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上看了一段視頻,鏡頭是某學校班級家長會的現場,一個爸爸正在與老師交流溝通,忽然間這家長的情緒一下子失控了,號啕大哭起來。
該家長大哭的真正原因,竟然是經常不回老師消息,而被老師點名提醒。在這個家長看來,每天要加班開會,要看管孩子學習,哪看得過來那麼多的手機消息,老師的來電也不是不願接,而是開會真沒時間接聽。委屈之下,就憋不住了,現場哭了起來。
對這個情緒失控而大哭的爸爸,有的網友報之以理解,認為成年人的世界太不容易了;有的則明確表示不能理解,工作再忙,會議再重要,難道連回條簡訊、回個電話的時間都沒有嗎?那些說沒空的家長,都是在推卸家長在教育中的責任。
作為陪伴孩子走完K12教育的過來人,看完這段視頻,我完全能理解那個大哭的爸爸彼時的心情,卻不認同他不回老師消息的理由以及他的情緒表達方式。
網友說得沒錯,成年人的世界確實不容易。有了家庭,有了孩子,成年人就是前線指揮官、戰鬥員,既要打理好自己的學習、工作與生活,還得用自己的雙手與肩膀,扛起養老育幼的家庭重任。
有的成年人工作是「996」「007」,加班加點、熬更守夜是家常便飯;有的家庭極度困難,養活全家人的希望寄托在某一個家庭成員的肩上;有的甚至家裡多人患病,生活舉步維艱。毫不誇張地說,每一個有責任的成年人,他們的世界都不容易。
很多孩子在高中階段,認為自己是最苦最累最悲催的,老師逼得緊,家長看得緊,似乎自己就是一臺學習機、考試機。殊不知,到成年後,到當家理事後,再回頭來看,原來高中僅僅需要抓好學習、考好試就可以了,中學生活是那樣的輕鬆與享受。
視頻中家長會上那個大哭的爸爸,工作忙,開會又不能接電話,等到工作、會議忙完了,自己已累得一塌糊塗了,早已忘了孩子老師來過消息和電話。日復一日,周復一周,時間一長,發消息的老師當然會有一種家長不重視孩子教育的看法了。
孩子小學二年級到高中畢業,是我工作最最忙碌的十年。起草上司的講話、籌備會議等堪稱常態。上下班路上很多時候都在思考工作,曾經好幾次下班回家,掏出鑰匙就開門,半天打不開,直到屋內主動推開防盜門,才發現自己走錯了樓層,只能尷尬地表示「對不起」。用孩子的話說,很多時候我就是一個「野人」。
不過,我仍然可以驕傲地說,不曾落下來自老師的一條簡訊、一個電話,不曾落下一次家長會。即使重要會議期間,一時沒有注意到老師的簡訊、來電,也會在看到後及時回復過去,或者簡訊另行約定交流時間。
網友們說得對,家長會上那個大哭的爸爸,經常不會老師的消息,顯然是不易被理解的。人再忙,總得要吃飯、睡覺、如廁等,這期間回條簡訊、打個電話,都不可以嗎?再重要的工作,也不可能時時、處處都處於與外界失聯的狀態。
我們每一個成年人,都要面對學習、工作、生活、子女教育、老人贍養、社會交際等等,並且幾乎都需要親力親為,應付好這些的同時還要實現個人成長、家庭發展等等,註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精力、時間有限的情況下,如何把這些事情一件一件地處理好,確實很考量智慧與手藝。
唯有做好科學統籌這篇文章,分清輕重緩急,顧大局重細節,講規則又不失禮儀,講求節奏與效率,方可擺脫和破解忙累之困局。
作為職場人,我們深知每一個勞動者的不容易。工作能力強的,註定承擔的工作任務越重,上司的要求和期望越高,傾注在工作上的時間和精力也就越多;工作能力弱的,質效不高,業績不好,上司不滿意,個人成長也受到影響。再說,無論能力強弱,不管有理無理,大家都免不了要挨上司的批評,受委屈是一種常態。
職場有委屈,又承受著房貸車貸、養老育幼等經濟壓力,同時還得為子女教育而奔走焦慮,這是絕大多數家長面臨的生活境遇。如何消化好這些生活場景中的不良情緒,是每位家長都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工作場景中沒時間回復老師的消息和電話,能看出家長會上那個大哭的爸爸,對工作是敬業的。同時,那種忙碌而勞累的工作,也持續帶給了那個爸爸以壓力和不良情緒。時間一長,不良情緒越積越多,沒有得到很好地宣洩,老師的點名批評恰恰引爆了這顆「炸彈」,家長最終情緒失控崩潰,在眾目睽睽之下大哭了起來。
從另一個角度講,這個爸爸的情緒管理能力還有待加強。良好的情緒是學習、工作和生活的必須,愉悅的情緒可帶來更多的創意、更高的效率,反之亦然。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老師,是對孩子影響最大的人。家長情緒的好壞,必然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因此,無論是從學習、工作和生活的層面,還是子女教育成長的層面,家長都要學會情緒管理,通過運動、傾訴、小酌等方式,讓自己的心緒保持在一個良好的狀態。有良好情緒的家長,才更容易養出優秀的孩子。
友友們,家長會上被老師點名,爸爸崩潰大哭,看了真實原因你能理解嗎?歡迎關注、留言評論。
(圖片源於網絡,若有不妥,聯繫速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