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跟我抱怨說,雖然中國的傳統文化故事博大精深,教育意義也很深刻,但是對孩子的吸引力就是沒有國外的繪本故事大。這不是個例,而是一種相當普遍的現象。
究其原因,一方面,中國傳統神話、民俗、名人故事等的起源並非是針對特定年齡的小朋友的,而是針對大人;另一方面,傳統故事流傳至今肯定是精華,但是也有其與現代生活的天然「隔閡」;最後,孩子們更喜歡閱讀圖文並茂的繪本類讀物,如果是純文字或者圖片不吸引人,很難引起他們的興趣。
所以,家長在給孩子選擇中國傳統故事圖書的時候,也是要下一點功夫的,尤其是對於學齡前兒童,最好選擇故事本身有吸引力,改編後適合孩子閱讀理解,插圖豐富有趣的書。
給孩子講這些故事的時候,如果孩子感興趣,可以適當延展,這是中國傳統故事的獨有魅力,比如講七夕鵲橋,孩子如果對喜鵲感興趣,可以講一些其他鳥兒的故事,再帶孩子看看這些鳥兒的真正樣子。
下面我們就一起看看傳統故事中有哪些有趣的鳥兒傳說吧!
鳳凰
鳳凰是一種瑞鳥,也是百鳥之王,有百鳥朝鳳之說。鳳凰喜歡休憩在梧桐樹上,喝山泉水,身上長滿五彩的羽毛。關於鳳凰的傳說很多,少昊帝制定節氣的時候,由鳳凰來主管一年的時令變化。
精衛
傳說炎帝的女兒叫女娃,在東海划船玩耍的時候被海浪打翻在大海裡,死後女娃的魂魄變成一種小鳥,叫精衛鳥。精衛鳥不斷從山上銜來樹枝和石子扔到東海裡,想把大海填滿來報仇。後來「精衛填海」用來形容堅持不懈的精神。
喜鵲
相傳牛郎和織女每年只有農曆七月初七才被允許隔著銀河見上一面,喜鵲被他們的愛情感動,每年七月七日,所有的喜鵲都會飛到天上的銀河上空,用身體搭建一座鵲橋,牛郎和織女就可以在鵲橋上相會了。這一天又稱七夕,如果七夕晚上你在樹下靜坐,還能聽到牛郎和織女的說話聲和喜鵲的叫聲呢!織女還可能把她在天上織布的經驗傳授給誠心的女孩子,所以七夕又叫「乞巧節」。
杜鵑
杜鵑又叫子規,傳說西周時期的蜀帝杜宇是一位仁君,後來國破人亡。死後心系自己的子民,化成了一種小鳥,叫聲很像呼喚自己的子民「子規」「子規」,叫聲特別悽慘,甚至還吐出了鮮血,鮮血落在樹上,樹上就開滿了鮮紅的花朵,這種花朵就是杜鵑花。人們用「杜鵑啼血」這個成語來形容哀傷至極。
仙鶴
仙鶴也是一種吉祥的鳥兒,幾乎每個仙人的傳說裡都會有這種仙禽,同時也是長壽的象徵,比如「松鶴延年」這個成語就是祝福老人長壽的。傳說白鶴活到一千年顏色變灰,活到兩千年顏色變黑,又稱玄鶴。
烏鴉
現代人都因為烏鴉長得不好看而把它當成一種不祥的鳥,實際上古代傳說中,烏鴉可是掌管立春和立夏的神鳥呢,三足烏更是天帝之子,是太陽的象徵。
錦雞
錦雞在古代被稱為丹鳥,相傳少昊帝命錦雞掌管立秋和立冬。
燕子
燕子也是一種瑞鳥,因為是黑白顏色,又稱玄鳥,有吉祥富貴的意思。相傳少昊帝命燕子主管春分和秋分,春分時節,燕子從南方飛往北方;秋分時節,燕子從北方飛往南方。
伯勞
伯勞鳥主管夏至和冬至,和燕子不一樣,伯勞是不會隨著季節遷徙的。古人用「勞燕分飛」形容伯勞和燕子,比喻不能在一起的情侶。
畫眉鳥
相傳範蠡和西施歸隱以後,一天西施正在畫眉,窗外來了一隻小鳥,小鳥的眼睛上面也像畫了一道彎彎的眉毛。剛好範蠡回來,問:「這是什麼鳥啊,以前沒見過。」西施說:「你看它跟我一樣,眼睛上畫了彎彎的眉毛,就叫它畫眉鳥吧。」
除了家長們看重的教育意義以外,傳統文化故事的延展性也是無與倫比的,每一個小故事都可以延伸出其他的小故事或者現實裡的有趣事物,而且更貼近我們的日常生活,有助於引導孩子產生閱讀興趣,增強孩子的好奇心。
《中國傳統故事》系列讀本選擇了經典的神話故事、民俗故事、名人故事等,配以注音和手繪插圖,掃碼還可以直接聽語音朗讀,是一套非常適合學齡前及低年級孩子閱讀的傳統文化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