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將至,一輪明月掛在天上,從來不缺乏我們對於月亮的遐想。蘇軾有言「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我們將濃濃的思念寄托在圓月上,希望遠方思念的人也能感同身受。「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我們也想像八月十五的月亮團團圓圓的,但是你可知道為什麼說十五的月亮十六圓?為什麼中秋節的日子在八月十五?
十五的月亮十六圓,按照比較科學的說法,就是這是一種天文現象。滿月叫「望」,「新月」叫「朔」,朔是每月初一日。如果朔在初一凌晨,那麼望應該在十五的晚上。因此當朔在初一出現比較晚時,望就出現在了十六。而且十六的月亮比十五的月亮更圓的次數是比較多的,所以就形成了這種說法。但是十五的月亮依舊很圓不是,並不是說十五的月亮就是鉤月,不圓了。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根據我國古代曆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個月,分別被稱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為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且又因農曆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稱「中秋」。據史籍記載,古代帝王祭月的節期為農曆八月十五,時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但是「中秋」真的成為一個固定的節日卻是在唐朝。
蘇頲曰:「清光可愛,何用燈燭。」是啊,中秋時節的月光,清光可愛,適宜觀賞,若登高清覽,更增流韻,不似冬天的月光清冷的厲害。而為觀月添勝地,自然離不開飲酒,所謂的「歡飲」,才能「達旦」,才可成「竟夕之歡」「至於通曉」。人們載歌載舞,為了是慶祝佳節,然而也有人獨自傷悲,「李白鬥酒詩百篇」,所以唐宋有不少寫中秋的詩詞,無論是悲傷的還是歡樂的,都是人們的感受。
南宋吳自牧《夢粱錄》:「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臺,安排家宴,團圓子女,以酬佳節。」
說完了月亮就說一下月餅吧,每年中秋節賣得最火的就是月餅了,琳琅滿目。一般都是節前貴,節後廉價。菜有八大系,月餅也是分很多派系的如廣式、京式、蘇式、潮式、滇式等。人間有味是清歡,莫負團圓願。
廣式月餅的主要特點是重油,皮薄、餡多。京式月餅裡最常見的就是自來紅和自來白月餅。蘇式月餅有鹹有甜,既可烤又可烙。它的皮很是酥鬆,是由兩種皮裹成。滇式月餅以肉入餅,看似俗氣,以花為餡,看似清雅,兩者如此不同,卻撐起滇式月餅的江山。潮式月餅的餡料裡常常裝的是綠豆、烏豆、芋泥等。
宋·吳自牧·《夢粱錄》卷四·中秋:『八月十五中秋節,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亦稱為『八月節』、『團圓節』、『秋節』、『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