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記得那些年奠定三觀的故事嗎?

2020-12-14 澎湃新聞

原創 小北 北京大學出版社

最近,浙江寧波一個孩子說的話成功引起了央視新聞的關注。

事情是這樣的。這個孩子姓談,他的爸爸媽媽在建築工地上班。某一天小談同學的爸爸媽媽剛在工地幹完活就到了小談放學的時間,於是他們只能穿著滿是灰塵的衣服去接孩子。

小談的媽媽說,他們還挺擔心就這樣去學校會讓兒子「沒面子」,「怕其他小孩子笑話他」。結果,小談知道爸媽的擔心後就說了這麼一句話——

「這有什麼好笑話的,我的爸爸媽媽又不偷又不搶,有什麼好嫌棄的。」

「良言一句三冬暖,而這一句話溫暖的,又何止是他的父母。」這是「主播說聯播」對這件溫暖小事的評價,而評論區裡的網友們也紛紛表達著他們所感受到的溫暖以及對小談同學的肯定。

如果留意評論區我們就會發現,「三觀正」是出現頻率最高的評語。因為,這些孩子暖心言行所折射出的正是他們所擁有的正確三觀,而如何讓孩子樹立一個正確的三觀則是父母以及整個教育所關心的核心問題。

當我們談及孩子與三觀時,我們並不意在讓他們明白「三觀」及其相關概念的準確含義,畢竟,人的發展是有階段性的,年齡稍小的孩子還不具備理解抽象概念的能力。我們的目的是要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正確的道德觀念以及適當的處事原則。

尚處幼年的孩子缺乏穩定的三觀,身邊的一切人和事都可以成為他們的模仿對象,需要父母和老師在生活和學習中給他們以正確的指引,而這一過程也充滿著偶然性。

回想一下我們自己的成長曆程就會發現,我們銘記最深的那些語句可能不是來源於系統的書本知識,它可能是電視裡提到過的「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可能是老師講到動情處曾提及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可能是小夥伴們互相比誰更厲害時你還沒有聽過的那句「」人之有德於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於人也,不可不忘也,當然,也有可能是在你三四歲時父母教你念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成長中所有的偶然所得匯集在一起就變成了在此後歲月長河裡滋養我們一生的精神源泉和指導我們行動的所謂三觀。所以,今天,我們就一起來重溫一下奠定我們三觀的那些「偶然」,看看這些不長的語句是如何在不知不覺中為我們構建完整又健康的三觀的。

1

像愛自己一樣愛別人

翻譯回文言文,這句話就變成了我們熟悉的「愛人如己」。看到此四字,你能想起哪些經典語錄呢?

首先,這兩句肯定是要在榜首的——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這兩句話都出自《論語》,是孔子在談論「仁」的時候提出的主張。「仁」是孔子的人生理想,其含義非常深廣,表達的時候卻很簡約,境界非常高,又能密切聯繫實際。

那麼,「仁」是什麼?這裡的兩句選文回答了這個問題。

第一句話的意思是:自己不喜歡的事,不希望發生的事,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不要讓它在別人那裡發生。第二句話的意思是:如果自己想成為有成就有德行的人,那就幫助別人也成為有成就有德行的人。合起來看,「仁」就是推己及人、愛人如己。

孟子也說過——

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這句話反映了孟子的「仁愛」觀點。意思是說,關心愛護別人的人也會得到別人的關心愛護,尊敬別人的人也會受到別人的尊敬。也就是說,人與人之間的「愛」與「敬」都是相互的。

孟子還說過這句著名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這句話的大意就是:贍養敬愛自己的長輩,推廣到贍養敬愛別人的長輩;撫育愛護自己的子女,推廣到撫育愛護別人的子女。

還有哦,孔子認為好惡分明也應在此列——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一個真正的仁人不會隱藏他的真實感受,對於自己厭惡的人和事,他不會強迫自己表現出喜愛之情,而是如實地表達自己的態度。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的一層意思。

這句話還有另一層含義。仁人必定是能夠明辨是非的,他為人處世絕不是不加選擇地一團和氣,而是對應該親近喜愛的人發自內心地喜愛,對應該厭惡疏遠的人由衷地厭惡。

2

立大志,有恆心

有一個可以和「更喜歡爸爸還是媽媽」並列為孩子被問頻率最高的問題,這就是——等你長大了想做什麼?

科學家、醫生、太空人……這一類回答往往被當做標準答案為大人所接受,而我們也一直被教育要有遠大的理想,也要腳踏實地一點點來。有基於此,那些名言警句從未曾淡出人們的成長過程。

比如,陳蕃和薛勤的那番經典對話——

父友同郡薛勤來候之,謂蕃曰:「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蕃曰:「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這段話的意思是陳蕃父親同鄉的朋友薛勤來看他,對他說:「小夥子你怎麼不整理房間,打掃乾淨來接待客人呢?」陳蕃說:「大丈夫活在世上,應當掃除天下的汙穢,怎麼能只打掃這一小小的院子呢?」薛勤聽了以後,知道他有澄清天下的志向,覺得他與眾不同。而陳蕃後來果然成長為東漢士人的領袖,他的言論成為當時讀書人的準則,行為是世人的模範。

寫《三國志》的陳壽在評價陸遜時也說過這麼一句話——

志行萬裡者,不中道而輟足;圖四海者,匪懷細以害大。

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立志走萬裡路的人,不會中途停下自己的腳步;有志治理天下的人,不能心胸狹小而妨害宏大的事業。

《論語》則用比喻的方法論證過堅持的意義——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這段話的大意是:孔子說,我打個比方,堆土成山,眼看就要堆成了,哪怕只差一筐土,你把它停下來,這個山也堆不成;平地上,哪怕剛剛倒下一筐土,只要你繼續往上倒土,早晚也會堆成山。

孔子的意思就是,有志者事竟成,無論什麼都貴在堅持。一方面,離成功只差那麼一小步了,但是你不邁過去,就永遠無法獲得成功。另一方面,當你下定決心去做一件事情,哪怕只是剛剛開始了一小步,只要堅持下去,也一定能獲得成功。

老子的這段話也不能忘記——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

這段話是講:兩隻手臂才能圍攏的大樹,都是從幼苗長成的;九層的高臺,都是從平地一層一層用土堆起來的;千裡之遠的行程,是一步一步走出來的。

因此,一方面,我們在生活中要懂得防微杜漸,防止小問題慢慢積累成大問題。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懂得持之以恆的道理,大成就是通過一點點的努力慢慢積累而成的。

3

孝親尊師之道

熱愛知識,尊敬老師,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歷代關於這兩個話題的言論層出不窮。

比如,《禮記》在論「孝」時就說——

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這句話的大意是:孝子如果深深愛著自己的父母,說話就一定很和氣;說話和氣,表情必定就很愉快;表情愉快,神態必定是很溫順的樣子。儒家認為,僅僅贍養父母還不能稱為孝順,贍養的同時還能尊重父母,才是真正的孝順。

這就要求我們對父母要和顏悅色,以一顆真誠感恩的心來對待他們,只有這樣,才會讓父母真正地高興。

關於孝,還有一句滿懷悲傷以警示後人的話——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也。

這句名言出自《韓詩外傳》,意思是說:樹想安靜下來,但是風一直不停地吹著它;子女想要贍養父母親,但是他們沒能等到那一天就過世了。

這句名言用樹木來打比方,告訴人們這樣一個道理:一定要珍惜現在的機會好好對待自己的父母,不要到了失去時才懊悔萬分。

說了孝親,我們再來說說尊師——

故有師法者,人之大寶也;無師法者,人之大殃也。

這是荀子說的一段話,意思是說,有老師來指導你學習,是人生的一筆財富,沒有老師來指導,是人生的一大缺失。老師不僅向學生傳授知識,還能為學生解答人生的困惑,指導並鼓勵學生往正確的方向不斷前進。

《禮記》對於尊師也有看法——

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

這是《禮記》中的名言,意思是說:凡是為學之道,最難的是尊敬老師。老師受到尊敬,真理就受到敬重;真理受到敬重,人們就知道敬重學業。

4

做人要謙虛謹慎

謙虛謹慎是中國文化中重要的傳統美德,「滿招損,謙受益」就是幼兒園小朋友都能脫口而出的至理格言。那麼,除了這一句,還有哪些呢?

一人聰明而不足以遍照海內。

這話出自《淮南子》,意思是一個人的聽覺再靈敏、視力再好,也不足以了解四海之內所有的一切。

這句話有兩層含義。一層是,即使一個人再有才幹,在整個世界面前也是微不足道的;更深一層的含義是,正因為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每一個人都需要多學習,彌補自身的不足。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孔子說:「君子安詳舒泰,不驕傲狂妄;小人驕傲狂妄,卻不安詳舒泰。」泰,是一種平和、謙遜、安適的狀態。一個人只有能夠正確地認識自己和他人的長處和短處,合理地評價自己和他人,對他人抱有尊敬和學習的態度,才能做到泰而不驕。

除此之外,《論語》還論述了失人與失言。

子曰:「可與言而不與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這段文字的大意是,孔子說:「應該對他說卻不對他說,就會失掉可靠的人;不該對他說卻對他說了,就是白費口舌。有智慧的人既不會失掉可靠的人,也不會白費口舌。」

孔子慎言,對說話很講究。他認為,該跟人交談而不交談,是「失人」;不該跟人交談而交談,是「失言」;真正的聰明人既不「失人」也不「失言」。「可與言而不與言」是隱瞞,「不可與言而與之言」是急躁。

5

正視自己的錯誤

人的一生不可能不犯錯誤,關鍵在於我們是否能正視自己的錯誤並做出正確的行動。

隋朝的大儒王通曾說過這樣一句話——

罪莫大於好進,禍莫大於多言,痛莫大於不聞過,辱莫大於不知恥。

此話意思是,最大的罪過莫過於一味追求私利,最大的禍害莫過於信口開河,最大的痛苦莫過於聽不到他人批評自己的錯誤,最大的恥辱莫過於不知羞恥。

「知恥」與「聞過」是相關的,但略有不同。「聞過」是被動接受別人的批評,「知恥」則是自己主動認識、正確對待過錯。

《禮記》引用孔子的話中也有這麼一段論述——

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好學上進,就能增長智慧,成為有智慧的人;盡力去做好事,就能逐漸培養自己的仁愛之心,成為有仁德的人;知道什麼是可恥之事,就能克服怯懦,成為勇敢的人。懂得了這些道理,就懂得怎樣完善自身的品行;懂得怎樣完善自身的品行,就懂得怎樣治理百姓;懂得怎樣治理百姓,也就懂得怎樣治理天下國家了。

魏徵去世後,唐太宗親自前往弔唁,並說,「現在魏徵死了,我失去了最珍貴的一面鏡子。」由此,史官寫下了這段話。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這段文字的大意就是:用銅來做鏡子,可以照見衣服和帽子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歷史來做鏡子,可以知道朝代興亡盛衰的原因;用人來做鏡子,可以明白自己的是非對錯。

其實,每一個人的成長都需要唐太宗所說的這三面鏡子。

6

一寸光陰一寸金

朱熹曾說「少年易學老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顏真卿說過「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髮方悔讀書遲」,陶淵明也說「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有關惜時的警句,朗朗上口的還有以下這些。

詩仙李白在《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裡說——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

這是序文開頭的兩句,意思是:天地是萬事萬物的旅舍,時光是古往今來的過客。這兩句話,展現了李白對生命與人生的深邃思考,也告訴我們「人生如寄,光陰苦短」的道理。

高中全文背誦過的《赤壁賦》也提到過這一問題——

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

這段話的意思是:我同你在江中和沙洲上捕魚打柴,以魚蝦為伴,與麋鹿為友,駕著一葉小舟,在這裡舉杯互相勸酒。我們只是像蜉蝣一樣寄生在天地之間,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顆穀粒。哀嘆我們生命的短暫,而羨慕長江的流水無窮無盡。希望同仙人一起遨遊,與明月一起長存。我知道這是不容易得到的,因而只能把簫聲的餘音寄託給這悲涼的秋風。

是不是知道了人生的短暫,我們就應該「託遺響於悲風」,表現得如此悲觀和消沉呢?當然不是。蘇軾知道生命有限、人生苦短,但他同時也認為,人如果做出了不朽的事業,生命就可以永恆。

還有曾經被很多人抄在摘抄本裡的《春江花月夜》——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唐代詩人張若虛的這首《春江花月夜》被盛讚為「孤篇蓋全唐」,而這一段的意思是,江水、天空渾然一色,沒有些許微塵,一輪明亮的孤月高懸空中。這江邊上,是什麼人最初見著了月亮?這江上的月亮,又是哪一年最初照耀了人?人類代代相繼,無窮無盡;江上的月亮一年又一年,恆久地徘徊於夜空。不知那江上的月亮在等待何人,只見月光下,江水奔流遠去,永不止息。

在這首詩中,張若虛為我們展現了一個嶄新的境界——關於生命的感傷讓位給了對於生命的禮讚:時光雖然匆匆,人生雖然短促,但是人類的長河無窮無盡。作為長河的一分子,我們雖是一片浪花,卻是不可或缺的。從整個長河來看,人類在宇宙中不是匆匆的過客,而是永恆宇宙中的一分子。

7

人要有浩然正氣

翠竹經冬不凋,自成美景,常被看作不同流俗的高雅之士之高尚氣節的象徵。而前人對於氣節的論述可不止於此。

孟子就曾回答過他的學生什麼是「浩然之氣」。

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

孟子說:「這個很難說透。如果大致去說的話,它十分浩大,沒有限量,不可屈服,要用正直去培養它而不加害它,它就會充滿天地之間,無所不在。秉持這種氣的人心中無所虧欠,心思純正。這種氣是正義和道德感在內心中日積月累而形成的。如果心裡沒有了正義和道德感,它也就消退無力了。」

因此,浩然之氣就是正大剛直的精神。

孟子還有一句話千古流傳——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什麼是大丈夫?孟子在這裡給出了一個定義:富貴不能使他道德墮落,貧賤不能使他改變節操,權勢不能使他意志屈服——這樣的人才有資格叫作大丈夫。

孟子的這句話之所以傳誦千古,就是因為它刻畫出了中國魂,因為,一代一代有節操的中國人,正是在富貴、貧賤或者武力脅迫面前磨礪出了自己的氣節。

《論語》自然也有過經典論述——

曾子曰:「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裡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曾子說:「可以把年幼的君主託付給他,可以把國家的政權託付給他,在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不改變自己的節操,這等人,可稱君子了吧?真可算得君子了!」

看到這裡我們就會發現,上述諸句加總在一起剛好就是一個完整而成熟的「三觀」,而它們竟然都在不知不覺中留在了我們的頭腦中,成為了我們已經內化的知識的一部分,時刻影響著我們的思想和言行。

《周易》說:「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我國歷史發展中積累了許多用人文精神對人們進行教化的寶貴經驗和經典故事,這些無疑都是我們寶貴的財富。那麼,我們這個民族的人文精神是什麼?一句話:受教育,學知識,首先要學會「做人」。

點擊閱讀原文亦可直接購書

-End-

編輯:山鬼 黃泓

文字參考:《中華人文精神讀本(珍藏版)》

原標題:《你還記得那些年奠定三觀的故事嗎?》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那些年,老師說過的那些話,你還記得嗎?
    那些年,老師說過的那些話,你還記得嗎?今天跟隨星途來一波回憶殺,向恩師說一聲謝謝:您的教誨,我永遠記得!
  • 你還記得嗎?那些年的我們
    那些年,一本本讀者,一次次傳遞在我們之間,記錄了那些年的點滴回憶。每一次周末小休假,總有人念念不忘:回來的時候記得買本讀者!到時候我們AA!宿舍裡:睡前必備,一本讀者你搶我搶大家搶,更有上WC的一句:借我看一下上完WC出來就給你!然後一蹲就半個小時的。
  • 保康的娃子,還記得那些年在學校背米帶菜的日子嗎?
    點上方保康微友圈免費關注保康的同學們,你們還記得小時候帶菜上學的日子嗎那時候,家離學校遠的,就寄讀在學校(基本上沒有家長在學校外面租房陪讀這一說,撐死就是來捎點吃的)還記得每周星期天下午上學前,家裡給的10塊錢嗎?
  • 韓劇宮將拍中國版 還記得那些年我們追過的韓劇《宮》嗎?
    韓劇宮將拍中國版 還記得那些年我們追過的韓劇《宮》嗎?時間:2019-01-16 19:02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韓劇宮將拍中國版 還記得那些年我們追過的韓劇《宮》嗎? 還記得那些年我們追過的韓劇《宮》嗎?
  • 那些年我們在知音漫客上看過的漫畫,你還記得嗎?
    大家好,看標題就知道了,今天小編想和大家聊一聊那些年我們曾經在知音漫客上追過的那些漫畫。知音漫客想必90後小夥伴們一定是非常熟悉了。當時在小編班裡的火爆程度也是非同凡響,但是五塊錢一本好貴的好伐!火禾大大畫筆下的藍鯉鎮有一種江南水鄉的溫婉,主角們的服飾以及背景裡的建築都十分古色古香,少年少女們的故事就在這個不為人知的湖底小鎮上演了。當時看的時候還以為河伯是男主,雖然青葵沒有和河伯在一起,但是也不妨礙小編對這部動漫的喜愛。相比較而言,河伯白汶和青葵的姐姐如意之間的故事,也讓人很感動。
  • 那些年被MBA顛覆的三觀
    我連夜研究了被錄取學生背景,連續幾年平均年齡都是29歲半,高興得我馬上繳了報名費。 30歲了還敢不要工作去念書的一群人,必定是敢於直面慘澹人生的真正勇士。 於是,我著手申請了MBA,想著可以去避避被稱「大齡剩女」的風頭,順便還可以學習學習科學文化知識。
  • 經典 那些課本裡的成語小故事,你還記得嗎?
    揠苗助長、刻舟求劍、掩耳盜鈴、濫竽充數……這些出現在中小學課本裡的小故事,你還記得嗎?故事情節雖然簡單,卻道出了人生的大道理。今天,小編帶您一起誦讀那原汁原味的文言文小故事,說不定你還會有新的啟迪和感悟。
  • 高中運動會上,那些讓人哭笑不得的「沙雕」口號,你還記得嗎?
    各位肯定都有過發求助帖的時候,還記得你發的求助帖被怎樣回應嗎?解決你的問題了嗎?還記得那些讓你哭笑不得的回覆嗎?一個高中生發布了一個求助運動會口號的貼結果真的是不要太慘……行俠仗義型……社會語錄型……還行不行型……看你要哪一個?
  • 獅山鎮官窯中心小學的那些歲月,你還記得嗎?
    為推廣、宣傳獅山鎮各學校,推動一校一品特色教育,推動獅山教育高質量發展,「南海獅山」推出「那些年我們讀過的學校」專欄。今天推出第三期,帶你走進以「厚實根基,明遠未來」為辦學理念的官窯中心小學。彈指間已走過了71年的發展歷程。
  • 和老公三觀不合,這樣的日子還過嗎?
    關鍵詞:和老公三觀不合,這樣的日子還過嗎?學員留言:你好,老師。我想諮詢婚姻問題。我和老公在一起3年多一點,我和他的三觀真是一觀都不合,這三年的日子過的我快累死了。我和他戀愛的時候很多事情沒有表現出來,我覺得他就是個老實人,對我還不錯,我自己覺得他長相是我喜歡的,熱戀期你儂我儂,糊裡糊塗兩個人就結婚了。
  • 那些年聽過的「同一首歌」,你還記得嗎?
    「鮮花曾告訴我你怎樣走過,大地知道你心中的每一個角落。 甜蜜的夢啊誰都不會錯過, 終於迎來今天這歡聚時刻。」聽這個歌詞真的好熟悉,有一種九十年代的感覺。我在那兒糾結了半天,終於想起了這首歌曲的名字,這不就是「同一首歌」嗎?是我以前在學校學過的歌曲。
  • 記憶 那些年我們一起學過的數學符號,你還記得嗎?
    「知道什麼叫三角嗎?」「笑話,怎麼會不造!」「哦,那你記得三角函數不?」
  • 童年的那些經典韓劇,你還記得嗎?
    一眨眼十多年過去了,那些經典韓劇你是否還記得?1《大長今》由李英愛主演,這是小編看的第一部韓劇。劇情講述了徐長今通過自己的努力,一步步成為了朝鮮王朝歷史上的首位女性御醫,可以說是很勵志了。2.《天國的階梯》由崔智友、金泰熙,權相友主演。
  • 今天教師節,你還記得那些年老師們的經典語錄嗎?
    長大方知少不更事,回首才懂師恩深重今天是教師節,你想念你的老師們嗎?你還記得那些年老師們的經典語錄嗎?讓我們一起祝這些為我們打開世界的人,節日快樂!
  • 高中的兩漢文言文你還記得嗎
    高中的兩漢文言文你還記得嗎還記得高中課本裡的那些文言文嗎?還記得《廉頗藺相如列傳》嗎?那麼《鴻門宴》呢?你是否又還記得《荊軻刺秦王》呢?今天就讓小編帶領大家一起回憶一下那些經典的出現在高中課本裡的兩漢文言文吧。
  • 還記得那些初中課本裡的文言文嗎
    還記得那些初中課本裡的文言文嗎初中我們學了那麼多經典的文言文,你還記得幾篇?今天就讓小編帶領大家一起來回憶一下那些出現在初中課本裡的兩漢時期的文言文吧。為了實現全國統一,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亂之後,於227年決定北上伐魏,奪取涼州,臨行之前上書後主,以懇切委婉的言辭勸勉後主要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以此興復漢室;同時也表達自己以身許國,忠貞不二的思想。鄒忌諷齊王納諫自知之明 善於思考文章塑造了鄒忌這樣有自知之明,善於思考,勇於進諫的賢士形象。
  • 還記得那些年我們追看的新加坡劇嗎?
    這12部熱播的新加坡電視劇,你還記得嗎? 01.蓮花爭霸 這部劇印象太深刻了, 主題曲《江湖路》更是至今都能哼唱,「無怨無悔我走我路,走不盡天涯路。在風雲之中你追我逐,恩怨由誰來結束。」
  • 童話故事毀三觀?只因你的三觀已經壞了!如何正確看待童話寓意?
    很多經典的童話故事,都被現在的人們解讀出了「三觀不正」的元素,難道陪伴我們整個童年的那些童話故事真的那麼可怕嗎?童話「有毒」的思想,連著名的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都沒有倖免於難,更別說中國的童話故事了。那是一粒漂亮的種子,全世界絕無僅有的種子,國王擁有它卻無法讓它生根發芽,富翁、商人、士兵也都不行,最後,只有農民,讓它發了芽還開了花。是國王、富翁、商人、士兵不會培育種子嗎?是他們把種子照顧得不夠周到嗎?——都不是。
  • 兒時的回憶~那些老式糕點、你還記得名字嗎?
    老一輩串門走親戚都喜歡提些糕點,還記得那些糕點的名字嗎?桃酥 這應該是最常見的老式糕點,又香又脆、好吃不貴!還記得那些年,吃桃酥、渣渣兒都不剩的你嗎?記得小時候桃酥泛濫那幾年,哪個親戚來了帶的三刀,稱呼都喊得格外親!
  • 什麼叫三觀不和?你們認為三觀一致在交往中重要嗎?
    每天在這裡期待,只為你的到來,讓我們一起聆聽他人的情感歷程故事hello!大家好!但是他會因此冷嘲熱諷你,說你是錯的,比如呢你說喜歡生活的儀式感,情侶啊情人節去吃西餐廳,但是他卻說那牛排啊自己買來還不到40塊錢呢,卻賣200多塊,說你作,這就叫三觀不一致了,你說自己喜歡出去旅遊,他卻喜歡宅在家裡打遊戲,這不叫三觀不合,而是他會嘲笑你,沒錢還出去窮遊,沒意思,其實窮遊也可以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他的心裡啊永遠都是那幾十平米的天地,這就叫三觀不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