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天津商務委的數據,通過對234家企業、1156個網點的監測,天津消費市場10月實現銷售69.8億元,環比降5.4%,同比降0.9%,降幅較同期收窄2.4個百分點。其中購物中心同比上漲14.3%,傳統業態的百貨、超市、專業專賣店、餐飲同比皆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為充分激發居民消費潛力,天津發改委牽頭起草了《天津市關於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進一步激發居民消費潛力的實施方案(2018-2020年)徵求意見稿》,並正式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通過《意見》全文我們可以看出,針對消費領域的十多個領域,發改委構建了多層次多樣化消費體系。
《實施方案》提出——
在商貿消費方面,將大力發展夜間經濟,打造意式風情街、津灣廣場、人民公園、運河新天地等一批夜間經濟示範街區,打響「夜遊海河」「夜賞津曲」「夜品津味」「夜購津貨」等一批「夜津城」品牌。將其細化主要涵蓋以下幾大方面:
1.打造示範街區
將和平路-濱江道建設為國際一流的高品位步行街區,打造老城廂-古文化街、泰安道-小白樓、五大道、津灣廣場、意風區、南門外大街、大胡同、六緯路等一批智慧商圈和特色街區,加快建設海河國際商業中心。
推動武清佛羅倫斯小鎮、空港新燕莎奧特萊斯等商圈品質提升和人氣聚集。
推廣大悅城、愛琴海等體驗式消費創新經驗,盤活一批存量商業設施。
2.發展夜間經濟
11月6日,天津政務網公開了《天津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加快推進夜間經濟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以打造「夜津城」為主題,完善特色化城市功能,著力建設一批夜間經濟載體,營造高品質夜間營商消費環境,大幅提升城市開放活躍度,加快形成夜間經濟體系。
《意見》提出打造意式風情街、津灣廣場、人民公園、運河新天地等一批夜間經濟示範街區,打響「夜遊海河」「夜賞津曲」「夜品津味」「夜購津貨」等一批「夜津城」品牌。
相關閱讀:
天津打造6大市級夜間經濟街區 天津人的夜生活有戲了?
3.鼓勵發展新型零售
鼓勵發展無人銷售店、跨境電商等新型零售模式。
年初亮相的京東無人超市,揭開了新零售業態在天津發展的序幕,無人結帳,掃臉支付等黑科技應用,將購物打造成有趣好玩的一次體驗。
相關閱讀:
凰家商探:我來告訴你 無人超市到底有沒有人?
新零售小店是今年阿里、蘇寧、京東等電商巨頭重點布局的環節,在天津,這些小店逐步取代了原有的夫妻便利店。此外,7-11、便利蜂等便利店品牌也在加速擴張,再加上首進天津市場的羅森,「小店之爭」將在天津上演。
相關閱讀:
強勢鋪店的「天貓小店」們在天津真的做得那麼好嗎?
阿里旗下的盒馬、京東7FRESH、綠地G-Super等新零售生鮮超市也將天津視為未來幾年重點布局的城市之一。阿里與天津籤訂新零售之城合作備忘錄,3年內在津布局30家盒馬鮮生;綠地G-Super已有兩家門店落地,分別位於世紀都會和L+MALL陸家嘴中心;10月22日,首家京東7FRESH亮相魯能城購物中心。
相關閱讀:
商探丨我去逛了紅遍全國的進口超市 網紅商品比跨境電商還划算
天津首個京東7FRESH、世嘉主題樂園將入駐融創中心天街1956
4.滿足「最後一公裡」需求
建設一批集微菜場、文化、健身、家政、養老等功能為一體的社區便民服務中心。
國安社區智慧菜市場通過「網際網路+市場」來連接家庭和蔬菜基地、生產廠商,一手牽市民、一手牽農民的新模式實現了蔬菜從田間地頭直接到市民的餐桌,縮短了中間環節,大幅節約了成本。除此之外,智慧菜市場還實現線上app、微信群可以下單購買,線下則可以掃碼支付,還可以針對居民的需求提供「萬能跑腿」「家電醫生」等服務,用智慧型的模式改變社區生活狀態,解決社區中的問題,成為社區生活管家。
位於梅江板塊的東長盛菜市場7月1日開業,以餐飲、超市零售、生活配套為主,打破了人們對菜市場的固有看法,能很好地滿足周邊居民的生活需求。未來升級版的「東長盛」還將實現國外菜市場的「社交功能」。
相關閱讀:
還記得那個讓你願意「洗完頭出門買菜的菜市場」嗎?它開業了……
5.物流配送
打造京津冀1小時鮮活農產品冷鏈物流圈,完善「物流園區—配送中心—社區集散點」城市配送服務網絡。
除此之外,天津商務委還構建構建多層次多樣化消費體系,包括以下方面:
住行消費:建立健全租售並舉的住房制度。加大租賃房源籌集供應,將新建租賃住房納入住房發展規劃及年度建設計劃,鼓勵新建房屋用於租賃,支持專業化住房租賃企業通過長期租賃或購買存量房屋籌集房源開展住房租賃業務。培育經營住房租賃業務的專業化企業,大力發展集中式住房租賃試點。支持住房租賃消費,簡化租房者提取住房公積金辦理手續。推動大型居住區和棚戶區改造,完善水電氣熱等市政基礎設施及教育醫療、託幼養老等公共服務設施,支持多層老舊住宅加裝電梯。落實《天津市居民冬季清潔取暖工作方案》,穩妥有序推進「煤改氣」、「煤改電」及可再生能源供暖。做好汽車銷售企業備案管理,支持汽車多品牌銷售、城市展廳、汽車超市等經營模式發展。開展平行進口汽車大數據指標體系和售後服務標準建設,建設平行進口汽車符合性整改場所,推動汽車平行進口全產業鏈發展。培育汽車後市場,發展汽車賽事、旅遊、文化、改裝等相關產業。搭建全市統一的新能源汽車數據平臺和充電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平臺,探索新能源汽車道路收費、停車費減免等優惠政策,落實充電基礎設施用地、用電等鼓勵政策,擴大新能源汽車應用規模,實現我市充電設施全覆蓋。積極向國家爭取發行城市停車場建設專項債券,支持停車場建設。
信息消費:落實網絡提速降費政策,完善網絡安全保障體系,打造信息消費升級版。實施「寬帶天津」發展戰略,推動第四代移動通信(4G)網絡、光纖寬帶城鄉深度覆蓋,推動第五代移動通信(5G)試驗網絡在本市先試先用,加快廣播電視、電信業務雙向進入。統籌線上線下兩個空間,兼顧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推動數字經濟創新發展。培育一批大數據龍頭企業和創新型中小企業,形成多層次、梯隊化的創新主體。支持企業加強核心技術研發,發展面向定製化應用場景的「產品+服務」新模式,推動「網際網路+」、人工智慧、虛擬實境、增強現實、可穿戴設備、消費級無人機、智能服務機器人等產品創新和產業化升級。支持企業運用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網際網路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政務、產業、交通、能源、環保等領域開展新型應用示範,推動企業「上雲上平臺」。支持企業運用虛擬實境、增強現實、交互娛樂等信息技術,在文化教育、健康醫療、住宿餐飲、休閒旅遊、社區管理等方面培育和發展「線上到線下」(O2O)、線上服務與實體店服務相結合(O2S)等新型模式,提升信息消費體驗。建立健全公共數據資源開放共享體系,推進公共數據歸集、共享和開放以及深度挖掘利用,實現政務數據和社會數據相互融合應用。
綠色消費:促進位造業綠色發展,支持企業加大對綠色產品研發、設計和製造的投入,豐富節能節水產品、資源再生產品、環境保護產品、綠色建材、新能源汽車等綠色消費品的供給。全面推進公共機構帶頭綠色消費,推行綠色辦公。嚴格執行政府對節能環保產品的優先採購和強制採購制度,擴大政府綠色採購範圍,增加政府綠色採購規模。鼓勵綠色商品消費,引導流通企業擴大綠色商品採購和銷售,推行綠色包裝和綠色供應鏈環境管理,開展網購商品及郵政服務包裝物減量化和再利用。推動購物中心、超市、百貨店等場所創建綠色商場、開闢綠色產品銷售專櫃(區),應用先進節能技術和推行節能標籤制度,引導和擴大綠色產品、節能產品消費。出臺綠色飯店(餐飲)團體標準,推動綠色飯店創建。加快軌道交通、大容量快速公共運輸運營系統建設,鼓勵居民利用公共運輸工具結合步行或共享單車出行。健全廢舊汽車、家電、家具、電子產品回收體系,建設分揀加工中心,支持利用現有老舊倉庫廠房改造建設集舊貨收集、整理、展賣為一體的大型綜合舊貨交易中心。提升靜海子牙循環經濟產業園區的集聚服務功能,培育壯大一批資源循環利用型龍頭企業。
文化消費:探索實行公共文化和文化產業準入負面清單管理,鼓勵非公有制文化企業發展。推進我市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改革和國有文化企業公司制股份制改造,提高服務能力和水平。推動天津市電影發行放映協會制定出臺「第三方網絡銷售平臺」改退籤的實施細則。實施津版圖書振興工程,發展數字出版,組織主題出版,提升津版圖書影響力。實施文藝原創力提升工程,出臺實施促進影視劇繁榮發展扶持獎勵辦法,創作推出一批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文藝作品。舉辦「感知天津」活動,打造「故事外宣」特色品牌。以市文化中心為載體、市級文化院團為帶動,積極參與國家文化「走出去」項目,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外向型文化企業和中介機構。加快發展新媒體、動漫遊戲等新興文化產業。建設天津文化信息消費服務平臺、文化電子商務平臺,紮實推進文化惠民卡項目,在商場、寫字樓等各類場所嵌入文化消費內容。總結推廣濱海新區、武清區等城鄉居民擴大文化消費試點經驗,提升文化消費便利水平。深化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收入分配機制和激勵機制試點,在文化創意產品開發方面取得的相關收入可用於公益文化服務、藏品徵集、繼續投入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及相關人員績效獎勵。開展「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計劃」,加強對重點文物和特色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保護、合理開發利用和現代再設計。
旅遊消費:深入推進和平區、薊州區、中新生態城等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工作,完善集散諮詢服務體系、自駕遊服務體系,規範旅遊引導標示系統,樹立我市全域旅遊發展標杆。完善旅遊集散中心布局,提升對全市旅遊景點的服務輻射功能。增加高等級A級景區數量,提升傳統品牌景區功能品質,重點推動楊柳青古鎮、五大道文化旅遊區、航母主題公園、黃崖關長城創建國家5A級旅遊景區,打造海河旅遊觀光帶、意式風情區、極地海洋世界、國家海洋博物館等一批遊客必玩、必看的旅遊景點。與我市航空航天、裝備製造、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的工業企業相結合,拓展工業旅遊示範企業範圍,擴大工業旅遊消費。制定實施促進鄉村旅遊提質升級的政策措施,規劃建設一批特色村鎮、田園綜合體,高品質建設雙城間生態屏障區,因地制宜發展休閒旅遊、特色民宿等特色產品,拓展農耕體驗等服務項目,打造鄉村旅遊產業鏈。出臺實施《京津冀運河旅遊觀光帶規劃》,打造運河文化生態旅遊走廊,促進交通旅遊融合發展。制定實施《天津市郵輪旅遊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18-2020年)》,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交流,落實京津冀外國人144小時過境免籤政策,完善國際郵輪旅遊航線和岸上產品,打造中國北方國際郵輪旅遊中心。培育本地、引進國內外著名經濟型連鎖酒店、青年旅社品牌,加快商務酒店、度假酒店、主題酒店、汽車旅館等多種旅遊住宿接待設施建設,引導形成多元住宿業態。推進自駕車、房車露營地建設,完善遊艇碼頭等基礎設施,利用濱海新區竇莊通用機場、靜海通用機場,開展低空飛行遊覽。辦好中國旅遊產業博覽會等重大旅遊節慶活動,舉辦天津市旅遊商品創新創意設計大賽。推進國家會展中心項目建設,吸引國內外知名會展公司落戶天津,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品牌展會,帶動更多客商來津開展商務旅遊。進一步加強與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世界旅遊聯盟、世界旅遊城市聯合會等國際旅遊組織的合作,加大境外宣傳促銷力度,吸引國際遊客到我市旅遊。理順出租汽車價格機制,規範發展共享汽車,緩解旅遊交通供需矛盾。鼓勵錯峰休假和彈性作息,加強對帶薪年休假制度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切實保障職工的休假權益。
體育消費:全面提升體育產業發展水平,重點發展健身、競賽表演、體育用品製造與銷售等相關產業,促進體育旅遊、體育傳媒、體育會展等業態融合發展。制定出臺體育賽事舉辦流程指引,加快推進位定賽事審批取消後的服務管理辦法,建立體育、公安、衛生等多部門對商業性和群眾性大型賽事活動聯合「一站式」服務機制。做精做優天津國際馬拉松賽、世界女子職業網球天津公開賽、天津體育旅遊大會等大型賽事活動。加大對足球中超聯賽、全國排球聯賽、中國職業籃球聯賽等職業聯賽的扶持力度,提升整體運作水平。完善體育彩票發行制度和市場管理制度,強化發行銷售風險防控體系建設。完善政府購買體育服務清單和目錄,推動社會力量興辦全民健身活動,支持競技體育發展,參與申辦商業性、群眾性體育賽事。積極創建國家體育產業示範基地,鼓勵冰雪、水上、山地戶外、汽車摩託車、航空運動等體育項目發展,建成海河賽艇皮划艇運動基地,打造東疆港海上運動基地、薊州冰雪運動產業基地。加強與國內外體育組織的合作,積極引進和申辦高等級國際國內體育賽事。鼓勵社會資本利用社區、沿河、公園、廠房等閒置資源建設一批健身步道、自行車健身綠道、羽毛球場、籃球場等設施,打造城市社區「15分鐘健身圈」,創建全民運動健身模範區。
健康消費:對社會辦醫療機構在準入、執業、監管等方面與公立醫療機構一視同仁,鼓勵社會力量舉辦診所、專科醫療機構和有專科特色優勢的大型綜合醫院,在眼科、口腔、婦產、醫療美容等專科以及康復、護理、體檢等領域,加快打造一批具有競爭力的品牌服務機構。探索京津冀跨區域醫師多點執業。在確定醫療資源規劃總量時,為社會辦醫機構預留床位和大型醫用設備配置量,提供足夠發展空間,不斷提高社會辦醫床位佔醫院床位總數的比例。完善「網際網路+健康醫療」服務體系,推動遠程醫療服務覆蓋所有醫療聯合體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進一步完善醫保支付政策,建立費用分擔機制,逐步將符合條件的網際網路診療服務納入醫保支付範圍。以家庭醫生籤約服務為基礎,加強健康管理服務體系建設,增加個性化健康管理服務供給。實施中醫治未病健康工程,大力發展中醫藥保健和養生健康服務,發展中醫特色的康復醫院、中醫醫院康復專科和康復醫院中醫科室,促進中醫藥與現代康復醫學融合發展。以團泊健康產業園為載體,探索建設以養老服務、亞健康療養、美容美顏為主題的生態保健養生基地。完善健康險支持政策,大力發展專業健康保險,鼓勵商業保險公司提供健康保險產品和服務。
養老消費:健全以居家為基礎、以社區為依託、機構充分發展、醫養相結合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取消養老機構設立許可。開展京津冀跨地區政府購買養老服務試點,推動養老機構運營補貼異地結算。鼓勵境內外投資者在津舉辦養老機構,與本市投資者享有同等政策待遇,增加養老服務有效供給,為老年人提供居家期上門、康復期護理、穩定期生活照料、安寧療護一體化的健康養老服務。推動公辦養老機構改革或開展公建民營,完善公建民營政策措施和養老服務標準體系,推動「補磚頭」、「補床頭」向「補人頭」轉變。深化非營利性養老機構登記制度改革,允許其依法依規設立多個服務網點,實現規模化、連鎖化、品牌化運營。支持利用閒置的企業廠房、商業設施和學校等資源興辦養老機構,推動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全覆蓋。探索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探索多元化保險投資模式,分擔居民和家庭護理費用經濟風險。推廣保險保障制度,開展養老床位綜合責任險,將養老機構、試點照料中心、社區延伸服務床位統一納入保險範圍。大力開展家庭醫生籤約服務,為居家老年人建立健康檔案,提供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社區基本醫療服務和健康管理服務。
家政消費:推動建設家政服務信用體系,指導家政行業協會建立健全細化家政服務標準和服務規範,推行家政服務從業人員「五證合一」上崗制度。加強技能培訓,推動家政服務企業從中介制向員工制轉型,提高從業人員整體素質。鼓勵家政服務人員投保人身意外傷害保險,支持商業保險機構開發家政服務僱主責任保險、職業責任保險、意外險等保險產品。完善「8890」家政服務網絡平臺,拓展社區家政服務功能。健全社區家政服務網點布局,鼓勵在農村建立綜合性服務網點。培育和引入一批帶動性強、示範作用好的知名品牌家政服務企業,發展標準化門店,開展連鎖經營和特許加盟。推動健康美容、家庭管家等個性化、定製化高端生活服務業發展。健全我市與中西部地區的勞務精準對接機制,採取訂單式、組團式勞務協作等模式,提升勞務對接的組織化程度和就業質量。
教育培訓消費:鼓勵社會力量進入學前教育、學歷教育、非學歷教育培訓領域,舉辦各類非營利性民辦學校和教育培訓機構,開發研學旅行、實踐營地、特色課程等教育服務產品。完善普惠性民辦幼兒園認定標準和監管辦法,鼓勵社會團體、企業和個人採取多種形式舉辦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和託幼機構,在教師培訓、職稱評定、表彰獎勵、家庭經濟困難幼兒資助等方面與公辦幼兒園享受同等待遇。新建城鎮住宅小區或其他居住項目必須按標準配建幼兒園,實現同步規劃設計、同步施工驗收、同步交付使用。加強婦幼健康服務體系建設,完善0-3歲嬰幼兒家長科學育兒指導服務體系,支持利用社區中心、閒置校舍等存量資源建立嬰幼兒看護中心,鼓勵舉辦託育服務機構,提供日間照料服務。積極向國家爭取產教融合建設試點,推動海河教育園區加快打造國家現代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示範區。探索開展職業學校股份制改革試點。建立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機制,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加快引進境內外優質教育資源,支持天津自貿區內成立中外合作經營性教育培訓機構,鼓勵高校與國外高水平大學合作辦學,推動天津音樂學院茱莉亞研究院、天津茱莉亞學院等建設。
培育引導消費新模式:制定出臺分行業分領域平臺模式、共享經濟管理辦法,建立適合行業發展特點的治理機制,推動相關企業在落實智慧財產權保護、質量管理、信息內容管理、納稅、社會保障、網絡安全等方面的責任和義務。建立大數據企業和機構報備制度,強化數據跨境流動安全管理,加強個人信息保護。探索建立政府、平臺、行業組織、資源提供者、消費者共同參與的規則協商、利益分配和權益保障新機制。積極培育網絡消費、定製消費、體驗消費、智能消費、時尚消費等消費新熱點。支持企業適應消費需求變化趨勢加快改造升級,推動產業鏈向研發、品牌、營銷等中高端環節延伸,促進生產方式向數位化、精細化、柔性化轉變。探索發展「買手制」百貨體驗型購物中心、品牌集成店,電商線下展賣中心等體驗化新型業態,大力開展「津品網上行」活動,支持一批商貿企業在知名第三方網絡零售平臺開設網絡商店、旗艦店。建設特色進口商品集散地,深化國家進口貿易促進示範區建設,建設汽車、酒類、水海產品等專業貿易平臺,打造自貿試驗區國別(地區)商品中心,有序擴大中高端生活性服務進口。
縮小城鄉居民消費服務差距:優化農村商貿流通布局,健全商業經營網絡,完善消費服務功能,提高農業生產資料、農產品流通效率和農村居民的生活便利度。新建和改造一批農產品批發市場、配送中心、倉儲設施,推進農批對接、農超對接、農餐對接和農企對接。引導有實力的流通企業向農村延伸網絡,完善金融、繳費、快遞等綜合配套服務。開展「農產品網絡銷售全覆蓋工程」,大力發展農產品特色電商,建設農村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和鄉村電商服務站點,打造農產品網絡銷售優質品牌。激發農村市場消費活力,提升漁陽金秋旅遊豐收節等一批具有區域特色的節慶活動影響力,提高「農家樂」的發展檔次,吸引城市居民到農村消費,推動文化娛樂、家政等服務向農村延伸。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按照「六化」「六有」標準,推動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農村公共服務設施功能提升,為擴大消費創造條件。深化農村公路管理體制改革,全面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實施農村飲用水提質增效工程,持續提升農村居民飲用水質量。實施農村電網升級改造工程,全面提升農村地區供電能力和供電質量。實施數字鄉村戰略,提高農村家庭光纖到戶普及率,擴大第四代移動通信網絡在農村的覆蓋範圍。加強農村汙水、垃圾處理設施規劃建設,加大治理力度。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完善改廁農戶補貼機制,建設改造農村公共廁所,實現無害化戶廁、公廁全覆蓋。推動農村新建住房、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項目及其配套公共生活服務設施建設。加強傳統民居和特色村莊景觀保護。開展鄉村環境衛生整潔行動,提升村容村貌。
(凰家商業觀察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