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520」被兩岸網民稱為「全民表白日」。在這天過後,如果依舊單身、或是表白失敗,那麼或許可以考慮一下前往臺北大稻埕(今臺北市大同區)的霞海城隍廟,向這位走紅國際,相當靈驗的神靈─月老祈求好姻緣到來。
臺北霞海城隍廟的月下老人神像,經過多年祭祀,神像本來白皙的鬍子都染成黑色
其實華人「拜月老」的習俗流傳已久,最早的文獻史料記載見唐代小說家李復言的《定婚店》,該文出自《續幽怪錄》(原名《續玄怪錄》)。內文描述一位孤兒韋固,因為出身家世背景不高、總是求不得姻緣。有次他旅行至宋城,晚間在住宿的旅館遇到一位老人:「有老人倚巾囊,坐於階上,向月檢書。覘(音沾,觀察之意)之,不識其字。固問曰:『老父所尋者何書?……唯此書目所未覿,如何?』 老人笑曰:『此非世間書……天下之婚牘耳。』"最後韋固在老人的預言下,十年後娶到當年被他刺傷留下疤痕的女孩為妻,因此將旅居的旅店題名為「定婚店"。這位在月光下倚著布囊、坐在臺階上翻看天下人「姻緣簿」的老人,就是後來被民眾供奉為婚姻之神的月下老人。
位於臺北大稻埕的霞海城隍廟雖然主祀城隍爺、陪祀有城隍夫人,以及陰神範、謝將軍,還有殉難於清鹹豐三年(1853年)「頂下郊拼"的38位泉州同安(今廈門市同安區)壯丁,並以「義勇公"稱呼祭祀,但同時入祀將霞海城隍廟推上國際的月下老人。
霞海城隍廟的歷史可追溯至清道光元年(1821年),當時有百名泉州同安人渡海來臺並奉請城隍爺神像隨行。移民來臺初期時,將城隍爺安置在艋舺八甲莊(今臺北市萬華區老松小學附近),逐漸成為當時來到艋舺定居的同安人們之共同信仰。
清鹹豐三年(1853年),艋舺泉州三邑人(晉江、惠安與南安,屬於頂郊)與同安人(屬於下郊)發生大規模的慘烈械鬥-「頂下郊拼",最後頂郊的三邑人獲勝,落敗的同安人只能選擇離開。在離開艋舺時,同安籍的城隍爺信徒們護著神明金身,突破重圍落腳於大稻埕,同年在大稻埕迪化街現址建霞海城隍廟,寺廟不大但香火十分鼎盛,不僅從清朝延續到日據時期未曾中斷,到了戰後臺灣光復後也是如此。
有了香火旺盛的霞海城隍廟後,為何城隍廟會陪祀月老?眾多單身男女到城隍廟拜月老的習俗又是從何而來?1971年,有位老太太到城隍廟祭祀為子女祈福,並感謝城隍爺保佑讓孩子們的學業工作都有良好的表現,但美中不足的是,孩子的婚戀始終沒有結果,於是老太太再向城隍爺祈求孩子們的姻緣。
老太太拜完回家之後,神奇的事情發生了,孩子們都順利找到理想結婚對象。老太太為了感謝城隍爺的保佑,向廟方表示願意捐獻一尊月下老人神像,協助城隍爺處理未婚男女的婚姻大事。自從廟方供奉月老神像後,靈驗事跡不僅遍及全臺,也讓霞海城隍廟走紅國際。
如果是第一次到霞海城隍廟拜月老,需要準備金紙和香,供品建議為甜食,不僅因為月老愛吃甜食,也希望能甜月老的嘴。向月老祈求時需要說自己的姓名、年齡、住址和喜歡的對象類型。而且拜月老時,只能取走一條紅線,切記不可貪心多取,也不可以代替親友求姻緣,避免惹來不必要的感情糾紛。
若是姻緣順利、牽手成功,也別忘記向月老道謝還願,無論是訂婚還是結婚喜餅都可以作為答謝禮物。另外,包括霞海城隍廟在內的臺灣很多廟宇,在問事擲筊後的求籤,多為廟方主祀神明籤、而非月老籤,民眾只能向月老求紅線。
不過在中國的月老廟或是月老祠都能求籤,據說過去位在浙江杭州西湖白雲庵旁的月下老人祠,有一組很妙的籤詩,內容取材自中國古典詩詞典籍,像是《詩經》、唐詩、宋詞等,已故華人作家金庸曾在散文集中提到:「杭州月下老人的籤詞恐怕是全國任何廟字所不及的,不但風雅,而且幽默,全部集自經書和著名的詩文。「1958年由於西子賓館擴建,拆毀了這座月老祠,目前西湖旅遊景點的月老廟為後來新建。
不論信徒抽到的是月老籤,還是廟宇主祀的神明籤,就算月老順利牽線將兩人配對,也不代表感情從此就一路順遂,更不能感情出了問題後怪罪月老牽錯線。月老實際上只負責牽線,其他感情的事情需要依靠雙方共同努力培養、經營。挑選伴侶時還是要睜大眼睛仔細觀察,遠離恐怖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