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把彩扇已辦妥,請注意查收。」12月5日9時許,和靜靜像往常一樣,在家門口辦完發貨手續,趕緊給福建的買家回了一條信息。
2010年畢業於北京科技大學酒店管理專業的和靜靜,起初在北京工作。她的老家許昌市建安區靈井鎮霍莊村,是一個具有100多年社火道具製作歷史的村莊,製作的社火道具包括旱船、花燈、彩扇、戲服等30大類200多個品種。
2012年年底,和靜靜回老家時發現,祖輩傳下來的做社火道具的手藝,鮮有年輕人學習,但國家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振興傳統工藝的號角已經吹響。「老手藝裡有我們的鄉愁,有國家政策扶持,肯定有市場。」和靜靜決定抓住這個機遇,留在老家創業。
如今,在許昌,像和靜靜這樣紮根農村創業,研發文創產品,售賣「鄉愁」的大學生越來越多。過去被人瞧不上眼的老手藝,被他們打造為獨特的「非遺IP」,成為創新創業的寶藏。同時,他們結合非遺項目創新創業,產生了強有力的帶動效應。
現在,依託國家級非遺項目鈞瓷燒制技藝,禹州市神垕鎮已聚攏從業人員2.8萬人;依託長葛蜂蜜傳統製作技藝,長葛市蜂產業從業人員達到1萬人,帶動農戶0.6萬戶;依託霍莊社火道具傳統製作技藝、檔發傳統製作技藝、河街腐竹製作技藝,建安區已集聚從業者15萬多人;依託鄢陵古樁蠟梅製作技藝,「蠟梅之鄉」鄢陵縣大力發展花木、康養產業,從業者已達25萬人。「非遺文化」正在變為「非遺財產」,許昌市已形成6個淘寶鎮、13個淘寶村,數量均居全省第二位。
截至目前,許昌市擁有縣級以上非遺項目476個,其中市級129個、省級29個、國家級3個。近年來,許昌市積極落實《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的相關要求,因勢利導,在三國文化旅遊周等節慶期間積極組織開展文創展演、創意大賽,引導、扶持大學生學習、傳承、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取得明顯成效。
「我們欣喜地看到,越來越多的返鄉大學生正在加入傳承、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隊伍。」許昌市非遺保護中心主任陳若軍說,青年人活態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既解決了代際傳承問題,又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智力支持。
「去年,許昌籍返回許昌報到的大學生為2727人;今年,截至目前已有7239人。」許昌市人社局就業辦主任蘇春雷說,返鄉的許昌籍大學生越來越多,有的成功就業,有的自主創業,在家鄉沃土實現人生價值。( 孫學濤 王志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