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寶寶都會對成分一臉懵逼,覺得不看成分用產品也可以。可是你知不知道有時候,如果不看成分選防曬,分分鐘用了防曬更黑,連用的方法都是錯的?所以在講成分之前,先給大家講講成分的重要性。
/成分的重要性/
1.防曬成分及其濃度代表產品防護力
添加成分:SPF跟PA是不能代表防護力的,要看成分。每個防曬成分都會有一個防護波段,可以看出覆蓋UVA和UVB的能力怎麼樣,是部分防護還是全波段防護。有的成分由於穩定性低容易失效,所以需要多種防曬成分結合穩定,單憑一個成分是無法完整抵禦紫外線的。
▼
以安耐曬金瓶的成分表為例,防曬成分在防UV那一欄有標防UVA、UVB(僅為部分成分截圖)
成分濃度:有的成分防護力比較好,用較低濃度就能很好地防禦紫外線;有的成分防護力弱一點,濃度在可添加範圍內更高一點會比較好。這也是判斷牌子是否靠譜的時刻,有些產品並不會標出具體濃度,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查到。有些產品添加的防曬成分只是用來做做樣子,正規大集團出的通常都良心保證。
▼
以topix物理防曬的成分表為例,濃度為13.75%(僅為部分成分截圖)
2.其他輔助成分
防曬產品當然不是單純由防曬成分和水組成的,還會有其他成分。如果有抗氧化類的成分是很加分的,可以保持臉色白淨不暗沉,用在抗氧化精華後更佳;如果有鎮靜消炎的成分,對於皮膚比較脆弱敏感的人來說也比較好。
▼
以topix物理防曬的成分表為例(僅為部分成分截圖)
3.根據成分判斷是否對自己過敏
這也是很多敏感肌會關心的問題,很多人都說自己用啥都過敏,那麼其實這些產品一定是有共通性的,比如共同添加了一個你皮膚不耐受、會過敏的成分,那麼在選擇產品的時候就可以避開這個成分。例如很多人會對化學防曬成分二苯酮-3過敏。
▼
以藍蜥蜴面部防曬乳為例(僅為部分成分截圖)
4.可以判斷添加成分的合理性
防曬成分會有配方禁忌的問題,有一些防曬成分放在一起是會失效的。這也是正規大集團的專業之處,成分添加與配方濃度都是經過實驗證明精密設計的,公認的配方禁忌不會出現;而有些小牌子產品通常主打質感至上,但不僅有效成分添加濃度低,可能還會出現配方禁忌防護力失效的問題。所以會越用越黑啊!答應我不要輕易選擇突然紅起來的只有使用感的小牌子!
配方禁忌:
阿伏苯宗(化學防曬成分)+氧化鋅/二氧化鈦(物理防曬成分)
阿伏苯宗+桂皮酸鹽(均為化學防曬成分)
PS:阿伏苯宗即帕索1789
目前最常見的配方禁忌是這兩種,會造成防護UVA失效,很多品牌現在也不會出現這樣的配方了。但是這個說法不絕對,也有人覺得沒有必要,柴哥還是比較建議避開的。
▼
以日本食品屋tama成分表為例,這貨就是一個純化學防曬,用的還是阿伏苯宗+桂皮酸鹽這種分分鐘UVA失效的配方,質感是舒適,但防護力必須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5.根據成分能知道疊加防曬的禁忌
上一篇有說可以用油膩的疊加乾爽的防曬來改善使用感,相信其實很多人也會這麼做。正如上面所說,清楚哪些成分疊加會失效,就知道哪些防曬產品不能疊加。
比如說上一篇文章有人問理膚泉跟allie能不能疊擦,答案是只有理膚泉uvidea系列可以,但其他系列很多都以阿伏苯宗為主防曬成分,而Allie主要靠氧化鋅和桂皮酸鹽,阿伏苯宗加上氧化鋅跟桂皮酸鹽都是大寫的配方禁忌啊朋友。
▼
6.如何正確看待成分表?
成分表中我們能看到的是:有哪些防曬成分,部門產品會寫上的成分濃度,是否有讓我們過敏的成分。
成分表中我們不能看到的是:配方技術和部分產品不寫出的濃度。
關於濃度的添加:其實看第一點我就有說到,無疑選擇正規大集團的產品會更有保證。
關於配方技術:有些產品的成分雖有缺點,但是優秀的配方師可以利用技術把一些成分的問題解決,例如安耐曬跟sunmedic就利用了「光穩定」技術解決有些成分光穩定性差的問題。
▼
再比如很多人會提到怕化學防曬會滲入皮膚的問題,好的配方也可以有力的阻止這種情況。這裡又可以體現正規大集團的專業之處了。
總結陳詞
其實在以上說的幾點大家都可以看到,柴哥更推薦選擇正規集團的產品。正規集團的特點就是專利成分多,配方處理好,產品的有效性跟安全性都是經過實驗證明嚴格審核的,每年也都在研究專利,開發新技術,升級產品。(所以說爸爸們真的不是小作坊想黑就黑的好嗎!)
在防曬界來說,資生堂跟歐萊雅集團無疑是爸爸中的爸爸,其中又以安耐曬跟理膚泉最為出色,行業標杆的水準。所以建議大家可以首選這兩個集團的產品,kanebo,kose等幾個大集團的產品當然也可以嘗試。但是避開那些沒有什麼防曬產品歷史的,拿不出什麼實驗數據、專利防曬成分卻只一味賣使用感、做營銷的產品。
/無機防曬成分與有機防曬成分/
1.無機跟有機是什麼鬼?
我們常說物理防曬反射紫外線,化學防曬吸收紫外線。但是隨著技術不斷在更新,物理防曬可以吸收一部分紫外線,化學防曬可以放射一部分紫外線,所以其實專業書籍都會分為無機防曬成分(對應物理防曬)跟有機防曬成分(對應化學防曬),而且其實成分本來就都是「化學成分」。
但是由於大家都已經慣稱物理防曬與化學防曬,所以為了方便理解,下面接著用物理防曬和化學防曬來說吧~
先複習一下UVA與UVB的波長
UVB:280-320nm
UVA2:320-340nm
UVA1:340-400nm
物理防曬成分只有兩種:
1.二氧化鈦(TitaniumDioxide),化學式為TiO,防護波段為290-360nm,濃度到5%就有比較好的防護力,但是光穩定性差。
2.氧化鋅(ZincOxide),化學式為ZnO,防護波段為290-380nm,防護力比二氧化鈦稍弱,濃度高一點會比較好,但是光穩定性比二氧化鈦好。關於氧化鋅的添加濃度,簡單來說12.5%左右是一個分水嶺,12.5%可以應對日常通勤大部分情況,12.5%以上勤補塗的話可以考慮時間稍長的戶外活動,12.5%以下就用在室內,陰雨天,或者是面對太陽時間不長的時候使用。
▼
除這兩種以外的任何防曬成分都屬於化學防曬成分。
物理防曬成分本身就是白色粉體,所以缺點就是泛白厲害。添加濃度越高,防護力越好,泛白越厲害。很多物理防曬為了解決泛白問題會採取納米技術,但會犧牲一部分防護力,所以總的來說物理防曬註定很難面對暴曬。
2.物理防曬更溫和,化學防曬更刺激?
雖然兩種物理防曬成分都比較溫和,但是現在為了解決泛白問題,都主張用納米科技,這樣的新型技術在安全性方面一樣有爭議。只要你並沒有對某類化學防曬成分過敏,就可以用。現在各大品牌都在把化學防曬的溫和性提高,比如今年新出的碧柔兒童防曬,非常溫和,就是個純化學防曬。
▼
物化結合的防曬也是個好選擇,比如資生堂sunmedic也是主打敏感肌,防曬也有出物化結合的。
▼
但其實納米技術的物理防曬也好,怕滲透皮膚的化學防曬也好,配方師會比你更早考慮到這些,特別是正規大集團都是以安全為第一要義的,不要過分擔心。但實話說,物理防曬成分只有兩種,化學防曬成分卻有很多種,所以確實是化學防曬的過敏機率更大。
/各國防曬的定位/
基本上市面上的防曬我們可以大致分為:日系;歐系;美系;英系。
1.日系
日系產品的定位就是以良好的使用感培養大家良好的防曬習慣,幾個大集團都做得很成熟。我們都不喜歡油膩黏糊,而日系產品的質感處理無疑是最好的,基本上都能做到很清爽不黏糊,儘量不搓泥不泛白,即便是針對烈日的安耐曬,也在兼顧防護力的同時把質感做到了最佳。但日系產品包括安耐曬基本都無法應對過於極端的暴曬(例如wuli去臺灣曬成周黑鴨的鴨子桑)。
▼
2. 歐系
歐系防曬其實是要求防護力的最佳選擇,它們是防護力第一,質感再說,大家談到防護力最好的防曬都會點名安耐曬,但其實日系的防曬成分組成是相對保守的,在防護力來說還是歐系最佳,助你面對極端暴曬天氣,但是質感沒有辦法兼顧。歐萊雅旗下從理膚泉到蘭蔻等等都是很好選擇,德國一些牌子也很好。
▼
3. 英美
英系產品防護力很好但使用感比歐系更差,連歐系產品的質感都接受不了的我們,腐國產品還是手動再見吧。美系產品因為FDA遲遲不批防曬成分,可添加成分非常有限,能選擇的產品也有限。杜克、Topix等是為數不多的選擇,防護力都屬於只能通勤。
▼
PS:日系產品在歐美就是歐美代工,所以很多人在歐美買到的日本防曬會覺得不清爽又泛白等,注意日系產品一定要買【亞太版】的。
部分歐洲品牌比如理膚泉、雅漾防曬的【亞太版】會是日本工廠代工,使用感會比歐版好很多,但防護力比不上歐版的變態防護,不過還是可以應對日常大部分情況。
很多網上的repo會單單用好不好抹開、搓不搓泥、是否油膩黏糊這些來直接判斷一個防曬「好不好」,所以多數歐系防曬都會被吐槽。如果非常在意使用感,那麼日系是最佳選擇,但過於極端的暴曬還是建議選擇歐系,即使需要犧牲一點使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