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臺灣延平王府在東山關帝廟舉行盛大的「兩岸祈福祥和聖會」,臺灣五個縣二千多人前來參加
東山關帝廟和臺灣是什麼關係?
東山關帝廟有一個重要的特色就是它與臺灣的神緣關係非常密切,臺灣的中原關帝文化是從東山這個碼頭傳播過去的。可以說:東山關帝廟是臺灣關帝信仰的發祥地。
有人說,到了閩南,不去東山,是一件憾事;到了東山,不去關帝廟請一柱香,更是一件憾事。
東山不僅有美麗的海島風光,更有厚重的人文歷史。2013年我第一次去東山時,正值關帝廟閉門大修,無緣拜謁。因此,當我再次來到東山,便直奔關帝廟。
東山關帝廟座落於東山島銅陵鎮岵嶁山東麓,倚山臨海,隔海直望臺灣,是一座聞名海內外的廟宇。著名的「天下第一奇石」——銅山風動石就在這裡。
在東山,幾乎人人都信關帝,稱其為「關帝聖祖」,一個「祖」字說明了關帝在家族裡的地位。關帝廟是東山人心中的聖廟,每逢農曆初一,十五,很多東山人都會來拜關帝。
東山關帝廟同山西解州關帝廟、湖北當陽關帝廟、河南洛陽關帝廟並稱全國四大關廟。眾所周知,山西解州關帝廟、湖北當陽關帝廟、河南洛陽關帝廟,分別是關帝出生地、埋葬屍體、埋葬首級的聖地,理所當然成了全國三大關帝廟。而福建東山關帝廟為何能與它們並列相提呢?隨行的東山縣旅遊局工作人員介紹說,東山關帝廟有一個重要的特色就是它與臺灣的神緣關係非常密切,臺灣的中原關帝文化是從東山這個碼頭傳播過去的。
據史料記載,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唐將領陳政、陳元光父子率領87姓將士開拓閩南,其中64姓建置漳州,駐軍東山島,為安撫將士,帶來了家鄉所奉祀的關羽神像香火入閩。現存的東山關帝廟為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所建,剛開始只是一座單開間的簡陋小廟,稱關王祠。正德七年(1512)重建成為一座武聖殿。清康熙三年(1664),清廷對銅山實行「遷界」,關帝廟被焚毀;15年後「復界」,關帝廟就在原址按原樣興築,翌年告竣。此後歷朝皆有重修;至今又經幾番劫難而重興,更是巍峨壯觀,金碧輝煌。
東山關帝廟總建築面積2000多平方米,佔地面積達20餘畝。關帝廟廟門為華表樓亭式建築,為清道光年間臺灣嘉義人、太子太保王得祿所捐修,故俗稱「太子亭」。「太子亭」,築在高臺之上,由六根圓形石柱並二根石樑承託數百香木鬥拱構就。每拱一鬥九升,疊彩壘金而上。亭上有各種閩南地方特色的瓷雕圖案,正面是「八仙過海」和「獸圖」(麒麟、象、獅、虎、鹿、羊、騾、豺)。背面雕塑唐宋故事情節中的120個人像,造型生動,多彩多姿,舉目環視,氣勢雄偉。「太子亭」不但建築藝術高超,且有很高的建築科學價值,它經歷五百年來所發生的大地震大颱風襲擊仍是安然無恙。
明嘉靖年間,朝廷復設澎湖巡檢司,東山關帝廟的香火隨之傳入澎湖。清康熙三年(1664),明寧靖王朱術桂在臺南王府中仿造東山關帝廟,俗稱「大關帝廟」,為全臺灣十六處一級文物之一,這是全臺灣關帝宮廟的「龍頭老大」。東山關帝廟由此成為臺灣近千座關帝廟的香緣祖廟。
臺灣本島的關帝信仰,南部以高雄文衡殿為主廟、中部以臺中聖壽宮為領銜、北部以宜蘭礁溪協天廟為首要,全島以臺南祀典武廟為中心,它們都是從東山關帝廟分靈過去的。此外,澎湖紅毛城關帝廟、臺南關帝廟、嘉義關帝廟等「老字號」的臺灣關帝宮廟,也都是閩南百姓和銅山軍民從銅山關帝廟分靈過海,或為銅山軍民入臺所建。臺灣島上這些「老字號」的關帝宮廟,現已繁衍了數百上千的「子孫廟」,並在臺灣擁有上千萬的信眾。
在東山關帝廟內有許多明清近代的石、木刻對聯、匾額。清鹹豐皇帝御筆「萬世人極」高懸於主殿之上,牌匾下奉著兩尊關帝神像。前面一尊稱「鎮廟神」,是按《三國演義》中關公的形象雕成;後面一尊坐在轎子裡,是可以搬動的,每逢關帝壽誕期間,轎子裡的關帝君就會抬出來,在東山的大街小巷巡遊,以示恩澤百姓。兩邊是四員大將,右邊是周倉。
兩邊柱上掛有明武英殿大學士、太師太保、吏部兼兵部尚書黃道周親筆寫的木刻楹聯:「數定三分扶炎漢平吳削魏辛苦倍常未了一生事業;志存一統佐熙明降魔伏虜戚靈丕振只完當日精忠」。而在臺灣諸多的關帝廟中,都懸掛有此楹聯,這一副對聯表明東山關帝廟是臺灣關帝廟的香緣祖廟,由此也可證明東山關帝廟是臺灣關帝信仰的發祥地。
隨著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許多臺灣的關帝廟紛紛前來認祖。自1991年起,東山每年都要舉辦一次關帝文化節。1995年1月6日,東山關帝廟赴臺繞境,為大陸神像訪臺首例,開啟了兩岸分隔四十多年後宗教直航首舉。
如今,東山關帝廟大殿內祀案上置放的一隻光緒年間,由臺灣宜蘭礁溪信眾敬送祖庭的雙耳獸頭雞血石雕大香爐依然香火不斷;1988年,臺灣高雄文衡殿贈送的「追源謁祖」匾額也高掛大殿之上。
廟前的明清時代雕刻石獅.昂首威猛,神氣各殊。
關帝廟的大殿有三個門,中門兩側各有一石鼓,石鼓上架著蟠龍鎦金木棒,稱為「龍檔」或「皇檔」。顧名思義,龍檔就是將人們擋在外面不能從中間門進關帝廟,只有皇帝來了才能從中門進,這也是表示對關帝的敬意。
金碧輝煌的金石雕刻,均出於歷代名家之手。
大殿、前殿屋脊都塑有「雙龍搶珠」及「鳳凰飛舞」的瓷雕。
去年的這個時候,東山關帝金身赴臺環島巡安祈福。歷時77天。
東南網漳州10月11日訊(本網記者 蘇益純 通訊員 林華藝 殷琪 文/圖) 10月11日上午,東山關帝神像金身在兩岸信眾的簇擁下,啟輦離廟,乘坐檯灣海盛航運有限公司船隻由東山港啟程赴臺巡安。東山各界舉行隆重的恭送儀式,兩岸信眾從關帝廟廟埕至東山港碼頭一路夾道跪拜禮送,到處是香燭、鞭炮、鼓樂、彩旗和藝陣,場面熱鬧非凡。
上午10:30,隨著東山縣代縣長朱真宣布「啟航」,市、縣領導一同觸摸啟動杆,頓時現場禮炮齊鳴,鼓樂喧天,開啟了東山關帝廟關帝神像金身首次啟航環臺巡安祈福之旅的序幕,共同弘揚關帝文化精神。
據關帝廟負責人介紹,東山關帝廟是臺灣眾多關帝廟的香緣祖廟,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兩岸信眾都熱盼關帝神像金身赴臺巡安祈福。「從去年底開始,我們就著手籌辦活動。這次活動以『千秋關帝、萬世聖源』為主題,關帝神像金身從東山港起駕,經澎湖入臺灣環行全島,並駐駕臺南龍崎文橫殿、高雄意誠堂、臺灣祀典武廟等22家關帝廟,活動歷時77天,將於12月底結束巡安祈福活動返回東山。」
東山關帝廟與山西運城關帝廟、洛陽關帝廟、湖北當陽關帝廟並稱為中國四大關帝廟,是臺灣關帝文化的發祥地,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山與臺灣一水之隔,地緣近,血緣親,早在明清時期,東山關帝廟的香火便傳播於澎湖、臺灣各地。特別是明代後,無數赴臺的軍民都到東山關帝廟請神像香火隨行護佑,感戴關聖帝君,請駕分靈、建廟晉祀,並一再分靈,普濟全臺。
現在,東山關帝廟成為臺灣近千座關帝廟的香緣祖廟,東山關帝廟的神靈聲威享譽海峽兩岸。由於自古東山全島百姓共奉關帝為祖,平時謁祖進香者日夜不絕,海峽兩岸與海內外的香客信眾長年不斷前來晉祭,故東山關帝廟的香火鼎盛,冠居全國關帝廟。
借「關帝」為橋,以「文化」為媒。自1991年起,每年農曆五月十三的關帝聖誕日,東山縣都會舉辦海峽兩岸關帝文化旅遊節,至今已連續舉辦25屆,每一屆都有大批臺灣和海外香客信眾前來東山關帝廟謁祖祭拜。
連戰、吳伯雄、江丙坤、宋楚瑜、王金平、廖正豪等政要名人為關帝文化旅遊節題詞或贈匾。東山關帝廟和關帝文化旅遊節在海峽兩岸民間交往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橋梁,成為促進海峽兩岸交流交往、和平發展的重要平臺。
來源 | 東山闖海人家、泡魚兒、東南網
編輯 | dongshanisland 公眾號
(歡迎分享,轉載請標註以上來源)
推薦閱讀(點擊查看)
CCTV4東山關帝神像環臺巡安
關帝文化節踩街活動圓滿完成
福建首批對臺交流基地關帝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