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化學課程由必修、選擇性必修和選修課程構成:
必修課程
包括5個主題(化學科學與實驗探究、常見的無機物及其應用、物質結構基礎及化學反應規律、簡單的有機物及其應用、化學與社會發展),不劃分模塊,共4學分。
選擇性必修課程
包括3個模塊(化學反應原理、物質結構與性質、有機化學基礎),每個模塊2學分,共6個學分。
選修課程
包括3個系列(實驗化學、化學與社會、發展中的化學科學),每修習完成9學時可獲得0.5學分,最高可獲得4學分。
必修課程主要變化是將每部分內容更加細化,每個主題都明確了&34;和&34;,為促進全體學生在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各個方面都有一定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選擇性必修課程三大模塊在內容方面,新版本和實驗版基本是一致的,但學習要求有所提高,且強調學生必做實驗並提出情境素材的建議。
選修課程中實驗化學模塊變動較小,增加了&34;,主要內容是圍繞資源、能源、環境等方面的探究,增加了與材料性能和生命健康的聯繫;將原來的&34;&34;整合為&34;,增加&34;,內容主要為對生活中出現的問題的調查、參觀等;增加&34;系列,包括:化學科學研究進展、作為交叉學科的化學、化學工程研究進展。這一系列的主要作用是為了讓學生了解化學前沿發展的面貌與趨勢,激發學生樹立以化學作為專業和職業的興趣和理想。
新舊教材對比
一、內容編排更加科學
舊版必修一目錄
(點擊查看高清大圖)
新版必修一目錄
(點擊查看高清大圖)
(點擊查看高清大圖)
對比:
(1)舊版教材第一章直接學習化學計量等純理論知識,邏輯思維強度大,理解難度較高,剛上高一的學生適應起來難度大,改版後,穿插進元素化合物的學習,位於鈉和鋁的學習之後,更加實用,有了元素化合物的鋪墊及應用,更好理解。
(2)物質結構和元素周期律的位置提前,引導學生從結構的視角審視物質性質,更容易理解各種物質的性質和轉化。
(3)實驗安全等常識從第一章第一節轉入附錄,但是內容更有實用價值,純理論的知識有所刪減,與生活相關的內容有所增加。
舊版必修二目錄
(點擊查看高清大圖)
新版必修二目錄
(點擊查看高清大圖)
變化:
元素化合物章節增多,增加了大量與化學歷史或生產生活直接相關的實驗,增強學生動手能力和實驗思維能力,有利於通過實驗記憶相應的現象,也讓化學的學習更富有趣味性和應用價值。
二、更加科學的知識闡釋
新版教材在具體內容學習過程中,綜合利用化學思維模型、實驗思維、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等化學學習方法,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更加貼合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的思維路徑,與舊版教材相比,更有利於學生們學習理論和概念知識。
以離子反應為例,新版內容編排邏輯更加連貫和嚴密,解釋更加詳細和切中要點,分析視角更加全面。
(點擊查看高清大圖)
三、更加明確的素質導向
新版教材更加注重學生探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應試能力、綜合人文素養等的培養。
■ (1)新版教材將理論知識與元素化合物知識穿插安排,降低抽象概念的理解難度,有利於分散記憶,分片記憶,降低了學習和考試的難度。
(點擊查看高清大圖)
■ (2)舊版教材中,高一階段的內容更多是初中化學基礎上的升華和延伸,在高考改革的趨勢下,新高一階段也會直面高考改革的影響,從高中一開始就要注重綜合能力和應試能力的培養。
新版教材增加了大量的趣味實驗和生活資料卡片,充分發揮實驗在化學知識學習過程中的作用,有助於培養學生動手、思考、推理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新版教材第一冊第二章為例,全章10個實驗,1個探究,1個實驗活動,探究實驗的設計突出思路、強調證據推理,這與高考題中20多分的探究選擇題和實驗探究題的探究能力直接相關,不但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有助於應試中得分。
(點擊查看高清大圖)
■ (3)新版教材中的「科學史話」、「科學·技術·社會」、「信息搜索」,與中外化學發展史、化學當代科技前沿等相關,讓學生的科學視野不止局限在化學課本上,還能博古通今,同時關注社會前沿熱點。
(點擊查看高清大圖)
了解新教材的課程結構與變化之後,一起看看教材目錄,搶先了解要學習的內容。
高一(化學人教版必修第一冊)
高二(魯科版選擇性必修一)
內容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