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科研工作者或者學者來說,進行科學研究與寫論文應該都是時常工作。畢竟所有的研究成果都要以論文的形式展現和交流,如果只會做而不會寫,就好比只會做事不會說話,科研工作是不完整的。現在有很多科研工作者排斥寫論文,認為寫論文和專業沒啥關聯,但殊不知,我們做科研的資料,大多也都是來自論文,寫論文與科研是緊密聯繫的整體,不可分割。因此,藍譯認為,有必要談談一下科學研究與論文寫作的關係。
論文是科學研究成果的基本載體。在某種意義上來說,論文是研究成果的最終表述。如果說論文寫作是一種「言」,那麼科研成果就是一種「意」,科研和寫作之間的關係就是言和意之間的關係。意在言先,首先要有意,然後才有意之所言。因此,就科研和寫作這兩者的關係而言,首先必須要從事科研活動,提高我們的科研素質,只有在科研的基礎之上才能進行寫作,而科研和寫作是兩個既互相聯繫又互相區別的環節:首先要進行科研活動,科研活動有了成果以後再用語言表達出來,這種表達的過程就是一個寫作的過程。
這裡應當指出,文科的科研和理科的科研是有所不同的,理科科研是一種科學活動,而文科科研是一種學術活動。因此,論文是一種學術成果。我們把作為科研成果的論文都稱為學術論文,以區別於其他論文。那麼,什麼是學術?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其實不太容易回答。以一種較為學術性的語言表述,學術是指系統化、專門化的知識,是對事物發展規律的學科化論證。因此,學術當然應當具有科學性,文科可以分為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而且,在文科中所採用的科學這個詞,又顯然不同於自然科學。例如,在社會科學中存在著較多的價值判斷,而自然科學則更多包含客觀描述。
不僅文科與理科(廣義上的理科,包括工科)科研的性質與形式有所不同,而且,文科與理科在科研與寫作的關係上也存在區別。理科的科研與寫作的關係是可以清晰地加以區分的。
理科的科研就是在實驗室裡做實驗,在實驗做出成果、取得數據以後,再將實驗的成果以文字的方式予以表達形成論文。對於理科來說,無科研則無寫作。因此,理科對科研是更為注重的,要求也比寫作更高。也就是說,理科科研的主要精力是放在做實驗上,實驗做完以後,把實驗成果以一種論文的形式表達出來,這個寫作過程是相對較為簡單的。甚至只要把實驗的數據和過程結論自然地記錄下來就可以,這是理科的特點。
然而,文科的科研和寫作的界限卻不是那麼清晰,這也是學習文科的同學會有的一個困惑。因為文科科研不像理科的實驗那樣具有物理性的直觀內容。對於一個理科學生來說,天天進實驗室就表明他在做科研。但對一個文科學生來說,什麼是科研?這種科研活動本身不具有直觀形態,往往不容易把握。實際上,文科的科研是讀書、思考,甚至是旅行。中國古代所謂讀萬卷書,行千裡路,都可以看作是對文科科研活動的一種描述。因此,文科科研是隨意的,自在的,不拘形式的。
正是由於文科的科研活動具有這種散在性的特點,文科學生有時候會難以把握,以至於虛度光陰。這樣就出現了在沒有充分的科研活動基礎上進行論文寫作的情形,當然也就不可能寫出優秀的論文。因此,對於一個文科學生來說,首先要去看書,要去思考,逐漸地積累知識,嵌入所在學科,進入一個與本學科的前賢對話的境界。
當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自己的想法逐漸產生,這也就是所謂生米做成熟飯,然後再進行寫作。經過思考以後,在資料的基礎上提煉獨特的觀點。這一提煉過程,為寫作打開了最後的通道。因此,文科的閱讀書籍,資料收集,文獻梳理,觀點綜述這些所謂科研活動,都是為最後的寫作服務的,只不過是寫作的預備而已。在這個意義上說,文科寫作的重要性要超過理科。
在文科中,這種科研活動和寫作活動又是可以互相促進,並且是交叉進行的。也就是說,在文科中並不像理科那樣把實驗做完,已經取得實驗成果,再進行寫作。而是在科研過程中就開始寫作活動,而且在寫作過程中,又同時從事著科研活動。寫作和科研這兩者是一種互相促進的關係,難分彼此。當然,在寫作之前肯定要有一定的科研基礎。然而,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把科研完全做好以後再去從事寫作。而是在寫作的過程中,不斷地進行思考,不斷地完善學術觀點。
對於一個學者來說,長期從事科研活動,同時也長期從事寫作活動。科研和寫作就成為學者的工作重心,甚至一種生活方式:不斷地進行科研,不斷地寫作,在寫作基礎上再進行科研,這樣一個逐漸展開、循環往復的過程。有些學者不是特別願意寫作,作品較少。不寫東西,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寫不出來,另一種是不屑於寫。寫不出來,是寫作能力問題,甚至是科研能力問題。但也有些學者雖然看了很多書,思考了很多問題,確實也有對學術問題的獨特見解,但就不付諸於筆端。也有學者眼高手低,主張不隨便寫,一輩子就寫一本書或者一篇論文,以此一鳴驚人,成為經典。這種想法我覺得不太可行,因為一個學者不可能一輩子從事科研活動,平時從來不寫東西,沒有作品,最後突然蹦出一篇論文、一本書來,藉此名傳千古,那是完全不可能的。
一個學者從事科研的過程,都要用論文或者專著這樣的形式反映出來。不斷地進行科研,不斷地發表論文;然後,論文積累形成專著。論文以及不同階段的專著,都是學者在不同階段的學術研究成果的總結。通過學術成果可以把一個學者在科研活動中跋涉的過程,就像一步一個腳印一樣,真實地呈現出來。不同時期的科研作品能夠反映一個學者的學術成長:從青澀到老道。即使是思路的曲折,觀點的修正,也能夠以其作品清晰地在這個學者的學術履歷上展示。因此,我認為那種把科研搞到最好,最後才出精品的想法是不切實際,也是不可能的。所以,作為一個學者要不斷地科研,同時要不斷地寫作,要把兩者緊密的結合起來。
作為一個文科學者來說,寫作是極為重要的。寫作能力的培養是一個累積的過程,需要進行長期的訓練。當然,寫作只是科研成果表達的一種方式,除了寫作以外還有言說,也就是口頭語言的表達。像課堂的講課、會場的發言等,這也是一種思想的表達方式,也能夠反映一個學者的學術水平。書面表達和口頭表達,這兩種方式對於學術呈現來說都是重要的。但這兩者的學術影響又是極為不同的:口頭表達只能影響到親眼目睹者與親耳聆聽者,範圍甚為有限。
總之,對於學者來說,書面表達更為重要,一定要進行寫作,要有論文發表。那麼,怎麼訓練這種寫作,怎麼能夠做到拿起筆來就能寫呢?我們認為,寫作本身也是一種童子功,從小練起。最好的方法是在中學階段就堅持寫日記,養成動筆的習慣。進入大學,讀書的時候一定要做筆記,按照古訓所云:不動筆墨不看書,以此鍛鍊寫作能力,習慣並且擅長於書面語言的準確表達。如果在大學本科階段過了寫作關,則開始研究生的專業學習以後,入門會比別人快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