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圖《九成宮》拓本來看「其」字特點
四橫:首橫忌長,末橫忌短,中兩橫與左右兩豎相接,末橫粗細變化明顯,四橫間距基本均等。
左右兩豎:左短右長,左輕右略重,兩豎略帶背勢。從起筆位置來看,左低右高;從收筆位置來看,左高右低,右豎超出末橫。
下兩點:左點起筆承接了上一筆畫(長橫)回鋒收筆的筆勢,雖筆斷但意連,左點向右,右點尖起筆向左,兩點遙相呼應。
結合曆代其它碑帖中「其」字寫法,作對比分析
上圖分別從鍾繇《宣示表》、王羲之《黃庭經》、智永《真草千字文》、柳公權《玄秘塔碑》、褚遂良《雁塔聖教序》、顏真卿《多寶塔碑》和歐陽詢《皇甫誕碑》《蘭亭記》《虞恭公溫彥博碑》中選取了此字,下面對比著來看一看都有哪些特點。
首橫短末橫長,長橫覆勢較明顯。左右兩豎起筆處左低又高。以上兩點是各家共性,下面不再分別說明。
鍾繇《宣示表》:中兩小短橫俱不觸右豎,取勢略平。左右兩豎起筆處左低右高,收筆處基本相平,向背不明顯。
王羲之《黃庭經》:中兩小短橫俱不觸右豎,但有變化,上橫略長,下橫略短,皆向右上,姿態各異。左豎輕於右豎,注意兩豎粗細變化,左豎略帶向勢,收筆處右豎略高於左豎,與下橫左低右高取勢正好相匹配。下面左點處理為撇點。
智永《真草千字文》:中兩小短橫與左右兩豎相接,上短橫略向右下取勢,下短橫略取平勢,兩短橫姿態不一。在左豎粗細的處理上,智永不同於常規,恰恰相反,左豎重而右豎輕,右豎的處理上與王羲之差不多,但又比王羲之誇張一些,右豎與首橫相交處上下略細。下兩點處理更加靈巧,左點收筆出鋒向右上,右點順勢入筆。
柳公權《玄秘塔碑》:中兩小短橫接左不接右,上短橫略帶仰勢,下短橫平。右豎起筆、收筆向左,略帶向勢,下面長出下橫。左點處理為撇點,與右點成「八」字形,上合下開。
褚遂良《雁塔聖教序》:左豎取向勢,右豎帶背勢,兩豎很明顯都超出了長橫,左短右長。下兩點同樣取「八」字形。
顏真卿《多寶塔碑》:中間兩小短橫,起筆、行筆、收筆及傾斜角度皆不相同。右豎同樣超出下橫,略帶背勢。左點處理為一撇點,與右點上合下開,成「八」字形。
歐陽詢《皇甫誕碑》:與歐陽詢《九成宮》中「其」字最大的不同點就是左右兩豎相背取勢更加明顯,左點由挑點變為了撇點。
歐陽詢《蘭亭記》:中兩小短橫均化為兩點向右下取勢,不與右豎相接,上點略短,下點略長,兩點形態也略有不同。左右兩豎,左短右長,右豎背勢明顯。左點為挑點,收筆指向右點起筆。
歐陽詢《虞恭公溫彥博碑》:中兩短橫雖然與左右兩豎均相接,但上短橫取覆勢,下短橫取平勢,也有變化。兩豎向背變化不明顯。
通過以上分析總結如下:
首橫應短,下橫應長,下長橫取覆勢。中間兩小短橫也須變化,以別其勢。左右兩豎,起筆處左低右高,多左輕右重、左短右長,兩豎又分向背,以化呆板。左點或為撇點,或為挑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