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北大是很多人心中理想的大學。黃雨桐就是這樣一位超級學霸。她是一位長沙妹子,她的英語水平到達了同聲傳譯,才貌出眾,後來被英國劍橋大學錄取了。黃雨桐就讀於長沙市雅禮中學,是一名理科實驗班的學生。
她的成績真是亮瞎了人們的眼睛:黃雨桐託福考了110分,SATI考了2360,差40分接近滿分!SATII:數學、物理、化學都是滿分與AP考試:微積分、化學、電磁學、力學也都是滿分。7科滿分!
人們很好奇,黃雨桐這位學霸是如何做到的呢?她的父母說:他們平常是很少管孩子學習的,給了她自主學習的空間。孩子很早就有了超強的自學能力。歸納起來,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第一、她懂得自主學習,自己會促使自己進步,在學習上能一直保持著好的習慣。第二、黃雨桐從小學就非常獨立,父母管她的時間很少。
誰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學霸,這樣父母就不用那麼操心了,孩子也會有個好的未來。但是,在現實中,父母發現孩子總是不聽話、不愛學習、學習成績總是提不高。就在前幾天,還有一位家長告訴我,要被孩子氣得吐血了。晚上不看書,還偏偏要磨蹭到晚上一點鐘才睡覺,你說,這不是存心和父母過不去嗎?這樣的孩子真讓人操心。
也有的父母對我說:我的孩子其實挺努力的,但是學習成績就是上不去。孩子的學習成績是老師和父母最關心的事情。可是,為什麼在一個班級中,有的孩子就是學霸,而有的孩子卻總是在一個地方徘徊呢?我們先來看看原因:
一、孩子學習成績難以提高的幾種原因:
1.孩子的主動性不一樣。
有的孩子會自主學習,自主學習的孩子,他們有更強的動力,會主動的完成作業,甚至會利用碎片化的時間來進行學習並且積極思考。比如:吃飯的時候也在看書思考;上廁所也會帶一本書進去;走路的時候會聽英語。這樣的孩子成績想不好都很難。
而有的孩子是被動式學習。這樣的孩子是不愛學習的,他們只是迫於家長和老師的壓力,不得不學。是在學習的時候,他可能會開小差,不願積極思考。這樣的學習態度,學習效果自然就會很低。
2.有的孩子走入了學習的誤區。
有的孩子雖然很努力,但是其實是低水平的重複。
人類對大腦的最新科學研究成果顯示,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很多時候孩子只是看起來在努力學習,但其實他已經在「低水平勤奮」的陷阱裡越陷越深了。
「低水平的勤奮」是什麼呢?大多數時候是指「低水平的重複」。很多人知道「一萬小時定律」,認為只要堅持做一萬小時,就有可能成為精通這個領域的專家。但其實,卻一直重複著錯誤的方法。
因此,家長不可忽視的是,在孩子開始一萬小時,孩子需要正確的理解和掌握關於某項學習所需要的正確的方法和步驟。而且還需要老師的指導,這樣才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裡。
二、讓孩子自主學習的秘密武器。
為什麼學霸的成績那麼好?他們到底有什麼秘密武器呢?每個學霸都有自己的一套學習方法。但是無論是哪一種學習方法,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孩子都能夠做到自主學習、有效的學習。
我的孩子在讀初中時是很貪玩的,她班上的班主任說:這樣下去考重點高中是很危險的。不過,我沒有放棄孩子,而是想辦法從孩子學習的主動性入手,讓孩子懂得了為自己學習的道理。最後,以非常高的分數考上了重點高中。那時,我就是大量的看教育書,找到了適合孩子的方法。
我現在每天都會在當當網上看書,我是噹噹的會員,每天看書,自然就知道哪本書是新書、是好書。前段時間,我自己在當當網上買了一本《學習的格局》,讀完後,大受啟發。在這本書中,作者不僅僅是分享自己的教育經驗,而且都是有深厚的理論知識和心理學的知識在裡面。今天我將給大家分享這本好書。
在《學習的格局》這本書中指出,為什麼有的孩子努力卻不能考出好成績?是因為用錯了學習方法。並且告訴家長們,「優等生」並不是天賦異稟,而是擁有自主學習的格局觀。
這本書的作者是中西合璧親子教育專家黃靜潔寫的。曾獲冰心獎。是享譽全球的著名作曲家、指揮家譚盾的夫人。她是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特邀專家和公益講師,成功幫助3萬+父母解決養育困惑。他們通過深入感受和研究中西教育20年,形成了融合中西的家庭教育新觀念。
作者黃靜潔有兩位兒子,而且這兩位兒子都非常優秀。
大兒子叫譚焉,以美國中學入學考試滿分的成績考上了美國頂尖高中,目前在世界藝術名校——紐約電影學院攻讀電影製作和導演。小兒子叫譚響,正在備考中國最好的音樂學院附中,立志成為一位追求夢想的音樂人。
黃靜潔老師曾說過一句話:作為父母,我們要用智慧和格局為世界養育孩子,她認為想要把孩子培養成優等生,只有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讓孩子從內心形成清晰的學習目標,了解自己的興趣和優劣勢,成為一個終身熱愛學習的強者。
三、《學習的格局》,打破了孩子舊有的思維模式。
在這本書中講到,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會出現幾個問題:
1.為什麼上課認真聽?內容卻記不住?
很多孩子都有這種情況。雖然上課時眼睛盯著老師,但是卻總是記不住。這主要是因為知識留存率太低。
美國著名試聽學家專家愛德加.戴爾在20世紀50年代最早提出了「學習金字塔」理論。並向全世界正式發布了這個理論。他認為單純的聽講和閱讀所帶來的「知識留存率」分別只有5%和10%,也就是說,孩子其實上課認真聽老師講課,下課後又認真做作業,大腦所能記住的知識,最多不超過10%。
這就是傳統的學習方式所帶來的局限性。但是如果學生通過「做」和「行動」所習得並加以內化的知識,就要比通過「聽」「讀」「觀察」有效的多。當孩子能夠主動的把所學到的內容講給他人的時候,這個時候知識留存率就達到了90%。
根據這個特點,在孩子學習時就可以採用多樣化的學習方式。比如在學校裡,孩子可以和其他的同學共同討論問題,或者幫助那些成績比較差的同學,這樣會促進自己更好的掌握知識。
2.「向外輸出學習法」,真正的學霸都是這樣學習的。
在體驗中向外輸出:
作者黃靜潔的大兒子在初中時上過一堂科學課。當時老師是這樣上課的:
為了讓孩子更深入地了解植物的生長過程,老師在學校開闢了一塊農田,讓學生們自己種番茄等蔬菜。由於沒有經驗,大家就分組查找資料,記錄不同農作物的生長特點,然後做成PPT演示給其他的同學。這樣他們就把學習從教室裡移到了農田裡。後來孩子把這些事情講述出來,這個過程就是向外輸出的練習機會。
在前年她與孩子在一起做飯時,竟然發現番茄都是孩子自己在市場裡挑選的。媽媽問他怎麼挑到這麼好的番茄?孩子說都是在初中的科學課上學到的。儘管過去了這麼多年,但是孩子依然記得有關番茄的知識。就是當年的實踐課使孩子的知識留存率達到了100%。
如果孩子的學習僅停留在聽講和閱讀上,是絕不可能有這麼高的「知識留存率」的。
3.內驅力:驅動孩子自主學習的力量。
認識三種內驅力:認知內驅力、自我提高內驅力、附屬內驅力。
美國著名認知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最早提出了內驅力的理論,即上面三種內驅力。
第一種是認知內驅力。
也就是源於興趣的內驅力。如果在兒童階段,孩子學到的東西讓他感到特別有興趣,那麼他的他想繼續學習的興趣就會不斷提高。
相反,如果孩子對某件事情產生好奇心,而父母卻總是打擊孩子時,那麼父母逼孩子學的東西,孩子就不會感興趣,他們會慢慢地失去好奇心。
第二種是自我提高內驅力。
作者的大兒子在讀小學時從美國轉學到了上海,那時他在外地,一個朋友也沒有。但是媽媽發現他的語言表達能力比別的同學要好,於是就一直鼓勵他積極參加班上的各種活動,並且為同學服務。而且還一直讚揚他具有領袖的潛力。同學們和老師也看到了他的能力,慢慢賦予他更多的社會責任。後來逐漸提高了孩子的內驅力。
第三種是附屬內驅力。
這種內驅率是依附於一些條件的驅動力。比如當老師給孩子制定了一些學習目標後,告訴孩子只要達到目標,就能夠得到一些物質獎勵。那麼孩子為了得到這種物質獎勵,才會去努力。這就是附屬內驅力。一旦這種物質獎勵消失了,孩子也就失去了動力。
4.有效提升孩子的記憶力和學習效率的方法。
【1】協助孩子集中注意力。
在這本書中介紹到,當孩子在家裡時,家長要儘量減少對孩子的一些幹擾。家長如果在看電視時,要把音量調到最小,或者是帶耳機看視頻,聽音樂。當孩子在專注的學習時,父母不要隨意的打擾他們。
【2】養成複習+小測驗的學習模式。
家長可以採用48小時複習策略和分階段、間隔式的小測驗模式。為孩子提供充足的時間來處理他們所學到的內容。比如可以讓孩子學會自己制訂學習計劃。學習自己按照計劃,有規律的學習。當平常能夠及時掌握這些內容時,就不需要突擊來複習了。
【3】協助孩子架構與組織所學的新內容。
孩子所學的知識和信息組成的知識點,他們是需要被合理的正確的組織在一個架構下的。這樣孩子才能夠對這些知識更好地進行梳理和理解。有一些概念很相近,孩子很容易混淆,因此,在學習時要讓孩子養成及時備註的習慣,並且還可以為閱讀的內容做主題歸納、列題綱。
【4】鼓勵孩子大聲的朗讀出來。
有的孩子在學習的時候,他們只是在心裡默記,不願意讀出聲音。但是有心理學家發現大聲朗讀可以顯著地提高孩子對所學內容的記憶。因此,家長可以鼓勵孩子,讓他們把所學的內容說出來,或者是分享給其他的夥伴。
如果孩子能夠做到以上四點,他們就能夠進行有效的學習。有效的學習,能使孩子掌握了知識後,在很長的時間內都不會遺忘。這可以為孩子節省很多時間去學習新的知識。
《學習的格局》這本書融合了28個世界前沿的學習理論,用65個高效學習新方法和89個翔實生動的案例故事,徹底顛覆了「只有刻苦學習才能出成績」的傳統認知,挑戰了許多固有的學習方法。
模仿學霸的學習方法,孩子才能提高學習效率,節約很多時間。如果家長們能按這樣的方法去教育孩子,我想孩子離學霸就不遠了。
我是雨後山林靜,一位正面管教家長/學校講師、國家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他、鼓勵諮詢師。致力於家庭教育。感謝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