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在手機上下載應用軟體的時候,你會去看這個軟體的評分和評論嗎?這些評論和評分的真實性如何?是否可以作為下載應用的參考呢?央視財經記者調查發現,本該作為用戶參考的評論和評分,竟然暗藏一條黑色產業鏈……
A
APP「刷榜」日漸普遍
「五星好評」水分大
孫先生是一家小型美食電商的產品渠道總監。由於自家的APP在手機應用市場的榜單上排名很靠後,孫先生經常為此感到苦惱。
某手機APP產品渠道總監孫寧超則告訴記者:「因為我們沒有做『刷榜』,在榜單裡排名第62位,用戶要往下翻到第62才是我們。有些公司不時會來找我們,說你們要不要考慮一下,嘗試一下別的投放方式。」
孫寧超說,這些人不斷推銷的,其實是一些第三方公司提供的「刷榜」服務。只要付費,這些公司就可以在應用市場中,增加任意一款APP的好評和下載量。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使APP在一些關鍵詞的搜索結果中排名居前,用戶更容易看到和下載。
不過,要想長期保持在應用市場的前列,就得不斷往裡砸錢,這對孫先生所在的小公司來說,是筆不小的開支,因此只能放棄。孫寧超告訴記者:「比如說你要做到總榜的前100,一天可能需要有十多萬或者20多萬的下載量。但並不是說,我今天花多少錢,它就能到第1名、第2名,而且過兩天可能還得花更多錢。」
多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這樣的「刷榜」方式已經非常普遍。記者在一些手機應用市場中看到,很多APP的評論區都存在著明顯的刷榜痕跡。
在一款小說APP的評論區裡,充斥著大量與應用本身無關的內容。有的文不對題,有的全是亂碼,有的則是連續幾條完全相同的評論,不過是用不同的帳號發表的。
當記者按時間順序排列後,發現連續幾百條評論都是在同一時間發出的,並且這些評論的星級都是滿分5星。對此,很多手機用戶表示,在下載軟體時,會注意到很多APP評論質量參差不齊。記者隨機採訪了部分北京市民,大家都稱:挺奇怪的,評論的內容居然和實際軟體不相配。
對此,工信部互動媒體產業聯盟專家委委員包冉表示,評論的隊列很整齊,評論的內容大同小異,甚至有的連一個字都不改就複製粘貼,這種一看就是屬於特意去刷好評的。還有些是故意給競爭對手刷評論,甚至刷表面似褒、實際是貶的惡評。
B
APP「刷榜」明碼標價 「產業鏈」組織分工明確
記者了解到,手機APP商家通過海量的虛假好評、虛增下載量數據等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在應用市場中的排名。那這些「刷榜」行為,究竟是如何實現的呢?
通過搜尋引擎,記者很容易就找到了一些聲稱能在蘋果、安卓等各應用商店,提供5星好評或提升關鍵詞排名的商家。
某「刷榜」公司銷售人員告訴記者:「差評可以做一撥好評將其覆蓋掉,好評放出來置頂,後面的差評就看不見,權重也會有所增加的。像蘋果應用商店的話,是0.8元一條五星好評。」至於評論的內容,商家表示,客戶愛寫什麼就寫什麼。
這名銷售人員告訴記者:「如果您這邊有自己喜歡的模板,我們就按照您的來操作,評論完全照你們那邊的系統模板打。如果沒有的話,我們用通用模板評論。」
多名商家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虛假評論一般通過馬甲用戶帳號,經由多部手機進行發布,這種被稱為「機刷」。而另一種提升下載量的服務,則可以由真人用戶去完成。
這種真人用戶的下載,是在一些被稱為「積分牆」的應用平臺上完成的。平臺以回饋獎金、贈送遊戲裝備、積分的方式,吸引用戶按照指定的方式去下載APP,實際上這樣的行為就是完成了一次「刷榜」。
在商家提供的報價單上,央視財經記者看到,在蘋果應用商店,一個真人用戶下載一次APP的價格是2.2元。
某「刷榜」公司銷售人員稱:「我們這邊有一個「積分牆」平臺,日活躍用戶數是20萬。下載有咱們獎勵任務的APP,如下載完成,打開試著使用3分鐘之後,他會回到平臺上面領取獎勵。」根據這名銷售人員的指引,記者下載了一個被包裝成兒歌軟體的「積分牆」應用平臺,打開軟體後,跳轉出來的網頁會顯示各種獎勵任務列表。
按照提示,記者在應用商店下載了某APP後,順利拿到了1元錢的所謂任務獎勵。不過按照平臺規定,用戶需要累計10元以上才可以提現。商家跟央視財經記者強調,用「積分牆」「刷榜」的方式歷經多年發展,如今已經比較成熟,「刷榜」的客戶中也不乏一些大名鼎鼎的頭部應用。
這名銷售人員告訴記者:應用商店沒辦法查出真人「刷榜」行為,在正常的情況下,APP都不會被下架。
C
「刷榜」擾亂行業競爭 法律和技術監管應加強
央視財經記者了解到,對APP的開發者來說,「刷榜」的好處是帶來用戶的同時,還能換來投資人的青睞。那麼,「刷榜」究竟會帶來怎樣的後果呢?
早在2016年,一家提供應用商店數據的科技公司將兩家杭州的「刷榜」代理公司告上法庭,指其「刷榜」行為嚴重影響了數據準確性,破壞了正常經營。這也是全國首例針對「刷榜」行為的訴訟。
友盟+營運長尚直虎告訴記者:「新增用戶過去一周正常的增速在5%的水位的話,突然之間在某一天漲到20%,這肯定是不正常的。這導致我們的平臺所服務的客戶數據出現了較大變化。」據悉,該案二審判定原告勝訴,最終獲賠10萬元。
該案原告代理律師指出,「刷榜」行為觸及了數據公司的權益。而另一方面,如果手機應用市場被這些願意花錢砸流量的企業所操控,就違反了《反不正當競爭法》的相關規定,其他軟體開發者將在「刷榜」的環境中受到利益損害。
對此,工信部互動媒體產業聯盟專家委委員包冉表示:每一次融資的時候,投資方都要看數據,因此導致更多人選擇以造假的方式來取悅投資人。
持類似觀點的北京盈科(杭州)律師事務所律師方超強也表示:它在虛假宣傳的時候,它的下載量上去,勢必會影響到同行業APP的銷量。
不僅如此,業內人士表示,這些為手機APP「刷榜」的公司,往往只注重刷單量,而並不會關注開發者是否正規,應用本身質量如何,這將會直接損害用戶的權益。
北京盈科(杭州)律師事務所律師方超強就表示:應用市場本身是一個電子商務平臺,如果不管質量,會把虛假的、服務質量不好的內容頂上去,它損害的是消費者的相關權利。專家同時建議,針對「刷榜」行為,在加強法律監管的同時,應用商店還可以在技術手段的監管上尋求突破。
嶽成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律師嶽屾山建議:以前會發現有些利用機器「刷榜」的很快就會被清理掉,這是因為他們有技術手段,能夠進行監測和控制。因此,有關應用商店可以在以後作為一個工作重點,想辦法在技術上面得到一個突破。
針對應用商店應該承擔的監管責任,央視財經記者也聯絡到了蘋果公司,並得到了書面回應。蘋果公司稱,若平臺內的APP開發者通過第三方來操縱評論、提高應用排名,該款APP可能會從APP Store中被移除,開發者也可能從開發者計劃中被移除。
你在手機上下載應用軟體時,被虛假的軟體評論忽悠過嗎?據央視財經
連結
「刷榜」行為早已經屢見不鮮
衝榜和維護排名「明碼標價」
其實,早在數年前,針對頻繁暴露的APP「刷榜」現象,就曾惹來眾多爭議。有網友還在微博上「曬」出了多張「正在辛勤勞動的APP Store刷榜工人」的圖片。
記者從照片上看到,近百臺iPhone 5C整齊地排列在一個專用架子上,圖片中的女子正對著一部部手機開始刷。從一邊到另一邊,這樣刷一次,刷出來的量就相當於近百名用戶的使用好評。知情者稱,只要客戶花1.6萬元,就可上iPhone top25,維護一天則叫價1.35萬元,並稱「刷榜」是公開的秘密。蘋果對突然的投票上升也不過問。用戶只下載評價好的應用,完全模擬用戶使用情況,根本無法屏蔽,使「刷榜」成為產業鏈。
根據「刷榜」公司員工的爆料稱,APP Store榜單排名由原來的每三個小時一次改為不固定,有時一個小時或者兩個小時更新一次的,甚至也有可能一整晚都不更新。不過只要時機把握得好,一次更新榜單的排名就可能衝到前面去。
不過記者調查發現,APP Store榜單排名更新時間不定,對於用戶的體驗影響並不大,但對需要在APP Store上衝榜的公司而言,卻無形中增加了風險和幹擾了預判。這確實也起到了一定的打擊「刷榜」的作用,不過即便如此,還是杜絕不了「刷榜」現象。
「刷榜」行為屢見不鮮,甚至成為一種默認的行為,它還被冠以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叫「優化排名」。通過「刷榜」,你的APP在應用市場的排名就會上升,就會有人看到你的APP,一些有需求的用戶看到你的APP後就會下載,這樣就達到了盈利的目的。
此前曾有相關報導,披露了一家公司提供「刷榜」價格表:「刷榜」分為衝榜和維護排名兩種。其中衝榜方面,衝到APP Store免費總榜的TOP5的價格為2.5萬元;TOP10、TOP25、TOP50、TOP100、TOP200的價格分別為1.7萬元、1.1萬元、0.6萬元、0.36萬元以及0.18萬元。此外,客戶還需再支付相當於衝榜價格10%的稅款。而TOP5、TOP10、TOP25、TOP50、TOP100維持一天的費用則分別是2.8萬元、1.8萬元、1.3萬元、0.7萬元以及0.38萬元。還有人爆料稱,APP Store「刷榜」工作室,已用黑科技實現工業自動化。如此看來,意味著這種APP「刷榜」現象已經逐漸朝著一個金錢利益趨勢在惡性蔓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