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們為什麼會笑?
今天,我們來聊聊日常生活中用得最多的表情之一——笑。生活中,遇到滑稽、幽默的事我們都會發笑。但是,你是否想過為什麼我們會笑呢?
實際上,笑學家(gelotologist)到現在,仍然沒有就「人為啥要笑」這個問題的答案達成共識。但是,無論「笑」在哪裡發生,發生時都是與互動有關,這一點是不容置疑的。
美國馬裡蘭大學教授——Robert Provine,在這方面進行大量研究之後指出,你和別的人在一起的時候, 比你一個人單獨呆著發笑的概率高出30倍。
為什麼會這樣呢?請先聽聽下面這段錄音:
0:43魔性的笑聲來自精讀
相信大部分人在聽這個音頻時,都會忍不住跟著笑。而這,就是因為笑,其實是一個巨大的行為上的傳染效應。研究笑的科學界翹楚蘇菲•斯科特認為,這也是笑的根源所在。
基於此,斯科特得出了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研究成果——讓某人笑的最佳手段是,讓他看別人笑。
我們之所以聽到錄音笑聲會笑,其實也與社會認同理論有關。
斯科特還指出,幾乎所有的笑,都發生在社交過程中。
我們常常從別人那裡獲得笑點,而且這在熟人之間更容易發生。實際上,當我們一起大笑時,很少是為某個笑話而笑的。你笑了,可能是為了表達你理解了對方,你同意他們的觀點,你跟他們站在同一邊。只是這些情緒表達,都由你的笑來替你完成了。
這也是「笑」的社會意義所在。
【二】
笑,只是一種社交情緒嗎?
通常來說,我們都認為「笑」是我們在社交中表達情緒的方式。但實際上,「笑」還有更多的含義,對此,加利福尼亞的Robert Levenson實驗室做了一系列研究。
研究人員把已婚夫婦雙方請到實驗室來,和他們談論一些很有壓力的話題,並用測謊儀監測,看他們受壓的程度。
例如,兩夫妻來到實驗室裡,實驗者對丈夫說:「告訴我一些你的妻子激怒你的例子。」 結果,幾乎是一瞬間的,每個人都感受到了壓力。
但同時,研究者發現,情侶們會用「笑」來控制這種受壓的感覺。而在笑的同時,他們的壓力瞬間降低了,他們從生理上感覺到了放鬆。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在夫妻關係中擁有更高滿意度的情侶,更加擅長用笑的方式來搞定不快的狀況。
所以實際上,我們不止是相互發出笑聲來表現對彼此的喜愛,我們還在用笑來讓雙方感覺舒服。而且,我們也擅長用笑來緩解自己的緊張,用笑來達到心理上的平衡。
比如,有一個身穿黑衣、兇神惡煞的大漢,突然來到你的面前,你會有一種不祥的預感,於是提高了警惕,變得緊張起來。
可是,沒想到那人忽然面帶微笑地向你問路。在那一瞬間,你不安的心放了下來。與此同時,你還發現那人的門牙上竟然粘著一片菜葉,於是便忍不住地笑了出來。
也就是說,當人感到危險時會緊張,但當發現危險並不存在時,就會自然而然地笑出來。
實際上,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在做這樣的事。只是,你做得太多以至於都忽略了它的存在,每個人都低估了自己笑得有多頻繁。
【三】
笑一笑,真的能十年少嗎?
古語說:笑一笑,十年少。也有很多資料顯示,長壽的老人都很愛笑,那麼愛笑的人真的會長壽嗎?
美國記者卡曾斯,得了一種在目前醫學上難以治療的疾病,他也是在一次因為看喜劇片大笑鎮痛的實踐下,自己擬定了:看喜劇影片——笑——吃飯——睡覺——笑的「治療」方案。結果,經過一段「治療」後,他的病情居然大有好轉。十年後當有人遇到他時已是個完全健康的人。
《中國老年學雜誌》也曾刊登過這樣一個研究結果:
心理學家對網站上公示的20世紀,全世界前100名心理學家的照片進行分析。結果發現,照片中沒有笑容的心理學家,平均壽命是78歲;擁有笑容的心理學家,平均壽命是85歲。
心理學家,這個群體相對來說會更關注自己的身心健康,他們都會因為是否愛笑而產生如此大的壽命差異。看來,「笑一笑,十年少」確有其道理所在。
【四】
假笑,也有好處?
在生活中,微笑面對生活,常常被當作是激勵之語。「笑」的各類好處也數不勝數,比如:增進感情、減壓、拉近人際關係等等。
但我們通常都認為笑是人們當前情緒的一種體現,是好情緒給我們帶來的諸多好處。也就是說,我們通常討論的都是「真笑」的好處。那麼,「假笑」就不在「笑」的好處範圍內嗎?
德國曼海姆大學的Fritz Strack和同事,曾經做過一個實驗:
他們讓志願者們用嘴叼著一支筆,一些人把筆咬在牙齒之間,讓他們可以不自覺地微笑,而另一些人則把筆咬在嘴唇之間,無法微笑。
隨後,志願者們需要觀看卡通節目,並對它的好笑程度打分。有趣的是,與用嘴唇咬著筆的人們相比,用牙齒咬著筆的志願者們打出了更高的分數,他們認為卡通更好笑。
這就說明,笑實際上能夠改善情緒。美國《每日公報》健康專欄作家勞瑞林•芮克爾也指出,假笑和被迫笑也對健康有益。
也就是說,無論真笑還是假笑,只要是笑都是有益的。因此,精讀君認為,在心情不好的時候,我們與其等著周圍發生點讓你開心的事情,不如靠自己笑出好心情。
你贊同精讀君這一觀點嗎?在很多並不好笑的社交情境中,你會選擇假笑,還是面無表情?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