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今日是我國第34個教師節。對於教師而言,生活裡沒有書籍就像花兒沒有陽光;智慧裡沒有書籍就像鳥兒沒有翅膀。教師正是在多年的教書育人中不斷涵養內功、提升修養、實現自我的。如何更好地獲得教育人生的成就感?其重要的途徑就是讀書修行,以達成心靈的愉悅與自我價值的實現。
《一間遼闊的教室》是南京師大附中語文教師周春梅的教育隨筆集。作者以閱讀、思考、教書育人為樂,不斷探索教育的本質。她的課樸素又富有激情,滲透了濃鬱的人文情懷,深得學生喜愛。
據該書出版方介紹,這本書共分為六輯,每輯都是由若干篇隨筆組成。書中文章多為個人教學實踐和故事,更是對教育教學和教師職業的深刻反思。大部分文章篇幅短小,一事一文,情透紙背,凝結教育智慧和人性之美,值得中小學教師品讀。
許多名校之所以出名,絕大多數情況下是因為有一批名教師。這些名教師不僅自己師德高尚、業務精湛,而且還能創造、引領學校的文化,讓置身其中的師生在潛移默化中獲得一種薰陶,促使青年教師向名教師的方向靠攏,幫助學生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一間遼闊的教室》作者周春梅就是一位特別真誠的老師。高中的學生,有很強的直覺和判斷力,他或許只需要幾節課、幾天的時間,就能夠判斷出一位教師的學識水平、為人處世的特點,並以此來給自己定位,確定自己應該以怎樣的姿態來應對這位教師、來面對這門課程。師生關係是教育的基石,也是學科教學的基礎,當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這份真誠時,他們自己就會逐漸剝離那些將自己包裹起來的層層「盔甲」,以坦然的心態來面對學習。
真誠是偽裝不來的。一個教師,在帶一屆學生的過程中,要和學生有多少的交流、要講多少的話、做多少的事情啊,教師不可能始終將自己裝在套子裡,用另一個面孔來和學生溝通。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不擅長「拉家常」似乎有點不合常理,但周春梅並不刻意迴避,而且會很坦誠地告訴大家。學生看到老師如此真誠,首先想到的我可以幫助老師做些什麼?於是要想著自己來引出一些話題,讓「拉家常」式的溝通和交流可以很自然地進行下去。因為教師的真誠,促進了學生的積極參與、主動參與,不僅沒有影響話題的進行,還增進了師生之間的情感認同。每一個教師都有自己的長處,也有自己的薄弱之處,正是這些不同,凸顯著教師的個性特徵。
周春梅說:「年齡漸長,漸漸學會接受自己的不足,也慢慢找到了自己和學生溝通的方式——文字。」藉助學生的隨筆等作業,她和學生之間的情感閥門被徹底的打開,她看到的是一個個個性鮮明、風格迥異的學生,學生也在其中看到了一個非常真實的教師。周老師就像一盞燈,為孩子們照亮前行的道路;孩子們在隨筆中流露出來的真性情,也讓周老師讀到學生柔軟深沉的內心,讀到他們或活潑或沉靜的外表之下的另一面。而師生之間這些往來的文字,讓周春梅老師積累了豐富的教育資源,這是師生共同創造的巨大財富。
周老師善於反思。美國學者波斯納提出:「教師成長=教學經驗+教學反思」,華東師範大學的葉瀾教授也指出:「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則可能成為名師。」這些話語都凸顯出反思在教師專業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意義。
書中寫到,因為學校有一重大活動,校園裡突然多了一棵大樹。周老師關注到了這棵樹給校園帶來的變化,更關注到了學生對這棵樹的態度。她看到,很多孩子行走在校園裡,根本就不關心這棵樹為什麼來到這裡,對他們來說,生活和學習的背景是一棵樹還是一棟樓並沒有什麼影響,四季的更替,只意味著衣服的增減;淅瀝雨聲,只提醒他們帶上一把傘。他們的生活裡充滿了「速成」,甚至他們自己也是這樣「速成」的。他們對憑空出現或消失的一切安之若素,何況只是一棵樹?可是,這是教育應該做的事情嗎?我們是如何讓一個充滿好奇的天真兒童,變得閉目塞聽?如何把遼闊天地壓縮成了紙上蒼白而扁平的世界?
在課堂上,有很多看上去習以為常的細節,也常引起周老師的深思。比如說,學生在完成一項學習任務時,教師就是總是過度中途幹預,一會兒提醒學生要關注這個、一會兒提醒學生不要忘記了那個;在閱讀一篇文章時,教師總是過度解讀,說了很多不該說的話。結果不僅沒有縮短學生與作品之間的距離,反而讓學生產生逆反,拉大了兩者的距離。上了一節課,快要結束的時候,教師一個慣常的做法,是要求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總結。原本很活躍、話語很多的學生,一聽到要總結,一下子就沒有話要說了。教師是從教學設計、教學流程的完整性來考慮的,但卻沒有意識到不同的學生對同一個文本的理解並不相同,正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為什麼一定要讓學生「統一思想」呢?
如何為孩子們的青少年時代打下明亮的底色,讓他們成為一個精神明亮的人?周老師從語文教育的角度強調,要著力呵護他們在兒童時代的童趣、詩性和想像力。這些至為珍貴的品質極其脆弱,很容易被成人世界的條條框框,被所謂的「教育」所摧毀。但如果在青少年時期不能讓孩子們保有這些,以後就永遠也補不上了。正是出於這樣的考慮,她在語文教學中有很多的思考,包括利用完整的、點滴的時間和學生一起讀詩、一起研讀經典的作品。經常不斷地給他們推薦書籍,或採納學生推薦的書目等等。這些事情看似和考試無關,但卻關乎一個人的精神世界,關乎人的氣質和修養。
思想決定行為,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所作出的各種教育行為,其背後都有個體教育思想的支撐,都有內在的思維邏輯。教師的價值觀,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價值判斷,這要求教師對教育本質、對課堂教學有比較清晰的認識。
教育的核心價值是什麼?周春梅在不斷追問的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價值判斷,就是「點燃」。點燃學生,也點燃自己。看見學生的眼睛如星星一樣明亮起來,教師就會感到自己的生命也被點燃了。而用來「點燃」的「柴火」,就是一本書、一節課、一首歌、一幅畫、一次實驗……世界因此而在孩子們的面前放出光芒。
課程,是學生認識世界、走向社會的一段旅程。在不同的階段,其價值有很大的不同。基礎教育階段的核心課程,其價值就是讓學生在進入知識的細枝末節之前,能夠對他所置身的世界有一個框架性的理解和探索。這樣當他置身於自己的專業時,能夠知道自己所學習的,不過是一個巨大有機體裡面的一個毛細血管。出於這樣的思考,教師就不會讓孩子整天局限於習題的演練上,而是努力呵護孩子的好奇心,不斷激發其學習的潛能,讓其擁有擁抱世界的能力。
【書評】
老師有一個遼闊的心境,
學生就會發現教室上方有燦爛的星空(有刪節)
□吳非
曾有人感慨,周春梅像是天生要來做教師的。在物慾橫流的時代,面對種種誘惑,教師要保持職業精神,往往會付出代價,至少要經受些苦痛。周老師認為「淡泊」不難,保持平常心也不難,放棄一些東西,就能開拓無限的空間;只要有書讀,只要學生願意多讀書,作為教師就該知足了。周老師安靜地讀書、思考,有一個遼闊的心境,置身於講臺邊,學生也就通過她的姿態,發現教室上方有燦爛的星空,四壁消失,遼闊的世界出現在面前。
同事多年,有時我覺得不是很了解她,因為她不停地讀書,始終保持獨立思考。她讀的書,遠遠超出專業需要,視野與經驗,逐步滲透於教學,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風格。這也許正是她的教學優勢,作為帶領學生的讀書人,能在更廣闊的層面帶領學生追求為精神生命的閱讀。我聽聞一些畢業生對她的評價,深感「課堂」對學生一生影響之深遠。
周老師認為,對學生的愛,在於讓他們正確認識「教育」,懂得「自立」;同樣,她主張和諧、理性的師生關係,使「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成為理想境界。她對學生的愛比較理性,這樣的表達固然有性格因素,她的出發點可能更多地考慮學生的未來,引導學生在發現生命價值、感受美的同時,成為思想者。
在一間遼闊的教室裡,學生開始了真正的學習,他們沉浸於想像和探索中,徜徉於驚奇和思考中,不把學習看成一段距離的「賽跑」,當然也就無所謂「起跑線」,學習也就沒有「終點」。教師能讓學生在課堂上明白,學校之外還有更大的學校,走出教室之後處處都有課堂,學習仍在繼續,人生不會下課,是謂教育境界。
教師的工作平凡,對這一職業的價值、意義,從業者會有各種各樣的表達,自然也會有各種各樣的職業態度。在未來,人們可能會從社會的進步中,想到在一個追逐浮名和金錢的時代,曾有一批教師以深沉、樸素的姿態站立在講臺,把學生的目光引向燦爛的星空。
讀周春梅老師的書,我感到自己仍然在教室裡。
【延伸閱讀】
《做幸福的教師》
作者:陶繼新
本書作者陶繼新老師長期關注、深度報導教育行業,對教育、教師懷有深厚的感情。此書是他以自己的觀察、採訪、體悟為出發點,以自己的深厚學養、豐厚的人生體驗為基礎,書寫的關於教師全面成長的「知心書」。全書共分為三大部分:讀書與教師生命成長,寫作「道」與「書」,打點幸福人生。從學習、立言到感悟,展現了教師成長的進階式道路。
《好教育改變人的氣質》
作者:鄭朝暉
這本書是上海市特級語文教師、上海市建平中學副校長鄭朝暉的作品,《好教育改變人的氣質》雖直指教育卻又不限於教育,讀者可以從書中讀到一個教育人對教育和社會的立體、豐富的思考。
《談為師之道——答青年準教師問》
作者:於漪
本書是上海師範大學語文教學專業師範生對我國著名語文特級教師於漪老師的訪談記錄及訪談感想。通過訪談對話的形式,於漪老師結合自己豐富的教學經驗,從教師職業素養、教育制度與理念、課堂設計與教學、家校互動與班主任工作、當下的教育熱點問題等方面,對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盡職的教師,對青年準教師如何邁好教師生涯第一步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見。正如於老師常說的,一輩子學做教師,選擇教師就是選擇了高尚。
遼瀋晚報、聊沈客戶端記者 李爽 編輯 崔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