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那人那狗》這部電影(1999)評分8.8,改編自彭見明同名小說,由霍建起執導,是中國郵政題材的電影。講述的是一個發生於20世紀80年代中國湖南西南部綏寧鄉郵政路上的故事。
兒子高考落榜不得已回到大山中的家後,做了大半輩子山村郵遞員的父親決定提前退休,安排兒子接下自己的工作。兒子上班的第一天,父親千叮鈴萬囑咐之後仍不放心,帶上長年在其左右的忠實老狗決定陪兒子再走一趟那已經走過二十多年的送信之旅。
起初,父子兩人因長期隔膜只是默默的走路,他們拔山涉水,漸漸的,通過與不同村民尤其一個漂亮女孩的接觸,兩人漸漸打開話匣子,對彼此有了深層的了解,也改變了原來微妙的親情關係,父子兩漸漸消除了心中的隔閡。秀美如畫的風景中,兒子慢慢的明白了父親工作的辛苦和意義,父親也漸漸體會到這二十幾年來對家庭的虧欠。
一對父子,一條狗,一條漫長的郵路,整片簡單又不失溫馨。片中有人問:
「為什麼山裡人要住在山裡?
因為山裡人是神仙的後代
為什麼山裡要住在山裡?整天除了山,就是山,他們不嫌無聊嗎?
因為有念想,有理想,即使生活在平凡,人也不會覺得無聊,父親承載了那個時代一條郵路上所有人的期盼,所以即使再苦他也咬牙堅持下去,即使退休了也不甘心,因為這讓他充實。
而兒子也隨著這趟郵路理解了父親,並繼承父親的意志。
走山路,腿累!可是退休,心比腿還累!
那時候車馬很慢,書信很遠,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那個女人很苦,前半生等丈夫,後半生等兒子
第一次兩人一狗的啟程,天空是灰暗的,那是父子兩人的心結。
第二次兒子獨自啟程,天空是晴朗的,象徵心結的化解。
那山!那人!那狗!
在外的人總是有很多原因顧不上想家倒是家裡的人更牽掛他們。想頭,也叫理想。越苦越有想頭。人有想頭啊就什麼都有!要是沒有想頭,再好的日子也沒有滋味。
影片中有段情節:「他爸爸是真的好,信都是假的,但給五婆念信這段真的好!剛從五婆家出來,父子在談論五婆孫子的事、最後父親說了一句,那孫子、比五婆的眼珠子都金貴。」
兒子被父親過河的那一段,父親偷偷抹眼淚,兒子剛想和父親說話,父親便插開話題,說你看老二(劇中的狗)跑得多快。從側面反映出了典型式的中國父母,有愛,卻從來不善於表達。
影片劇情沒有那麼複雜的表達,很質樸的畫面情節,生機盎然的翠綠,主體的聲音是山瑤唱拉進了歷史感,還有偶爾的磁帶唱機,讓我們感受到現代文化的影響,心之所向的情竇與派遣無聊。
人與生俱來的村裡,是一種情結,把人間最可貴的愛全部展現出來,慢慢明白,遠方並沒有什麼詩,很多人其實去到了遠方 失去了所有。一個腳印 一種情結。城市化加速的今天,我們似乎失去了些什麼!
我喜歡劇中每一個小人物的溫情和苦耐,喜歡狗狗的靈性、忠誠和勤勞,喜歡每一幀畫面裡自然風光、大好河山。
那山,是一路傳承的文化與山民
那人,是父親也會是兒子
那狗,是精靈,也是人性的表達
「郵路就是郵路,該怎麼走啊就怎麼走」
「山裡人為什麼要住在山裡」
「因為他們是神仙的後代」
「就像腳放在鞋裡,舒服」
———————《那山那人那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