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節」的話題
從一道「造句題」說起
△戰友說:「女兒之所以寫「非常驚訝」,是因為今年春節他突然回家,女兒既驚訝又興奮,蹦著跳著樂著。」
「造句」者是一名軍娃。
她的小名叫盼盼,
出生之前,盼盼的爸爸和媽媽就兩地分居,
他們盼望著一家能早日團圓。
兩年前,她的一幅畫就曾看哭了無數網友——
△畫中拼音字意為:愛爸爸,爸爸生日快樂!爸爸你快回家。
然而,等她和媽媽剛搬到爸爸所在城市,
由於部隊改革,爸爸又與她們分開了。
大改革、大調整、大移防……其實,這一幕場景在全軍「脖子以下」改革期間並不鮮見。一聲令下,一支支部隊從座座營盤移防新駐地,兒子辭別父母,丈夫告別妻子,父親離開兒女……走向新營盤,該為軍娃做些啥?
對軍娃的關愛應再多些
一家不圓萬家圓。軍人的奉獻是全方位的,不僅奉獻了自己的青春,同時家庭和兒女也在默默奉獻。由於軍人職業的特殊性,父與子不免「總離別」。在照片中相思、在手機裡交流、在「爸爸去哪了」的追問中長大。因為有個軍人爸爸,軍人的子女便擁有了一個承載榮光、也背負擔當的稱呼——軍娃。
從咿呀學語的嬰幼兒,到朝氣蓬勃的青少年,對軍娃來講,這十幾年寶貴的「人之初」,正是性格塑造、思想形成、心智健全、身體發育的「黃金期」。對於「軍爸」「軍媽」而言,這一時期又恰恰是建功軍營、事業爬坡的關鍵期。當「亟須陪伴」遭遇「分身乏術」,現實情況讓不少軍人家庭感到有些無奈與遺憾。
孩子的事是天大的事,每一個軍娃都是軍人家庭的未來和希望。孩子需要關愛,也需要教育,就如從幼苗發芽抽葉到長成棟梁之材的過程中,陽光雨露和修枝剪葉都不可或缺。在孩子成長的「黃金期」,父母的缺位對孩子就意味著耽誤。
陸軍第80集團軍某旅移防後,把解決軍娃入託入學作為大事,讓孩子教育順暢接續;為家在駐地的官兵設立「家長會假」,讓軍娃在學校感受父愛;組織軍娃體驗軍營,近距離感受軍人父親身上的榮耀與自豪……這些暖心舉措,悄然在孩子心靈深處播下被愛的幸福印記,也為我們開啟了思路:多一些「前伸」的關愛,多一些細緻的服務,就能給更多的軍人及其子女帶來獲得感、幸福感。
從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一個個新生命就被賦予了太多的涵義:家庭的希望,民族的未來,祖國的花朵……軍娃聽著軍歌和戰鬥故事長大,身體裡流淌著軍人的血液。可以說,他們既是「後來人」,更是「接班人」。從這種意義上來說,軍娃的成長成才絕不僅僅是「一家之事」「一隅之謀」「一時之計」,需要的不僅是父母的用心呵護、軍隊的優待舉措,同樣需要全社會持續的關心關愛。
關愛軍娃就是關愛部隊,就是擁軍愛兵。在「六一」國際兒童節這個特殊的日子裡,我們呼喚:對軍娃的關愛多些,再多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