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教授:我有個「拼命三郎」似的博士生卻也面臨延畢,做科研得有章法

2020-09-14 科技導報

「你這樣下去,會延期畢業的!」 我對一名博士生發急了。

該生在別處讀碩士時,曾發表3篇SCI論文。加入我的課題組後,他能提出科研點子,也像「拼命三郎」似的做實驗,我就沒有多管他。7個月後,我催他把實驗數據整理成文,他卻支支吾吾地說,之前的實驗結果「都不能用」。我頓時兩眼一黑......

我對學生說,讀研時間一晃而過,除去上課、假期和找工作,真正能用於研究的時間非常有限。而要畢業又需要發表若干篇論文,因此,研究生做科研得有章法!

01 實驗設計:「不戰而屈人之兵」

很多新進校研究生一頭霧水——怎麼找研究課題和實驗點子?

其實,研究方向一般是老師指定的,而具體的實驗點子,如果不是老師給的,則源於閱讀本課題組和同行發表的論文。

研究生一邊讀文獻,一邊要把「思想的火花」記在筆記本上。等積累了幾個點子,再找老師討論。

腦子裡要有「論文」的概念——完成這一系列實驗後,能發表論文嗎?別人研究過類似的東西嗎?自己的實驗點子有創新性嗎?能在一段時間(比如一年)內做出來嗎?經驗豐富的老師知道哪些點子有價值且可行,而哪些點子應該被「排除」。

接下來,可以挑出最有希望的一個點子開展研究,也可以用少量時間,對幾個點子進行初步嘗試。比如,用一兩個星期,製備幾個催化劑,並測試它們的催化性能。

嘗試後,就知道實驗點子是否值得深入研究,或者幾個點子當中哪一個最優。一旦發現能夠發表論文的點子,就要「掘地三尺」,直到產出一篇論文。


做實驗不能像「玩」一樣想一想——在選定的實驗條件下測得的一組數據,能成為論文的一張圖嗎?很多學生沒有設計好實驗條件,亂做一氣。

比如,一名學生平時用實驗室一臺馬弗爐制樣。有一天實驗室的馬弗爐被別人用了,她就用同學課題組的馬弗爐焙燒樣品。但那臺爐子並不精準,爐溫忽高忽低,這就導致實驗結果不能用。類似的事情經常會發生。

初學者往往喜歡研究實驗條件參數對實驗結果的影響。

比如,製備一種催化劑的變量有製備方法(5種)、焙燒溫度(5個)、活性組分的含量(5個)。缺乏經驗的學生就按照5:5:5種組合,製備了125個催化劑。接著,不但要測試這些催化劑的催化性能,還要用多種儀器進行物理化學表徵,非常耗時。做科研不是在工廠裡搞技術研發。

做科研是設定一個模型體系,用有限的實驗,說明現象和規律,探討現象背後的原因,而不是無止境地進行條件實驗。

總之,要借鑑孫子兵法裡的「不戰而屈人之兵」,在動手之前多動腦子!

02 做實驗:「活要見人,死要見屍」

有很多學生做實驗做著做著,就把課題做「死」了——他們對老師說,實驗數據不能用。而當老師讓他們把數據拿出來看看,他們又說還沒來得及處理數據。更有甚者,一旦他們認為數據不能用,不但沒有做後續實驗,還把樣品丟了!

我對學生說,做實驗「活要見人,死要見屍」——不要只是說數據不好,而要及時分析、處理數據,並向老師展示數據是什麼樣的,進而討論數據是否真的「不能用」。只要實驗沒做錯、數據是可重複的,我們應該理直氣壯地面對實驗數據。往往,經過討論、分析,發現數據還是能說明問題的。

得到「負面實驗結果」並不一定是壞事。把原因搞清楚,或者尋求合理的解釋,也能發表論文。哪怕得到的實驗結果不能發表論文,「跌倒還要抓把泥」——從實驗結果中,我們能提取到有價值的信息,這有助於我們設計新的實驗。

還有的學生不及時處理數據,做了很多實驗後,才發現先前的樣品沒有合成好、實驗條件沒有選好。我對學生強調,要及時處理數據,看看數據呈現什麼規律、有哪些數據需要重做,然後及時補充實驗。

那麼,發現實驗效果不甚理想怎麼辦? 如果實驗效果很差,並且還沒有花費太多時間,那麼可以「小船調頭快」,轉而研究別的實驗點子。而如果已經花了很多時間,並且數據尚且能整理成能夠「管畢業」的論文,那麼可以「一竿撐到底」。

無論如何,我希望實驗「做一個準一個」。哪怕實驗數據不能在一流學術刊物發表,至少也要能夠寫到學位論文裡,不但構成「工作量」,也讓讀者有啟發。

03 時間管理:要聰明地工作

有很多學生工作很努力,但不「討巧」。以本文開頭提及的那位博士生為例,剛開始他經常坐在電腦前讀文獻。後來做實驗,他還沒有完成一個實驗點子,就不停地嘗試著新的實驗點子,僅僅滿足於合成催化劑、做簡單的催化反應測試,而沒有及時推進後續表徵實驗。

我對學生說,不要只讀文獻,而不做實驗。讀文獻要帶有目的——想了解什麼信息?要解決什麼問題?讀文獻可以和做實驗、寫論文結合起來,在不同的階段穿插進行,而不是非得讀了1000篇文獻才能開展實驗。

不要同時做幾個課題。有能力的學生的確可以同時做幾件事情,但對於普通的學生來說,還是一步一個腳印為好,避免忙中出錯。一個階段有一個階段的工作重心。如果眼下的研究體系經過一番「狂轟濫炸」,能產出一篇論文,那為什麼不「勁往一處使」呢?

不能只測數據而不整理論文。就像一個青年教師需要像「切香腸」似的每過一段時間發表一篇論文一樣,研究生也需要通過階段性的產出論文來證明自己的進展。論文是科研的階段性小結。完成了一篇論文,自己一身輕鬆,可以接著開展下一個研究。

要合理安排時間。比如說,我們從事催化研究,需要合成樣品、測試催化反應性能,並進行物理化學表徵測試。把樣品送到別處去做表徵測試,等待測試結果時,就可以看文獻、思考如何解釋實驗數據、如何推進後續實驗,甚至開始寫論文或者開展別的實驗,而不能幹坐著。

如果哪一天自己真的不在狀態,不想做實驗,那麼可以回寢室休息。休息,是為了更好地工作。如果暑假裡學校的公共測試平臺放假,無法推進實驗,那麼學生可以整理論文,或者把自己已經發表的英文論文翻譯為對應的學位論文章節。

我希望學生在寫論文時,先確定論文整體框架,整體完成,再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修改。但往往有些學生沒有領會老師的意圖,他們習慣於在論文的局部「繡花」,這會影響整體進度。

比如,一個學生花了很多時間,把幾張圖組合成一張大圖。但這不符合我的心意,我希望一張圖就是一張圖。如果這個學生事先能徵求老師的意見,那會少做很多無用功。

不要糾結於某一個點出不來。有一次,我問一個學生為什麼沒有及時整理出論文。他說文章不發了,是因為他提出的反應機理是錯的。

我說,如果反應機理是錯的,那麼我們改正機理。如果這件事你會做,那麼由你來做;如果你不會做,可以讓師兄提出一個機理,寫文章時把師兄的名字加上。可是,他還在「憤世嫉俗」地說:「我研讀了很多文獻,有很多人提出的機理都是錯的。」我回應稱:「別人錯,是別人的事。你還得把自己的文章整出來。」

以上這些,就是我通過做科研和帶研究生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老師們真的不希望自己的研究生犯上述低級錯誤,因為一旦犯錯,就會浪費大把時間。但願研究生讀者們能從中獲得啟發,更高效地完成學業。


作者:馬臻,復旦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來源:《中國研究生》2019年第3期

相關焦點

  • 我有個「拼命三郎」似的博士生卻也面臨延畢,做科研得有章法
    本文來源:《中國研究生》2019年第3期 作者:馬臻,復旦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你這樣下去,會延期畢業的!」 我對一名博士生發急了。該生在別處讀碩士時,曾發表3篇SCI論文。加入我的課題組後,他能提出科研點子,也像「拼命三郎」似的做實驗,我就沒有多管他。7個月後,我催他把實驗數據整理成文,他卻支支吾吾地說,之前的實驗結果「都不能用」。我頓時兩眼一黑......我對學生說,讀研時間一晃而過,除去上課、假期和找工作,真正能用於研究的時間非常有限。而要畢業又需要發表若干篇論文,因此,研究生做科研得有章法!
  • 我有個「拼命三郎」似的博士生,卻也面臨延畢,做科研得有章法
    我對一名博士生發急了。該生在別處讀碩士時,曾發表3篇SCI論文。加入我的課題組後,他能提出科研點子,也像「拼命三郎」似的做實驗,我就沒有多管他。7個月後,我催他把實驗數據整理成文,他卻支支吾吾地說,之前的實驗結果「都不能用」。我頓時兩眼一黑......
  • 復旦教授:我有個拼命三郎的博士卻也面臨延畢,做科研得有章法
    我對一名博士生發急了。該生在別處讀碩士時,曾發表3篇SCI論文。加入我的課題組後,他能提出科研點子,也像「拼命三郎」似的做實驗,我就沒有多管他。7個月後,我催他把實驗數據整理成文,他卻支支吾吾地說,之前的實驗結果「都不能用」。我頓時兩眼一黑......
  • 復旦教授:我有個「拼命三郎」博士生面臨延畢,做科研得有章法
    我對一名博士生發急了。該生在別處讀碩士時,曾發表3篇SCI論文。加入我的課題組後,他能提出科研點子,也像「拼命三郎」似的做實驗,我就沒有多管他。7個月後,我催他把實驗數據整理成文,他卻支支吾吾地說,之前的實驗結果「都不能用」。我頓時兩眼一黑......我對學生說,讀研時間一晃而過,除去上課、假期和找工作,真正能用於研究的時間非常有限。
  • 復旦教授:我有個「拼命三郎」的博士生卻也面臨延畢
    我對一名博士生發急了。該生在別處讀碩士時,曾發表3篇SCI論文。加入我的課題組後,他能提出科研點子,也像「拼命三郎」似的做實驗,我就沒有多管他。7個月後,我催他把實驗數據整理成文,他卻支支吾吾地說,之前的實驗結果「都不能用」。我頓時兩眼一黑......
  • 復旦教授:我有個「拼命三郎」的博士卻也延畢,做科研得有章法
    我對一名博士生發急了。該生在別處讀碩士時,曾發表3篇SCI論文。加入我的課題組後,他能提出科研點子,也像「拼命三郎」似的做實驗,我就沒有多管他。7個月後,我催他把實驗數據整理成文,他卻支支吾吾地說,之前的實驗結果「都不能用」。我頓時兩眼一黑......
  • 復旦教授:我有個「拼命三郎」博士生卻也面臨延畢,這點要注意…
    我對一名博士生發急了。該生在別處讀碩士時,曾發表3篇SCI論文。加入我的課題組後,他能提出科研點子,也像「拼命三郎」似的做實驗,我就沒有多管他。7個月後,我催他把實驗數據整理成文,他卻支支吾吾地說,之前的實驗結果「都不能用」。我頓時兩眼一黑.我對學生說,讀研時間一晃而過,除去上課、假期和找工作,真正能用於研究的時間非常有限。
  • 圍城裡的「延畢」博士生們
    導師和「小老闆」在科研上都沒有提供可靠的指導,以至於他到後來不得不換方向,走了不少彎路。華東師範大學一位不願具名的教授、博導認為,博士生的論文選題最好與導師的專長有一定關聯,以便於導師提出實質性參考意見。如學生對某一未知研究領域有長期關注和濃厚興趣,導師在幫助其進一步把握方向後,應鼓勵其創新研究。
  • 延畢博士生,以這種方式順利畢業!這是底線嗎?
    但也不盡然,南理工就有這樣一位遭遇導師延畢安排的博士生,他以一種「劍走偏鋒」的方式,得以順利畢業!周建偉(化名),是南京理工大學一名即將畢業的博士生,雖然具備畢業資格,然而卻被導師做出了延畢的安排,並讓其完成設計一個發動機的工作過程,才能畢業。
  • 被稱為拼命三郎的他,為抗疫插入一枚重要「晶片」
    提起楊善林,比起工程院院士,「拼命三郎」的外號更加為人樂道。他說:「我要追趕錯過的時間。很多次,他忍受著劇烈的疼痛,一邊打吊水一邊工作。2007年,由於嚴重的腰椎間盤突出,楊善林接連做了兩次手術。為了儘快投入疫情防控一線,楊善林一邊一批年輕教授日以繼夜奮戰在科研一線,同時又組織骨幹教師迅速開展「疫情的外延影響與風險分析及政策建議」的研究。最忙時,一天工作 20個小時。
  • 從延畢的博士師兄師姐身上,我發現了這些原因?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尤其是從事自主研究沒有人監督的科研時,需要你自己合理安排時間,自己做好職業生涯規劃,自己做好每一個小目標。此時就考驗你是否有科研興趣,如果你有興趣你就會主動去學習、主動寫論文、主動找導師討論科研。但是如果你沒有興趣,很多時候都是被動的,在導師不管的情況下,你就容易放縱自我,迷失了方向,最終延畢成為必然。(2)科研成果不達標。
  • 研究生延畢那些事: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
    而這些人,往往是從小到大頂著「三好學生」、「乖乖女」、「別人家的孩子」光環一路走來的,現如今每天活在的恐懼中,甚至延畢壓力大到無法排解而跳樓結束自己的生命。「科研壓力山大」、「延畢」幾乎成為所有碩博士面臨和擔心的一個問題,博士延畢已成為一種常態,更合適的形容應該是「病態」,博士延畢是正常,不延畢反而不正常。
  • 博士生們,我為什麼勸你千萬別延畢
    網上明明說,科研人們的交往禮儀是不要問論文進度,不要問何時畢業,為啥偏偏有這麼個「既得利益者」來非要掰扯利弊,破壞我們一整天讀論文的好心情?你這不是明擺著在販賣焦慮麼?但我這裡卻要走心的奉勸大家,能不延畢,就不要延畢,往小了說,在做出相同成果的條件下,早畢業意味著你的年齡優勢更明顯,有更多的時間去到廣闊世界去探索,積累經驗,甚至去享受更好的市場機會;往大了說,除非你在攻克巨大的科學難題,那麼鍛鍊自己在有限時間資源下攻克難關的能力和素質也是我們科研人員能夠承擔大任的基本條件
  • 觀莊鄉紅堡村有位「拼命三郎」
    說起唐書記,紅堡村村民都有一個共同印象:他是一個做事很拼的人,拼在抗疫一線,拼在危房拆除現場,更拼在紅堡村每一個脫貧攻堅的角落。 軍人出身的唐鑫雖然離開部隊已經20多年,但無論在工作還是生活中,他始終保持著軍人紀律嚴明、執行不打折扣的風格。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紅堡村出現確診病例,當地迅速開展防疫工作,封村封路。
  • 其實是個「拼命三郎」
    其實是個「拼命三郎」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20.12.16 星期三 採訪過程中,她的手機簡訊、電話響個不停。每次接起電話,她都非常耐心,一一解答患者五花八門似的提問。 「我幹這一行,我才了解到這部分人有這麼大的麻煩,他們中有失獨家庭、癌症患者等等,我就感覺,幫助他們是我的責任,我必須擔起這份責任來。 」賈麗麗篤定地說。    在日常的接診中,賈麗麗也是這樣做的。為了打開患者的心結,賈麗麗專門在高齡促孕門診設置了心理諮詢室,讓患者有個地方 「吐苦水」。
  • 復旦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鬱義鴻簡介
    鬱義鴻  復旦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復旦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  中國工業經濟學會副理事長  教育背景  1978.2~1982.1 復旦大學數學系獲數學學士學位  1982.2~1984.12 復旦大學管理科學系獲管理科學碩士學位  1994.9~1998.1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獲經濟學博士學位  研究方向
  • 博士生畢業究竟有多難?
    博士生畢業有多難呢?據最新調查數據顯示,國內博士生延畢率集中在40%~60%,也就是說,平均每兩個博士生中就有一個不能按時畢業。或許有人會想:延後1年不也算延畢嗎?楊志高讀博已經有5年了,上一篇的論文未能如期發表,加上一些其他原因,他擔心寫好的論文不能通過,其他同學順利完成,使得他壓力更大。不久後,他被發現在家中自殺。就讀於美國猶他大學的博士生唐曉琳,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截止2017年,她讀博已經有8年之久,但是仍未畢業。2010年,唐曉琳開始跟隨導師Saveez做生物物理領域的研究。
  • 東林赤子 | 嶽樺:拼命三郎的燃燭情
    一一這些變化凝練成數字,只是短短的一句話,但卻包含了教師們的多少付出,恐怕曾經的教研室主任、園林專業負責人、園林學院教授委員會主任、任教32年、被學生們愛稱為「嶽老大」的嶽樺最有發言權。可是她卻說:「教師的職責就是教書、育人,既然在這個崗位,就要愛這個崗位,就要寧可燃燒自己也要照亮學生。
  • 那些堅持做科研的年輕人,現在怎麼樣了?
    學術圈內經常有很多開玩笑似的吐槽,「讀博窮三代,科研毀一生。」「還有什麼是人工智慧未來無法取代的? 研究生,他們的勞動力太廉價了!」熱門專業比如計算機、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專業的高材生可以在企業找到高薪的工作,但對於熱愛科研的人而言,傾向於實際應用和市場導向的企業環境可能不會讓他們滿意,「如果高校收入尚可,我還是想回去做科研。」一句簡單的話,道出了多少科研青年的心聲。
  • 復旦大學教授關於博士生、博士後招收說明:作為導師,我能做什麼...
    文|孫國東,復旦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教授 操練·砥礪·探險: 關於招收博士生和博士後的說明 從今年開始,我取得博導資格,可以在復旦國務學院政治學理論專業招收博士生,同時在復旦高研院博士後工作站招收同專業博士後(在復旦政治學博士生的專業體系中,更適合我的專業其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