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最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註:本文轉載自網絡,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僅供讀者參考,著作權屬歸原創者所有。我們分享此文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如有侵權,請在後臺留言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謝謝
東方新網訊(通訊員 周盛春)唐積田,湖南邵陽人,字酉集,號十禾、禾土,別署禾堂主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廣東省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硬筆書法協會會員、邵陽市硬筆書法協會理事。
2020年12月31日,邵陽市廣益學校專職書法教師唐積田收到中國書法家協會寄來的會員證,成為邵陽市書法界為數不多的「國字號」會員之一,也是目前邵陽市教育系統中唯一的一名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積田兄待人真誠,與人為善。對書法有獨到的感悟與見解,與同道交流時毫無保留。自2019年9月從深圳回到邵陽擔任專職書法教師以來,身邊迅速結識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書法朋友。同為教師,有幸與其結緣,常相聚品茗論道,清談揮毫。儘管時間不長,但深感積田兄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良師益友。
十年磨劍,硯田勤耕;厚積薄發,玉汝其成。古人有言「大隱隱於市」,歲末年初之際,筆者造訪了新邵縣城釀溪鎮資江河畔一處私人住宅的三樓,這個不足50平米的小居室,就是積田兄所寄居的書齋「禾堂」。所謂「室雅何須大」,書案上擺放的文房四寶、四壁張貼的書法名帖、散發著墨香的書法作品,處處彰顯著主人高雅的志趣與追求。冬陽斜照,茶韻悠悠,在這裡,筆者有幸聆聽到積田兄成功背後鮮為人知的學書之路與對書法的所思所悟所感。
一、萌芽之路
唐積田出生於邵陽縣農村,父親是當地小有名氣的「農民書家」。從記事起,院子裡誰家有紅白喜事時,都是請他父親去幫忙寫對聯,唐積田有時也會跟著去看,父親寫字時他在旁邊牽紙。有一次需要寫大字,沒有那麼大的毛筆,父親找了一小把稻草紮起來當毛筆用,在兒時的他眼裡,覺得父親會想辦法,好厲害。潛移默化中,埋下了書法藝術的「種子」。
讀小學、初中時,唐積田的字寫得比較工整,被老師表揚。初中畢業讀中專時,學校有書法興趣班,也請了老師來教,但是一學期要五元學費,想起父母需要在田地裡臉朝黃土背朝天勞作好長時間才能賺五元錢,懂事的他放棄了。把主要把時間放在學習上,以爭取高一點的獎學金減輕家裡負擔。雖然沒有報名去學,但他還是花了幾毛錢買了一本顏真卿的《多寶塔》字帖學習。
畢業參加工作後,因單位離市區較遠,沒有太多的娛樂活動,只能讀書寫字。剛上班時每天需要填寫報表,唐積田按單位要求用仿宋體填寫,看起來整齊美觀,因此經常得到單位領導表揚,並被工會常叫去出黑板報、牆報、寫標語、寫通知。因為在那個年代沒有電腦,做這類事情都是靠手工,雖然是義務勞動,但在這個期間得到了鍛鍊。
上世紀90年代初,唐積田參加邵陽市第一屆硬筆書法比賽得了二等獎,從此寫字的興趣漸濃,也經常投稿參加一些硬筆書法比賽,並且先後加入了中國硬筆書法協會、邵陽市硬筆書法協會。但是還是以寫硬筆為主,因為工作需要,也因為練習硬筆相對更容易。在此期間,唐積田認識了原邵陽市衛生學校的李題耕老師,李老師的硬筆作品在全國比賽中得過很多獎,毛筆主要寫何紹基的,他有空時經常去李老師那裡玩。後來李老師因突發疾病倒在了講臺上,未能送李老師最後一程成了唐積田最大的遺憾,後來他寫了一篇文章《翰墨情深》發表在廠刊上以示懷念。
唐積田練習硬筆的同時,毛筆練習也沒有放棄,只是沒有老師教,完全靠自學,所以進步不大。當時邵陽日報有個文學副刊叫「資江」,刊名二個字每期都是不同的人題的字,於是他也試著用毛筆寫了「資江」二字,寄過去後不久刊登了出來,還收到了二十元稿費,那時的工資才一百多點。這給了唐積田莫大的鼓舞。
二、入門之路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開始,很多國企逐漸走下坡路,唐積田所在的單位慢慢開始發不出工資了,迫於生計,他也去了廣東打工,書法也逐漸疏離了,這一放就是十多年。但是想寫字的願望還在,去書店時還會翻翻字帖。2012年3月,唐積田跟一位老師學習了15節課 的《勤禮碑》《聖教序》,才開始知道寫毛筆字的諸多筆法技法問題,在這之前是完全不知道的。剛開始站著寫字時腳抖手也抖,大概堅持了兩個月左右才沒有抖。
一次偶然的機會,唐積田認識了湖南同鄉、湖南省書法家協會會員餘克儉。餘老師在深圳南山從事書法教育培訓多年,有很高的知名度。唐積田發現自己寫的線條軟弱無力,餘老師說他用指力太多,應該用手腕為主手指為輔,自從改變這個用力習慣後,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線條的質感有所提高。餘克儉還說了很多有關臨習顏體楷書和聖教序的筆法、字法問題,從此,唐積田開始慢慢脫離江湖字體,往正路上走。
三、提升之路
2012年5月,唐積田通過「深圳書法學社」QQ群,認識了很多愛好書法的朋友,他跟謝松濤老師在2008年有過一面之緣,建了QQ群後交往逐漸增多,也請謝老師給群友上過幾次書法講座。得以經常有機會現場觀摩謝老師寫字。在謝老師的指點下,唐積田參加了深圳南山區的展覽。謝松濤手上功夫很深,2015年入了十一屆國展,並且加入了中國書法家協會。謝老師每天刻苦練習,成了唐積田學習的榜樣。在餘克儉、謝松濤的指導下,唐積田參加了2015年深圳書壇新人新作展。2016年深圳書法篆刻年度展,他自認為水平不夠不打算投稿,在截稿前兩天的晚上快12點了,餘老師打電話要他還是投稿,後來很幸運入展了。「大瀝杯」廣東省第五屆中青展徵稿通知剛出來不久,餘克儉就要他好好準備作品,並且在交稿前還請到了深圳市書協副主席王道國老師來看稿。確定好內容以後,謝松濤幫助他設計了作品形式,在粘接好作品後,餘克儉給他親自補了印章,很幸運後來也入展了。
在餘克儉、謝松濤老師的指導下,唐積田入了幾次展覽,在筆法、字法、章法的把握上有了進步,但是寫行書還是不能完全把握。
四、國展之路
唐積田幾次入展寫的都是楷書,在書寫自然性、流暢度方面還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從2016年底開始,他主要寫行書,從聖教序入手、也寫二王手札、顏體行書三稿。幾位老師都建議他寫《爭座位帖》,字數比較多,集字創作時相對容易點,後來在這個帖上花的時間最多。
2018年起,唐積田參加了一些書法講座、聚會、短訓班,開闊了眼界,從老師們講的一句話、一個細節,自己再去慢慢體會,慢慢實踐。後來朋友們看到他寫的字都說進步了,可能是練習的時候改變了思路。他以前抓筆太緊、用力太死了,根本寫不了小楷,自從改了這個習慣後可以寫小楷了,寫字也靈動點了。
很多老師也建議他在一個帖裡面一定要深入,要做到不看帖都能隨意寫出帖裡面字的味道,確實很難,但是做為目標未嘗不可。要深入還要能夠走的出來更是難上加難。唐積田認為,只有在熟練的基礎上才能做到書寫自然流暢,並且腦子裡一定要建立這種筆法、字法、章法、墨法、大局觀的意識,並且在下筆時要很自然從容的表現出來。這可能需要花上一輩子的時間,還不一定能夠學到。
2019年五月份開始,唐積田潛心投入國展作品的創作,他在很多自媒體、書法群裡看到一些關於國展創作時需要進行準備方面的文章,都提到寫大字寫好了稍佔優勢,因為寫小字的人太多了。他主要寫顏楷,而顏楷適合寫大字,後來選擇了15公分的大字進行創作。前期準備時,選紙費了很長的時間,試寫好多種紙以後,最後選擇了純白粉彩紙,容易表現出黑亮的墨色,寫出漲墨效果,一些老師說過,用純白紙寫更雅。確定紙後再確定內容,選擇了全唐詩中顏真卿的詩二首,用顏體寫顏詩。投國展前投過一次大字展,字寫的中規中矩,沒有特色,這次投還是這樣寫的話肯定也入不了展。唐積田經過自己認真思考、學習他人的佳作、翻閱顏體風格的名帖,覺得技法上短期內很難突破,只能在線條、字內空間、墨色上做一些變化,經過反覆練習,終於在7月初將作品完成,粘接好後寄出。寄走後他也沒抱什麼希望,也許是運氣的眷顧、評委老師的抬愛,他榮幸接到了面試通知,去了寶雞參加面試,隨後如願看到中書協正式的入展通知。
2020年12月31日收到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證,正式成為中書協會員。
五、教學之路
唐積田從事毛筆、硬筆書法教學工作多年,自從2019年加入邵陽市廣益學校擔任專職書法老師以來,他對書法教學又有了一些新的思考:如何提高學生對書法的興趣?如何能夠讓學生靜下心來專心寫字或學習,不僅僅是書法課?如何讓學生提高書寫能力?如何編寫讓學生更加實用的教材?
他認為,以上問題的解決需要學校重視,需要配備專業的教學硬體及軟體,老師要引導學生喜歡書法,負責教授學習書法的方法,解決學生書寫中遇到的技術問題,教學生怎麼樣寫好書法作品及參加比賽。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書法是書法人一生的修行,書法之道,要能定,能靜、能安。學無止境,期待積田兄在書法這塊硯田裡勤耕不輟,自礪多思,會心不遠,漸入佳境。
責編/唐偉 陸紅東
編審/譚宗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