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3~15日,北京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成均館大學成均中國研究所在韓國成均館大學共同舉辦「社會管理與社會風險比較研究」國際研討會。來自北京大學、韓國政治學會、成均館大學、首爾研究院、首爾大學、西江大學、中央大學、首爾市立大學、世宗大學、韓國教員大學、延世大學、高麗大學等單位的20餘位學者出席了研討會。
這次研討會是北京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與韓國成均館大學成均中國研究所共同舉辦的第13次國際學術交流會議。成均中國研究所所長李熙玉教授主持開幕式並致辭,北京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院長王浦劬教授回顧了兩個機構兩代學者14年的合作歷程、學術成就,高度評價雙方的相互信任和深厚友誼,期望在雙邊合作的基礎上擴大發展,深化學術合作,形成雙邊合作為主、多方參與的學術合作平臺。
韓國政治學會金義英會長致辭祝賀會議舉辦,期望兩個機構多年的成功合作繼續深化發展,同時,他代表學會熱情歡迎與會代表,祝福會議圓滿成功。
王浦劬與李熙玉分別代表北京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和成均中國研究所續籤了戰略合作協議。按照協議,雙方今後將本著資源共享、強強聯合的原則,在理論與現實問題研究、國際學術會議等方面開展深入而廣泛的交流與合作,共同促進雙方科研隊伍的建設。
研討會分主旨發言與分組討論兩個階段進行。在主旨發言階段,王浦劬與金義英分別作題為「新時代中國治理的政治邏輯」和「韓國治理現狀」的主旨發言,介紹了中韓兩國的治理現狀,分析了兩國在社會治理領域的經驗、面臨的挑戰和應對之策。
在分組討論環節,九位學者與參會代表分享了各自的學術研究成果。第一場研討會由西江大學知名學者全聖興教授主持。成均館大學李熙玉和河男錫博士從中國市場經濟改革與治理體制改革的關係出發,分析中國社會面臨的「複合式風險」,並討論可能的應對政策。北京大學黃恆學教授作「論社會教育、社會風險與社會管理」的學術報告,探討理性認識社會風險的途徑。成均館大學金男奎博士則從跨國比較的角度,分析國家面臨外在風險期間議會議員的性別比例差異及不同性別議員的反應。北京大學關海庭教授比較分析了中國與俄羅斯在轉型初期社會管理面臨的不同風險和挑戰,闡明各自不同的應對策略。來自世宗大學的李汶紀教授、韓國教員大學的金度經教授和北京大學的楊鳳春教授對四篇論文進行了評議。
第二場研討會由成均館大學的知名學者孔東聲教授主持。成均館大學楊甲鏞教授探討了當代中國曆次國家機構改革與國家治理的關聯性。北京大學楊鳳春探討了中國幹部「再生產制度」及其對國家治理的影響。首爾研究院孟多美博士則以首爾市為例,討論了韓國城市再生政策及其治理。北京大學張長東副教授以中國稅收國家轉型的視角,討論了房產稅對地方治理帶來的可能挑戰,並在此基礎上闡述了對此進行實證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中央大學白承旭教授則討論了中國社會治理的演變及其未來轉型。來自延世大學的趙文英教授、高麗大學的金東薰教授、成均館大學的黃泰淵博士和北京大學的黃恆學教授分別做了點評。
王浦劬與李熙玉進行總結髮言,兩位學者衷心感謝與會學者的出色研究、精彩發言和點評嘉賓的精彩點評,同時,對於韓國政治學會和首爾市政府對於此次研討會的大力支持亦表示感謝。 兩國學者相約北大,繼續深化社會治理及其相關問題的學術探討。
編輯:麥洛
責編:白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