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父母誤解了「挫折教育」?心理學徹底剖析,我們不做無知家長

2020-12-11 大黑蟾歷千年

我離開是因為自己成績實在不好,考不上高中,我不想給爸媽增加負擔擔。我無法集中精力學習,如果我還能聽得進課,那我會努力學習,考上大學,可是我不行,我也不願做啃老的人,也不願做社會上的敗類,所以我選擇離開。

生活中,新聞上看到的這樣的活生生的例子不在少數。

孩子在面對生活中的瓶頸的時候,都會用不同的方式去解決。孩子解決問題的辦法往往都是與自己的能力成正比的。

每個孩子都是家長手心裡的寶貝,大部分從小就是捧著,誇著,這也就出現了近期很流行的一個詞語「玻璃心」

什麼是「玻璃心」?簡言之就是扛著挫折能力太差,甚至連一句批評的話都接受不了。

為了改變這種現象,因此有很多家長堅持「挫折教育」。

李玫瑾教授在《圓桌派》中用自己孩子的案例也說出了類似的觀點。

"有一次在家,孩子姥爺突然吼孩子,李教授說:「那麼小,你把她嚇著。」,孩子姥爺說:她經過這樣的事情,今後走上社會,就沒有人能嚇著她。"

李教授也著重強調,要讓孩子「脫敏」,就是對不好的東西慢慢的適應,只有多經歷才能儘快的適應。

總結下來就是,你要從小給他「打預防針」,沒事兒就跟孩子鬥鬥嘴,讓孩子從小就慢慢的接受打擊,走上社會才能自己去面對很多事情,不會有遇到事情就退縮的心理。

這樣做有沒有道理可言呢?

首先,我們必須要了解什麼是真正的挫折教育。

你真的理解什麼是「挫折教育」嗎?

我們定義裡的「挫折教育」,不一定是真正的挫折教育,我們先看一下家長們普遍對挫折教育存在的誤區:

誤區一:當孩子遭遇挫折時,袖手旁觀,批評打壓

很多家長都認為孩子以後走上社會面對挫折的勇氣和動力都來源於日常生活中對孩子的磨練,因此,平時,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很少對孩子提出建議,甚至打壓孩子的積極性。

其實,家長不知道的是孩子面對以後的很多挫折和困難的時候,父母的愛很大程度上也是面對一切困難的動力來源。

弗洛伊德曾說:

"一個為母親特別鍾愛的孩子,一生都充滿身為徵服者的勇氣,這種成功的自信,往往可以導致真正的成功。"

我們熟悉的「央視一姐」董卿,在我們看來都是飽讀詩書、落落大方的。

可是,幾十歲的人了,每當提起自己的童年都是淚流滿面。

董卿曾經訴苦說:「小時候父親對我特別嚴厲,不讓照鏡子、不準留長髮、寒暑假必須出去自己掙錢養活自己......每次吃飯都要指責我這裡不好,那裡不好,時不時的就流著眼淚吃飯。」

為了證明自己,從小就一直堅持讀書,沒時間就抽出時間讀書,才成為了現在我們看到的樣子。

即便事業做得再成功,內心總是缺乏安全感的。

「居安思危」是董卿的常態。

誤區二:人為製造挫折

還記得《非誠勿擾》裡有個男嘉賓,他帶著4歲的女兒,徒步穿越張掖沙漠。

這個4歲女孩,走了近20公裡,相當於6萬步。

我們正常出門玩一天,根據我自己的經歷來看,手機上頂多顯示兩萬多三萬多步數。

在沙漠裡走6萬步,對一個成年人來說可能都很恐怖,更何況對一個孩子來說了。

後來,小姑娘果然身上大片起泡和疹子,常常半夜驚醒大哭。

當然,這個例子是非常極端的,但是生活中,也有不少有這樣觀念的父母。

總是認為人為的製造挫折,能增加他們的抗挫能力。這是非常錯誤的觀念。

父母對於挫折教育的誤區,或許還有很多很多,那麼,什麼才是真正的「挫折教育」?

美國康涅迪格大學心理學博士、美國兒童發展研究協會會員陳忻,在《養育的選擇》一書中寫道:

父母在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給予他們情感上、認知上、思維方式上的全方位支持,不讓孩子去打毫無準備之仗,通過父母的支持、引導,逐步形成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這才是挫折教育的核心。

相信大家看過這些,明白了抗挫折教育應該是什麼樣子的,並且也知道了抗挫折教育的核心。

那麼,抗挫折教育的目的,我們家長也不得不知。知道了目的,父母才能有根據的去引導。

「挫折教育」目的是幫孩子建立高挫折商

「挫折商」是美國職業培訓大師奧羅.斯託茨提出的概念,簡稱為AQ(Adersity Quotient),也被稱為「逆商」。

顧名思義,挫折商就是一個人應對挫折的能力。

挫折商低的人,面對挫折時,啟動的是應付機制,用種種消極的方式來逃避挫折感;而挫折商高的人,啟動的是應戰機制,挫敗會激發他調動資源和能量,最終化解挫折。斯託茨認為,挫折商有四個因素:控制、歸因、延伸、耐力。

01、控制

所謂「控制」,就是你在多大程度上覺得自己能控制局面。

02、歸因

挫折發生了,我們要分析挫折發生的原因,這就是歸因。

03、延伸

延伸,就是你會不會自動將一個挫折的挫敗感延伸到其他方面。

04、耐力

耐力是挫折商最重要的因素。

高挫折商的人具有很強的耐力,但不是一般的忍耐,是一種基於智慧,基於洞察力的基礎上的忍耐。

在這裡,貝貝媽媽給出各位家長決策性的實戰建議。

給父母的實踐建議

前面我們提到了,挫折教育的真正含義並不是讓家長給孩子去製造挫折,而是教會孩子正確對待挫折。

當孩子在生活中面對困難的時候,孩子難免有情緒崩潰的時候,而且,抗挫折能力越低的孩子,情緒崩潰的頻率相對比較高一些。

先解決情緒,再解決事情。

不論是夫妻關係的問題,還是教育孩子的問題,我都堅持著這一個原則。

遇到困難的時候,每一個人都渴望被理解被接納,所以,控制情緒永遠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比如,孩子的零食在幼兒園被其他小朋友搶走了,他回家坐在沙發上哭了,這時候有的家長就會說「你哭什麼哭?有本事你不讓他搶走啊,只知道回家哭?」《奇葩說》中曾經有這樣一句話:沒有什麼錯誤的情緒,任何存在的情緒都應該尊重。

孩子零食被搶的時候,我們不妨蹲下來,抱抱孩子,跟孩子說「媽媽知道你的零食被搶了很不開心,沒關係,我們要找一下是不是自己的問題,或許下次我們分享給他吃一些就不會了。」每個人都會不開心,媽媽也經常不開心,自己找一下原因就好了。

我們的理解和建議都會讓孩子感覺到很有安全感。

想贏,是成功者的特質;而輸不起,則是失敗者的通病。

當孩子因為一次沒考好而垂頭喪氣的時候,你可以告訴他:

這只是證明現在的你,對現有的知識點掌握得還不夠好,只要你能再努力複習,將這些知識點消化吸收,下一次考試,你就會取得進步。

不管我們要求孩子學習成績好還是要求孩子學這個特長學那個興趣班,都是為了孩子以後能出人頭地,能成為自己領域的佼佼者。

不管我們是讓孩子學習成績好也好,還是讓孩子有各種各樣的能力也好,都是為了讓孩子以後能夠成功,能夠成為自己行業的佼佼者。

家長們反思一下,我們是否都是一直在教會孩子成功的路上,但是,忘記了如何讓孩子學會面對失敗。

不可否認的是,不管是孩子在學業上的失敗還是步入社會中的失敗與困難都是難免的。

「失敗是成功之母」,孩子需要經歷一些失敗,然後從失敗汲取經驗,然後更加完美的站起來。

每一個成功的人,都是在經歷了無數次的失敗中站起來的,我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多偉大,只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後比自己過得好。

現在很多孩子都是被家裡人捧著長大,很難體會面對失敗是什麼感受。假如,我們一直呵護著孩子,孩子很難積累經驗。

「玻璃心」的孩子是大部分家庭孩子的現狀,不獨立,什麼事情都依賴爸媽去解決。自己遇到一點事情不經過思考就動不動要放棄,面對生活往往沒有走下去的勇氣。

這也就是我們為什麼經常看到哪個孩子跳樓,自殘,自殺……自甘墮落。

這就不得不要求我們家長重新去讓孩子認識失敗。明確失敗的意義的作用。

其實讓孩子重新認識失敗並不難,作為孩子的家長是孩子最信任的人,首先鼓勵孩子面對失敗,讓孩子在重新認識失敗的過程中自己能收穫到什麼。從而進一步去研究這個問題怎麼解決。

主持人楊瀾曾經說過:「現在輸不起的孩子,長大了也贏不起。」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不能阻止孩子失敗犯錯,關鍵是孩子失敗之後我們如何引導孩子重新振作,更加強大的站起來。

並且學會解決問題,面對問題的辦法。

在故事中教會孩子如何去面對失敗是一個非常省心的辦法。

孩子遭遇失敗的時候,有時候不想和家長說,或者跟家長說了,家長只會告訴孩子最終要怎樣,卻忘了如何引導孩子達到那個結果。

我們教育孩子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孩子成功,更重要的是孩子也要能夠擁有逆流而上的勇氣。

很多時候,孩子面對失敗往往是不願意和家長說的,所以,有必要通過故事的形式去引導孩子。

讓孩子在故事中就能得到身心的鍛鍊。

往往這種能夠讓孩子身心得到鍛鍊的故事都是比較曲折的,能夠牽動著孩子的心路歷程。

讓孩子也明白自己遇到類似的事情的時候,自己的思路應該是什麼樣的,自己的行為應該怎樣做。

《兒童挫折教育繪本》中就是主要描繪了3~6歲的孩子需要經歷的日常失敗和小挫折,我家貝貝看過之後感覺孩子從表達上和行為上成熟了很多,不再那麼嬌滴滴的動不動就哭鼻子了。也懂得自己去做自己的事情了。

不會什麼事情都找媽媽了。這一點讓我很省心。

精心的調色設計,更能夠符合孩子的審美能力。

故事中小主角的做法,會引發孩子的思考,潛移默化地去影響孩子的各種行為,這比家長給孩子講再多的道理都管用得多。

能夠給孩子上很好的教育課,比我們苦口婆心的嘮叨有用的多。

失敗,恐懼,犯錯,分離……

都是從貼近生活實際的場景出發,讓孩子感同身受。

每一個故事都是引導性的,相對於製造挫折的來看,這種更溫柔一些,跟能夠催生孩子的內在驅動力,從內心真正樹立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雙語版本,可以當做孩子的語言啟蒙全書。不需要我們多大的投資,就能夠讓孩子輸的體面,贏得漂亮。

讓我們共讀《逆商教育繪本》

相關焦點

  • 挫折教育,被無數家長誤解|心理學徹底剖析,不做無知父母
    很多家長認為,現在的孩子在讚美和表揚聲中長大,長成了一批批「玻璃心」小孩,從小缺乏挫折教育,甚至連一句批評都接受不了。因此有相當一部分家長堅持「挫折教育」。我想李教授可能不太了解孩子抗挫的心理機制是什麼,也可能不了解這種打擊教育的代價。今天我們就來透徹聊一下「挫折教育」這個話題。1、你真的理解什麼是「挫折教育」嗎?
  • 父母引以為傲的挫折教育,卻讓青春期的孩子,徹底喪失了學習動力
    他們從小就給孩子實行所謂的挫折教育,訓練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希望孩子今後即便遇到了問題和困難,也能夠有勇氣去面對。但是當家長們錯誤理解了挫折教育的含義時,帶給孩子的不會是勇敢和堅韌,而是內驅力的消磨和親子關係的淡漠。而這些問題,很有可能會在孩子青春期的階段徹底爆發。01我一度對孩子實行的就是所謂的挫折教育。
  • 挫折教育,或許被你誤解了
    挫折教育是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給予鼓勵和建議,幫助孩子跨越困難,而不是人為地設置挖苦和嘲笑。 01 對挫折教育的誤解一提到挫折教育,很多人總會跟打壓式教育混為一談,弄不清楚這兩者之間的一個界限。不可否認,自古以來我國就出現過偉大的教育家,也有很多的教育觀念代代相傳,延續至今,比如「不打不成才」衍生出來的棍棒教育,「教育適應自然」而衍生出來的放養教育,「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而衍生出來的打壓式教育等,似乎都是人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而造成的誤解教育。
  • 多少孩子,被父母用挫折教育養「廢」了
    很多家長覺得,現在的孩子心理都太脆弱,受不得委屈、輸不起,於是想用挫折教育幫助孩子練就強大內心。父母開始重視起挫折教育,這一點很好。可是有些家長的做法,卻走入了誤區:人為地製造一些「挫折」,結果只會適得其反。
  • 學會挫折教育 不做「割草機父母」
    學會挫折教育 不做「割草機父母」  如何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是一個世界性話題。當許多中國家長為過度保護孩子、寵出脆弱的「溫室花朵」自責時,西方家長也在為同樣的問題發愁。  保護孩子免受挫敗是父母的天性,但這樣做不利於培養孩子的自尊心,可能讓他們將來吃大虧。美國《赫芬頓郵報》近日刊文,探討了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的重要性。  「允許孩子失敗的父母,培養的是讓孩子終身受益的情感技能和品質:堅持不懈、自信自控、專注、有耐心。」兒童心理學教授基姆·梅特卡夫告訴《赫芬頓郵報》。
  • 父母的「挫折教育」,培養了多少失敗的孩子,那是你理解錯了
    「挫折教育」經常被家長和老師掛在嘴邊,經常被提及。認為為孩子設立「挫折教育」可以幫助孩子提高今後所受挫折的能力。但人為地製造挫折,後果會導致孩子心靈脆弱,最終承受不了而造成心理傷害。我們不禁思考:「挫折教育」應該如何去理解?挫折教育真的適合孩子嗎?
  • 挫折教育被許多人誤解,家長能共情,孩子更堅強
    心理健康教育系列微課:家長能共情,孩子更堅強主講人: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腦科醫院 周亮教授挫折教育被許多人誤解堅強意志的核心,就是應對失敗和挫折。有學者提出挫折教育的概念,但很遺憾的是,這個概念從提出來開始,就被許多人誤解了。
  • 「過了多年之後,我才真正明白:我的挫折,大都來源於父母」
    文|好孕姐好朋友在學校當心理學老師,而來找她做心理諮詢的孩子還是挺多的,而時間長了,她還真的發現現在國內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存在很多的問題,就單從很多人尊崇的「挫折教育」上來說,很多人都錯得很離譜,而孩子也受傷頗深。
  • 知愈心理:對孩子的挫折教育,作為父母的你又明白多少?
    家長們捧在掌心,不捨得說句重話;老師們步步驚心,不敢說句重話……於是,孩子感覺到的是:我很聰明,我很漂亮,我很能幹……總之,我很完美。然而,當有一天,孩子長大了,不能再被父母的羽翼保護時,還有誰會如此小心翼翼的呵護呢?
  • 受不了委屈、輸不起:孩子的挫折教育,做對了嗎?
    面對挫折,不同的態度將決定我們是否能持續成長。挫折會讓一些人變得更強,也會輕易將一些人打趴下。01.父母過分強調成功,給孩子帶來壓力一些父母過分地向孩子灌輸成功的觀念,讓孩子生活在壓力中,一些孩子也形成了「輸不起」的心態。不能接受失敗和挫折,甚至因此產生了嚴重的羞恥感和挫敗感,讓挫折帶來的負面情緒更加雪上加霜。
  • 不可缺位的挫折教育
    部分父母的過度包辦和溺愛,讓一些孩子成了「溫室裡的花朵」,心理較為脆弱。一些學校在日常教育活動中,不敢放開手腳嚴格管理,生怕學生鬧出極端事情。以上因素都在無形中剝奪了孩子們自然經歷挫折的機會,造成他們抗挫折經驗嚴重匱乏。需要獨自應對挫折時,一些青少年常常束手無策。第三,對挫折教育的認知存在誤解,缺少對挫折教育的正確引導。有些人誤將挫折教育等同於刻意的打擊教育和痛苦教育等。
  • 父母的「挫折教育」,培養了多少失敗的孩子
    作息表,都是我們幫他制定好。我們真的為他的教育付出了很多的心血,所以目前這種狀況,我真的接受不了,這個孩子太讓我失望了,太不爭氣了。我覺得他那個抑鬱症是假的,只是為了偷懶。3.我說,你這不是挫折教育,你是直接把他打趴了。
  • 哈爾濱幼女被性侵,點醒多少無知父母?教育缺失,是彌補不了的傷
    哈爾濱幼女被性侵,點醒多少無知父母?教育缺失,是當下最需解決的當務之急!當看到這則消息的時候,內心深處是氣憤的。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教育的缺少,是再多的物質都無法彌補的。首先,劉某母親教育孩子的方式徹底助長了劉某的道德淪陷「子不教父母之過」,無論是收養或是親生,都需要肩負起教育孩子的責任
  • 家長如何教育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先分享一個見過的真實案例吧:某女孩今年28歲,大學本科畢業,育有一女兒,其父母都是高知識分子,因精神受刺激導致精神失常。原因是在大學期間感情受挫,長期無法接受感情挫折的打擊導致;大學勉強畢業後,稀裡糊塗的結婚,男方無法接受她精神方面喜怒無常的敏感情緒,離家出走。
  • 抗挫折教育:重在教育,而不是製造挫折
    最近有個家長來問我「要不要教導孩子抗挫折教育。」我說:「這個答案是毋庸置疑的,我們一定要陪伴,帶領孩子耐受挫折。」然後,她和我講了她姐姐家的事。中國家長信奉現在不讓孩子吃苦,長大後社會會讓孩子吃更多苦。很多父母過度的去理解了這句話,認為孩子要一直吃苦才能有出息,自以為是實施著過度的挫折教育。
  • 李玫瑾教授談"挫折教育",聰明的家長都是按「這3步」教育孩子的
    李玫瑾教授談&34;,聰明的家長都是按這3步教育孩子的沒有人的一生是一帆風順的,有沒有不會遇到挫折,每個人面對挫折時的態度決定了他的未來,有的人遇到挫折選擇迎難而上越挫越勇,總結經驗,勇敢前進,有的人面對挫折選擇逃避,不願意面對,喪失鬥志以失敗告終
  • 家長承認自己的無知,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一直以來,我都想總結一種現象,或者一個狀態,來描述家長在孩子教育過程中的角色定位,但始終找不到簡短、準確、有力的表述,直到遇見它。沒錯,相見恨晚,家長在家庭教育中最好的定位,就是——承認自己的無知。為啥呢?
  • 關於中學生跳河事件背後的真相,你知多少――談挫折教育的重要性
    有條件的家長,從孩子幼兒園起,就被給予厚望,到小學、初中、再到高中、大學。太原市學區房價比普通樓盤價格高出一倍,借讀費就不必多說了,頂得上多少個家庭一年的收入。孩子也不容易,對於中考,唯一能做|1的也就是考高分,考上好高中,考好高中太難,可好高中畢竟太少了,怎麼辦?
  • 「輸不起」的孩子也贏不了,挫折教育是孩子人生的必修課!
    總是不能抓好時間來好好的應用起來,總是讓時間白白的流逝過去,到後面又來後悔,這是讓我很不開心的。——方同學挫折教育被許多人誤解堅強意志的核心,就是應對失敗和挫折。有學者提出挫折教育的概念,但很遺憾的是,這個概念從提出來開始,就被許多人誤解了。
  • 談「挫折教育」-我們不刻意製造挫折,當挫折來臨,抓住教育時機
    到了頒獎環節,即興演講頒給了一個陷入熱戀中的小夥子,這傢伙狗糧撒了一地,甜的發齁,讓我們好生羨慕。小女孩開始不淡定,哼哼唧唧哭出聲來。我在前排坐著,以為是孩子呆煩了,想走,並沒有太在意。直到散場,負責頒獎的姐姐急衝衝地問我女孩子的名字,我也沒反應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