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漫畫
近日,不斷有網友表示,在一家「東北野生大魚坊」的連鎖店吃野生大馬哈魚後,屁股不斷「漏油」,弄得褲子、被子上都是,後來上網查詢才知道,他們吃的並非大馬哈魚,而是油魚。油魚到底是什麼魚?能否食用?南京市場有沒有售?昨日,記者對此進行調查。
吃完「怪魚」屁股不停流油
最近,溫州市民陳先生的經歷受到網友關注。他去「東北野生大魚坊」的連鎖店吃招牌菜野生大馬哈魚,沒想到隨後兩天屁股不斷地「漏油」,弄得褲子、被子上都是。他覺得蹊蹺,上網查看,發現很多人都有跟自己一樣的情況,全都是食用油魚後出現的症狀。馬伊琍也曾在微博上吐槽,稱女兒吃過冒充鱈魚的油魚後出現「拉油」症狀。
走訪超市菜場暫未發現油魚
餐飲行業內專家介紹,油魚屬深海魚,體重40%以上都是蠟酯,這種蠟酯熔點高達99℃,人體無法分解吸收,會導致不同程度腹瀉。「蠟酯雖然沒有毒,但不易消化,攝入人體後,堆積於直腸,堆積多了就會不停從肛門漏出。」人食用後,腸胃功能好的人不會有不良反應,腸胃功能較弱的人,特別是兒童就會出現排油性腹瀉。患者進食後,最快30分鐘就會出現症狀,大多於兩天內痊癒。在中藥裡,油魚是一種瀉藥,在《本草綱目》裡有所記載。據了解,由於引發腹瀉的機理未完全明確,油魚已被歐美多個國家列入禁止食用名單,多用作工業用途。
昨日,記者走訪永輝、蘇果等多家大型超市,幾家超市貨架上未見到油魚,大多數超市的水產區導購員甚至不知道有油魚這一品種。記者又探訪了小區菜市場,也沒有看到油魚。記者隨機採訪了數十位買魚市民,除了一位張先生有所耳聞外,其他人都不知道還有「油魚」這種魚。記者 蘆豔
這幾招助你辨油魚
1、烹煮。魚入鍋不放油,高溫烹煮,如果有大量油溢出,可能就是油魚,大馬哈魚和鱈魚烹煮時不會有太多油溢出。
2、價格。市場上十多元一斤的大馬哈魚、鱈魚片都不可能是真的。
3、口感。油魚肉質較硬、肉色比較暗淡,用油煎熟後有肉香味,吃起來十分的油膩,煮熟後肉質很粗,口感較差。
4、魚骨。油魚的魚骨中間會有一條淡黃或淡紅的線條,這是非常明顯的,和其他魚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