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爭論羅胖跨年演講的人比較多,我也過來湊一下熱鬧,當然我不想去否定和肯定什麼,這沒必要,因為我們國人有一個最大的問題,我在前一篇解讀劉震雲的小說《一句頂一萬句》的文章中就提起過,劉震雲一眼就看穿我們很多人的一個通病,就是把一件事說成另一件事,他竟然用整本書來說明這個國民性問題,讓人大為吃驚,我稍微看了看大家對羅胖節目的討論,其中有一個最關鍵的問題就是大家爭論的其實不是同一件事。
我為什麼說大家在討論羅胖問題上,不是在討論同一件事,而是不同的人在說不同的事,這樣兩人怎麼能說到一塊?這樣的爭論根本就沒有任何的意義,我把羅胖的講師和節目比喻成廚師和餐館,我們大部分人進這個餐館吃飯,無可厚非,然而就有一些人說,你這不叫吃飯,你這叫睡覺。於是那些進餐館吃過飯的人就反駁,你們在說些什麼亂七八糟的東西,我們自己吃沒吃我們難道自己還不知道?我們吃了飯,肉長在自己身上我們難道自己不知道?
就這樣大家都不在一個頻道上,互相說的話都不懂,都覺得對方太傻逼,簡直不可理喻,於是就有了截然相反態度的兩方人,一方反對,一方支持,最後竟然爭論出來了一句經典臺詞:什麼權健的保健品是老年的,羅胖的知識是中年人的。絕對可以載入史冊的經典格言,在這裡我就主要先把這兩方面的人,相互間對話的錯位進行一個還原,使其進入到一個頻道進行對話,這樣大家也許都會明白,我們到底都在說些什麼。
首先是進羅胖餐館吃飯的這些人,你們是支持羅胖的一些人,你們認可羅胖知識的一些人,我們把羅胖的這些知識當成精神食糧,羅胖和各位講師當成廚師,這些我想大家都會明白,但關鍵是你們進來吃飯的目的是什麼?有多少是想進來長肉的?有多少是想進來學習廚師手藝的?我們先對那些進來想純粹長肉的人不談,我想對那些想進來學手藝的,我首先告訴你,羅胖餐館就是餐館,他不是廚師培訓機構,如果你認為你聽聽他的課可以成為他的講師,那說明你來對了,你認為這可能嗎?
一個販賣知識的人永遠不會告訴你知識加工的秘方,就像你不能隨便在一個餐館學到一門做菜的手藝是一個道理,他們可以讓你吃飽,但他不會負責教你手藝,他所有讓你興奮,讓你有食慾的目的,不是讓你學會手藝,而是讓你有一種飢餓感,然後兜售你吃的東西,就這麼簡單,最原始的商業模式而已,因此你在這裡要清楚,你想要的是什麼?純粹想吃飽,那很多餐館都是免費的,並不是說羅胖這裡的飯就與其他地方不一樣,不一樣的是在這裡你會產生飢餓感,羅胖最早的節目是純觀點類的,之後他的內容是引流,赤裸裸的廣告而已,而且這還只是其中一個廣告,廣告有很多種,並不是讓你感覺是廣告的才是廣告。
好了,在這個位置你只要知道自己真正最想要的是什麼,就行,很多人自認為感覺進來是想吃,其實眼巴巴的看著羅胖這個廚師越吃越胖,心裡那個糾結,什麼時候自己可以像他這樣就好了,這就是羅胖的第二個廣告,就是名人效應,看見有人成功了,你快來吧,快來付費吧,我就是你們的未來,這是最原始的粉絲效應而已,你看一場劉德華的演唱會,難道你還想成為劉德華?但是就有人在看羅胖的節目想成為羅胖,這是一個很大的錯位。
我們說完這進餐館的其中一部分人,我再說說另一部分人,這一部分人就是純粹為了吃飯,為了把精神食糧化到自己的骨髓裡,提升自己內涵的人,我不能否認這種行為的可行性,但我作為一個讀書欄目的主編,我是深有體會,我們國人對待常識往往都會走極端,比如我們講孝道,非要把孝做到「郭巨埋兒」的程度才作罷,我們不相信神,但我們卻相信那些徵兆,禁忌、符咒、靈怪等等,我們如今很注重科學,卻從來不注重科學精神,我們的人文精神中,不注重常識卻注重傳奇,有些常識明明大家都明白,但就是不關心,關心的僅僅是那些傳奇。
有一些學者把這個原因歸結於是普遍受到某種壓迫後的一種戾氣,最後寄希望於傳奇,崇拜捷徑;還有些學者歸咎於我們的教育方式,總是讓你回答1+2=?而不是問你3=?+?。前者僅有一個答案,後者可以有多個答案,前者不是知識,是固化後的思維結果,後者才是知識,知識其實是一種思考的邏輯方式,是讓你學會思考,而不是結果,只有我們國度才在乎結果,我們把結果看得比過程重要,然而真相是你看到的不是知識,而僅僅是一個結果。
因此羅胖他們,還有我們上學時所學的那些,都僅僅是一個結果而已,你如果進羅胖的餐館吃飯,只為了這個,那為什麼你上學的時候不願意學,而踏上社會之後卻願意花錢去學這個結果?那就是一種對知識的焦慮,這種焦慮就如我在我欄目裡說的,書單,有人看書喜歡看人家推薦的書單,看著看著自己買一大堆書籍,最後買書山倒,看書如抽絲,就這樣最後都不了了之了,反而讓自己破罐子破摔不看了,我想進羅胖餐館的人也會有這樣的一種感覺,看了一年,花錢買了幾次,總不會買很多,因為你總會和看書單的那些人一樣,看著看著就放棄了,好在羅胖的跨年演講一年一次,雞血可以年年打。
大家記住一個常識,知識不僅僅是一個結果,最不重要的也恰恰是那個結果,知識更多的是你擁有一種處理內容的能力,最重要的也恰恰是那個能力,在我們讀書的行為上,我把他叫做思辨的方法,是你要具有處理整個信息鏈的能力,然後自己獲得一個適合自己的結果,就如羅胖說的小趨勢,你不需要這樣小趨勢的結果,因為他一旦給你這個小趨勢的結果,這個結果就不值錢了,就沒價值了,而是你要有推演分析合成這種小趨勢的能力,這種能力是你不斷的閱讀,不斷的通過學習獲得的方法,不是1+2=3的那個結果,而是3=?+?的那個邏輯,你能演變出與其他人更為有用的邏輯和方式,區別羅胖告訴你的那個結果,這些才是我們需要的,我至今記得有個香港的朋友說,他們很多人十位數的加減法是不會的,必須依託計算器,但也不影響他們做什麼?因為其他地方的教育不注重這個。
記得馬雲在一場演講中明確指出,我們的教育,「教」已經做得很好了,但「育」沒有做好,可以說幾乎為零,育就是思考,我們的學習過程中幾乎沒有思考,為什麼所有的新科技發明都來自於西方,因為科學精神的根基是思考,我們需要否定1+2=3這個不可爭議的結果之後,才能具有思考的能力,才能具有科學的基本精神,你才能獲得科學的突破,沒有顛覆就沒有突破,而如今我們不崇拜這個,只崇拜我們可以比別人知道1+2=3.或者比別人多知道2的十次方是多少,我們只崇拜比別人多知道的那個結果,那其實僅僅是結果,不是知識,這個道理其實僅僅是一個常識,但我們都不關心這個常識。
最後補充一段,就是那些反對羅胖的一些人,你們和他的粉絲為什麼會如此大的觀點差異,產生如此大的爭論?是因為你們不應該以這種方式來告訴這一些人,想當廚師不能去餐館學。
文:餅子
歡迎關注,和我一起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