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的理念是為了讓藝術融入生活,融入思維,融入靈魂,活在當下。
美術,尤其是主流的、反映社會現象的美術作品作為傳承和表達時代精神的最形象、最直觀、最重要的載體,特定的時代背景下,美術不僅影響著整個社會的審美風尚,還有必要作為弘揚真善美、弘揚民族精神、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載體持續存在著。
回顧中國革命史上的紅色美術作品,無不以火一樣的熱情描繪了火熱的時代,詮釋了符合社會變革時期生活、時代和任務特點的主流思想,以抒情方式將強烈的革命浪漫主義人文情懷和藝術美感有機結合起來,散發出特有的文藝魅力。在這一意義上,「紅色美術」是新中國革命歷史中「紅色經典」的重要元素。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的組成部分,「紅色美術」對人類藝術史有著全新的開拓和貢獻,影響深遠,意義非凡。由「紅色美術」與革命歷史的印記分析,不僅可窺見新中國的發展和變化,而且對鑑賞和研究新中國美術的發展也具有獨特的史料價值和學術價值。
在當代文化生活中,「紅色美術」作為最受關注的藝術形態和文化符號之一,也已滲透到了方方面面,體現出新中國美術獨有的面貌、特徵、價值體系和觀念。例如,當前全國人民上下一心抗擊疫情,小林老師用漫畫的形式生動記錄了疫情下的眾生相。在他的漫畫中,我們看到了各行各業每個普通的中國人,都在為這場抗擊新冠病毒肺炎的戰爭努力付出、默默戰鬥;我們看到了不同職業、不同身份的人,在這場特殊的戰爭中甘於奉獻、不屈不撓的精神意志。這些真正撼動人心,兼顧歷史真實與藝術美感、能夠引領人、撫慰人、凝聚人心和鼓舞鬥志的美術精品力作,有效發揮了美術作品的文化服務和社會服務功能。
近百年來,也有一批美術作品,它們樸實無華,有些甚至不知作者姓甚名誰。但是它們卻忠實的記錄與呈現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艱苦卓絕的革命鬥爭、實現民族解放與社會建設的全過程。它們,被稱為「中國紅色美術」。
中國紅色美術匯集了自1921年中國共產黨創立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28年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1949—1953)的一些重大美術活動。具體形式多種多樣,包括標語畫、漫畫、壁畫、蘇區郵票、錢幣、建築設計和報刊設計,以及後來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木刻版畫等。在中國近現代歷史發展過程中,以在共產主義革命實踐中形成的毛澤東的「槍桿子裡面出政權」理論為指導,這一處於特殊時期和特殊地域、有著特殊指向的美術形式,精確地把握了那個時代赤貧民眾的社會需求乃至精神上的渴望。它適應了自身所處的特定的鄉村環境、惡劣的生存條件,使得這一經歷了近百年的浴血奮戰而形成的「紅色」審美取向,有別於並凸顯於歷朝歷代娛情於樂的定式,展現出自身的戰鬥個性與理想風採。
而今回頭望,讓我們一同感受在國家危亡、民族塗炭的歲月,紅色美術的巨大力量。
1
中央蘇區——紅色美術的奠基石
中央蘇區,亦稱「中央革命根據地」,是1929年至1934年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贛南和閩西建立的革命根據地,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全國最大的革命根據地,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黨、政、軍首腦機關所在地。為鞏固中央革命根據地,這一地區興起了為革命戰爭服務的紅色美術,從初始階段的標語、標語畫、傳單到漫畫、壁畫、舞臺美術及建築等多種設計,形成了以戰鬥為目的的主題創作。中央蘇區的美術宣傳,通過簡練的繪畫語言,以圖文結合的方式,宣傳紅軍的性質和宗旨,介紹蘇區的革命戰爭和生產建設情況,揭露帝國主義的侵略本質,激發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投身於革命戰爭。
▲蘇區-打倒法西斯蒂,罷工勝利萬歲-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
▲蘇區-前線上炮火連天響-佚名作
2
長徵運動——閃爍的紅色美術星光
1934年秋,中央革命根據地的第五次反「圍剿」因「左」傾教條主義錯誤領導失敗,中央紅軍被迫離開革命根據地,進行戰略轉移,開始了舉世聞名的兩萬五千裡長徵。「長徵是宣言書,長徵是宣傳隊,長徵是播種機。」在艱難困苦的長徵途中,中央紅軍在一年的時間裡向11個省、6個少數民族地區進行革命宣傳,散發了無數革命布告、宣言、傳單、捷報,書寫了無數宣傳標語,也創作了無數宣傳畫、壁畫和漫畫作品。這些美術宣傳品,對鼓舞紅軍士氣、動員民眾奮起抗爭、號召敵軍倒戈起義都起到了重要的宣傳作用。
▲長徵-過湘江(漫畫)-黃鎮作
▲長徵-紅軍彝族遊擊隊(漫畫)-黃鎮作
▲長徵-童謠(宣傳標語)-紅軍某政治部
3
追尋延安——火熱自由的藝術天空
20世紀40年代初期,在中國形成了兩個藝術中心。一是以延安為「特區」的陝甘寧邊區和中共領導下的敵後抗日根據地,二是以重慶為中心的大後方國統區。延安美術具有鮮明的政治意義與社會公用性,延安時期的美術創作將政治與人民放在首位,倡導的是藝術大眾化的思想,並營造出火熱的創作氛圍,成為國統區進步美術家嚮往的「藝術自由」之地。漫畫和木刻版畫是延安美術的創作主流,題材大多為宣傳抗日以及歌頌和反映解放區人民生活。
▲延安-彭德懷將軍(木刻版畫)-彥涵作
▲延安-清算鬥爭(木刻版畫)-江豐作
▲延安-群英會(木刻版畫)-石魯作
4
抗日戰爭——所向披靡的威武之師
抗戰爆發後,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成立。上海和南方各地的進步美術工作者紛至沓來,充實了新四軍中的美術力量,戰地服務團美術組的建立、《抗敵畫報》的出版發行、《新四軍軍歌》的木刻組畫、魯藝華中分院的成立及《鐵佛寺》的創作等,都是新四軍美術活動的重要體現。這一時期,創作出了大量反映敵後抗日根據地群眾生活和鼓舞士氣的美術作品。
▲抗日-華中抗日根據地的三枚木刻版畫郵票
▲抗日-鐵佛寺(木刻版畫)-呂蒙、莫樸、程亞君作
▲抗日-突破敵人封鎖線(炭筆畫)-王德威作
5
解放戰爭——反飢餓反內戰爭民主
抗戰勝利後,中國共產黨站在人民的立場上提出成立聯合政府的政治主張,遭到國民黨的強烈反對和抵制,且其不顧人民的根本利益,悍然發動全面內戰。這一時期,各解放區的美術創作以漫畫和木刻版畫為主,題材或為與解放戰爭前線有關的軍事題材,或關註解放區的土地改革。同時,國統區的進步美術家們站在正義的立場上,以大無畏的革命精神,戳穿國民黨假和平、真內戰的陰謀。
▲解放-百萬雄師下江南(木刻版畫)楊涵作
▲解放-人橋(木刻版畫)古元作
▲解放-土改後的喜悅(石版畫)周佔熊作
6
新中國成立——河山大好,舊貌換新顏
新中國成立初期,1949年10月至1953年年底,這一時期的美術活動主要是圍繞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和社會主義革命的開始而展開的。
▲新中國成立-井岡山會師(油畫)王式廓作
▲新中國成立-勞動換來光榮(新年畫)古一舟作
▲新中國成立-中華民族大團結(新國畫)葉淺予作
▲新中國成立-開國大典(油畫)董希文作
今天,各種美術觀念層出不窮、衝擊不斷,美術樣式豐富多彩,在五花八門的作品面前,紅色美術看似已經不那麼起眼、不那麼吸引人們的注意力、不那麼讓人賞心悅目。但是,紅色美術在其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其實一直是那樣地直指人心!那樣地振奮人們的精神!那樣地讓民眾感覺到希望!它激勵著廣大人民,抱著一種大無畏的獻身精神,從灰暗、殘酷的現實中走向硝煙滾滾的戰場,奪取一場又一場偉大的勝利,最終讓一個滿目瘡痍的舊中國,高奏凱歌,走向了燦爛的今天。這是紅色美術最值得稱道、最具有魅力的地方。
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精品創作計劃圖書資助出版項目
《中國紅色美術史》
鄧向陽 著
中山大學出版社
2020年1月
《中國紅色美術史》是作者鄧向陽運用兩年多時間撰寫的一部有關中國紅色美術的歷史進程與非凡意義的圖書,入選了廣東省「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精品創作計劃圖書資助出版項目」。作者站在大歷史觀的高度,用理性的眼光和科學的手段,來對紅色美術進行深入的剖析、研究與闡釋。在對紅色美術具體作品的產生、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做出必要的交代後,對每一件作品均有細緻、深入的美學分析;對於紅色美術的表現形式,在解讀它們的創造過程、指出其獨特之處外,還對其不足與缺陷,給予了理性的剖析;在整體把握紅色美術現象時,採取了一種以往少見的比較論證方法進行研究。
鄧向陽,字濟堂。中國當代著名美術家、書法家、書畫評論家。1958年生於革命老區江西黎川,曾任中國名家書畫院副院長,中國書畫院藝術委員會主任,現任中國美術報藝術評鑑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長期以來致力書法與繪畫的研究工作,書法功王羲之、米芾、王鐸;繪畫師承董其昌、石濤,後功元四家,宋之馬、廈。兼綜並蓄,博採眾長。著有《中國書畫啟示錄》《回歸經典—鄧向陽書畫作品集》等。
編輯:馬悅柔 龔明娟
初審:龔明娟
覆審:陳慧
審核發布:王天琪
※
下拉屏幕參與文章評論
轉載須註明出處
一本好書,可以改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