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期間,來自上海的政協委員倪閩景提出:因疫情回國終止學業的留學生,可通過高職高專擴招計劃,解決繼續學習的問題;並就此提出了四點建議。
網友紛紛表示,一夜之間,「學歷鄙視鏈」重組了,現在的排序是:985>211>雙非>高職高專>留學?更有人直接得出結論:海外大學=國內高職高專。留學「職黑」們也終於有機會跳出來發表以下言論了:
(恕我直言,這位網友你是真的腦子不好使)
一、全面開放高職高專學校,對於高年級學生可採取降一年級直接入學,進入相關專業的辦法。未滿1年的歸國留學生,可以通過高職高專擴招計劃,解決繼續學習的問題。
二、啟用插班生考試政策,每個學期開學前,在不同年級設定大專業組插班生考試,通過插班生考試的學生可以進入普通高校試讀,1年後成績正常,可以轉為正式學生。
三、建立國外高校學業成績轉換機制,按照國際通用規則,把在國外已經完成的學分部分認可,納入轉入學校的學分當中。
四、採取先試點再擴大的方式推進此項工作,可以選定部分公辦高校試點,對轉入學生進行學習情況評估,適時調整政策。也可以把相關權限給民辦高校,由民辦高校自主制定政策,滿足未完成學業留學生的學習需要。
可以看到,他所提出的建議,針對的是在海外未完成學業的留學生。那麼究竟有多少留學生受疫情影響大到無法繼續學業?本頭條菌認為:極少數人。
絕大多數高校目前都採用網絡授課的形式,這確實會影響授課質量和教學品質。但海外留學生對於網課,早就不陌生。因為網課在國外大學由來已久,以往很多學生寒暑假回國期間都會在家修一兩門網課順便攢點學分。差別在於過去的網課一般都是上非專業選修課,現在不得不上必修的專業課了。
另外國外大學都有比較靈活的休學制度,如果暫時無法繼續學業,申請休學也不過是填幾張表格就能搞定的事情;復學也是向學校按流程報備即可。
各國教育、移民部門也表示,上網課的留學生繼續擁有合法的學生籤證和身份,畢業、工作、移民相關政策也不會被影響。我國教育部也早已發布通知,目前的授課形式不會影響留學生歸國學歷認證。
疫情帶來的不便無法避免,但並沒有嚴重到無法克服的地步。對於絕大多數留學生來說,繼續學業不成問題。
對於該提議引發的爭議,倪委員也做了澄清,「方案並不是針對那些受疫情影響暫時回國的留學生,而是針對那些需要回國完成學業、有特殊困難的留學生。本意是想給他們找到一條路,和大部分留學生並沒有關係,更沒有歧視留學生的意思。」他還提醒,對熱搜信息請完整獲取、理性看待。
所以留學生們大可不必義憤填膺。「哈佛回來去藍翔」「從一個新東方到另一個新東方」只存在於段子裡。據不完全統計,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重點高中畢業出國率最高可達50%。有條件的情況下,很多成績優秀的學生更傾向於出國讀本科。如今各行各業的領軍人物,大多具有海外留學背景。留學生回國就業、創業,依然享受各種類型的優惠政策。發達國家高等教育水平整體優於國內,還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不必因為一個微博熱搜,就對自己的學歷、學識產生懷疑。
一些否定海外學歷價值的極端網友,怕是對留學有什麼誤解。
以美國留學為例,中國學生首先需要參加託福/雅思考試並達到一定的分數。除此之外,還需要參加「美國高考」SAT/ACT,並提供申請文書、推薦信、課外活動等相關證明。整個準備過程一般需要1-2年時間。而具備了以上條件,申請人僅僅是擁有了申請資格。申請遞交後,美國高校的錄取選拔制度在很大程度上相當主觀;申請人除成績外,必須具備學業以外的亮點才能脫穎而出。每年可以獲得藤校或其他美國知名學府錄取的中國學生,可謂鳳毛麟角。2020年,共有約600名中國籍學生獲得美國排名前15高校錄取,其中近一半來自海外高中。也就是說,真正從國內「考進」美國TOP 15的學生,不足300人,平均每所學校不足20人。在這樣的選拔機制下拿到錄取的留學生,可以很負責任地說,放在哪裡都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
但是我們也要看到:由於信息不對稱、語言障礙、受中介誤導等因素,一些國內的學生、家長選擇了質量差、不受認可的海外大學,導致學歷含金量受影響。在這裡建議大家:對於大學申請的每個環節,都要謹慎對待。認真準備出國各類考試,不要被所謂「免考」「直升」等噱頭所誘惑。無論何種教育制度下,門檻過低一定不會是好學校。要像對待高考一樣對待留學,才有機會進入海外一流學府。
(本文配圖均來自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