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訊(通訊員 呂斯軒) 2015年10月24日至25日,中國法學會比較法學研究會名譽會長劉兆興教授應邀來天津大學開展外國法與比較法學的學術交流。
學術交流期間,在25樓八層模擬法庭,劉兆興教授首先為法學院師生做了題為「比較法學概論」的學術講座。此次講座由天津大學法學院主辦,講座由法學院院長孫佑海教授主持。
24日上午,劉教授從比較法的定義、性質、方法論、功能和歷史發展,法律移植,以及法律與經濟的全球化等方面進行了比較法學概論的講述。他指出,在比較法研究過程中需要追蹤法律的「淵源」,要學好中外歷史,要掌握至少一門外語,要熟悉部門法,並且不要人云亦云,努力開拓新的研究領域。
24日下午,劉教授簡要介紹了大陸法系的演進、發展和變遷,以及歐洲聯盟法。他從羅馬法的興衰演變,到大陸法系的法典化和解法典化,再到俄羅斯、印度、中東、歐盟法的法律體系演變進行了系統闡述。他的演講內容豐富、引人入勝。劉教授希望中國能夠培養更多具有國際視野和精通外國法的中國精英律師團隊,為中國的對外貿易嚴格把關和挽回損失。
25日上午,劉教授對英美法系的普通法和衡平法進行了介紹。他主要講述了英國的令狀制、亨利二世的司法改革、英國法的大陪審團制度、遵循先例、憲政制度、英美法系思想的傳播、美國的司法制度等內容。他認為英美法系陪審團和判例制度等對我國的司法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在講座尾聲,劉教授親切地就比較法的熱點問題與在場師生們進行了互動。同學們紛紛表示這是一場比較法學術思想分享的盛宴。
法學院院長孫佑海教授對本次學術講座進行了總結,他指出研究比較法對於我國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和公正司法都十分重要,尤其是當前京津冀的一體化發展,自貿區的建設等都需要了解國外立法情況。學習外國法律,不能僅僅學其皮毛,更要了解其制定的社會基礎,還要深入了解國外相關法律的發展變化,新的發展動態。同學們要充分認識外國法與比較法的重要性,一定要勤學,勤寫,勤練,不斷提高學習能力,研究水平,產出更好的研究成果。
25日下午,在19樓二層小會議室,劉兆興教授與法學院部分教師就天津大學法學院籌建「外國法與比較法研究中心」進行了研討,法學院院長孫佑海、人文社科處處長張俊豔、法學院教師薛春麗、楊雅婷、呂斯軒等參加了研討會。呂斯軒做了關於「天津大學法學院成立外國法與比較法研究中心籌備情況」的報告,與會者就天津大學法學院成立外國法與比較法研究中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進行了熱烈研討,並一致建議誠聘劉兆興教授作為首任中心主任。
劉兆興: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組成員,中國法學會比較法研究會名譽會長,是新中國首位德國洪堡科研獎學金獲得者,兼任國際法律科學協會中國執委,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他的主要研究領域有法理學、比較法、德國法等,著有學術著作三十多部,發表學術論文一百多篇。
(編輯 彭莉 學生編輯 艾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