻較多,氣溫降低的速度明顯加快。農諺說:一場秋雨一場寒,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八月雁門開,雁兒腳下帶霜來,東北地區降溫早的年份,秋分見霜已不足為奇。
此時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洩趨附向收斂、閉藏,起居作息要相應調整,《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早臥以順應陰精的收藏,以養收氣;早起以順應陽氣的舒長,使肺氣得以舒展。傳統醫學認為,人體的生理活動要適應自然界陰陽的變化,因此,秋季要特別重視保養內守之陰氣,凡起居、飲食、精神、運動等方面調攝皆不能離開「養收」這一原則。
從秋分開始,人們的秋燥症狀一般屬於涼燥。秋分之前有暑熱的餘氣,故多見於溫燥,秋分之後,陣陣秋風襲來,不僅使氣溫變化劇烈,而且使氣溫速降,寒涼漸重,所以多出現涼燥。當然,秋燥溫與涼的變化,還與每個人的體質和機體反應有關。溫燥咳嗽是燥而偏熱的類型,涼燥咳嗽是燥而偏寒的類型,這兩種類型的秋燥症狀是不同的。秋燥症是由於體弱,身體的保溫與散熱機能不能很好地隨天氣、氣候的變化而產生的類似於病態的一種生理反應。要防止此症,首先就要加強艾灸調理,艾灸取穴以督脈大椎、肺腧、大腸俞、腎俞以及任脈關元、神闕、天樞、足三裡、合谷等穴位為主。其次得堅持鍛鍊身體,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適應氣候變化。秋季鍛鍊身體,重在益肺潤燥,如練吐納功、叩齒咽津潤燥功。調節飲食,應以清潤、溫潤為主,如多食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品、梨等,可以起到滋陰潤肺養血的作用。
在精神養生方面,要看到秋季氣候漸轉乾燥,日照減少,氣溫漸降,人們的情緒未免有些垂暮之感,故有「秋風秋雨愁煞人」之言。所以這時,人們應保持神志安寧,減緩秋肅殺之氣對人體的影響,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同時精神情緒上要看到積極的一面,那就是金秋季節時,天高氣爽,是開展各種運動鍛鍊的好時機,登山、慢跑、散步、打球、遊泳、洗冷水浴;或練五禽戲,打太極拳、做八段錦、練健身操等。在進行「動功」鍛鍊的同時,可配合「靜功」,如六字訣默念呼氣練功法、內氣功、意守功等,動靜結合,動則強身,靜則養身,則可達到心身康泰之功效。
秋分以後,氣候漸涼,是腸道傳染病、瘧疾、乙腦的多發季節。醫學認為,胃腸道對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如不注意防護和飲食、生活規律,就會引發相關疾病。所以,患有慢性胃炎的人,應特別注意胃部的保暖,還要注意講究心理衛生,避免緊張、焦慮、惱怒等不良情緒的刺激。在飲食攝養上,因秋屬肺金,酸味收斂補肺,辛味發散瀉肺,所以秋日宜收不宜散,要儘量少食蔥、姜等辛味之品,適當多食酸味甘潤的果蔬。同時秋燥津液易傷,引起咽、鼻、唇乾燥及乾咳、聲嘶、皮膚乾裂、大便燥結等燥症,根據各人體質可選用甘寒滋潤之品,如百合、銀耳、淮山、秋梨、藕、柿子、芝麻等,以潤肺生津、養陰清燥。
秋分艾灸穴位
艾灸穴位:督脈:大椎、肺腧、大腸俞、腎俞;任脈:關元、神闕、天樞、足三裡、合谷
龍潭醫館應診醫師邵化東大夫,河南中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五年制臨床專業,國家執業醫師,高級康復理療師,臨床工作三十餘年。擅長應用古中醫理論,採用邵氏古法灸療、河洛九宮小兒推拿、刮痧、拔罐、穴位點按、穴位割治、中藥外敷、中藥洗浴等中醫外治療法調理、治療疑難病、慢性病,對中老年心腦血管病、高血壓、糖尿病、疼痛性疾病、心因性疾病、婦科雜症、各種皮膚病以及小兒體弱多病、發育不良、久病不愈等積累有豐富的臨床經驗。我們不單純為治病而治病,而致力於健康,採用有別於現代中西醫的傳統古中醫學理論對身體出現的異常狀況進行綠色調理,結合日常健康指導,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達到所患病症逐步徹底痊癒的目的,並儘可能避免或減少了目前主流醫療臨床應用化學藥物治病的同時對身體造成的毒副作用!
長按二維碼 關注邵氏中醫館
分享知識 傳播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