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巴胺,相愛相殺
曾經有一個人,我們倆是多麼地靠近,我們都投入大量的時間和感情來培養我們之間的關係,現在,我們要彼此失去了。生活的節奏變得搖晃,患得患失,變得沒有安全感,甚至對自我的價值產生了懷疑,難道我就這麼差勁嗎?沒有一些有點值得留戀嗎?從那句話被說出來以後,一直沉浸在失去的痛苦中,失戀了。
「今晚有時間嗎?」
「嗯」
「一起吃個飯,再看場電影吧」
「好啊!」
「不見不散」
短短幾條簡訊,讓人心裡小鹿亂撞。從放下簡訊那一刻起,期待就在不斷醞釀。換衣服,化妝,出門,見面,聊天吃飯,走路,看電影。每一個約會環節,少不了肢體接觸和眼神交流。牽手,多巴胺+1,擁抱,多巴胺+2,接吻,多巴胺+5。整個約會,多巴胺都在不斷累加,直到爆表。
多巴胺是一種管理欣快感和愉悅的化學物質
多巴胺的發現來源於醫學領域,但是它為人所熟知的卻是因為愛情的難離難捨。約會過程中,不斷分泌的多巴胺會激活大腦的獎勵系統,產生欣快感。另一方面,我們的大腦又喜歡於喜歡把每一種感受和變化都找到相應的原因,於是,我們的大腦識別到,多巴胺的分泌原來和約會那個人有關,進而他的行為就多巴胺的分泌發生了連接。
有時候,就算意中人不在身邊,他的照片,信息,聲音,都會令大腦自動產生多巴胺。親密接觸作為無條件刺激引起多巴胺的釋放,這種無條件反射;而發信息、打電話這些與親密接觸相倚出現的行為,作為條件刺激,與無條件刺激多次連接,再往後,條件刺激,如看到意中人的照片,有能引起條件發射,即多巴胺的釋放。
失戀,我們究竟失去了什麼?
現實中,就算兩個人已經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但我們的大腦還無法在短時間內適應這新的關係變化。所以,即使分手的兩個人,在收到對方簡訊的時候,依然會有心動的感覺。因為我們的大腦還是認為,這又是一次親密接觸的開始,但隨之而來的結局卻是希望的落空。後面的多巴胺分泌已經無以為繼,已經適應愛情毒藥的神經,失去了往日的興奮和愉悅,很快就會變得不開心,這個過程還很漫長,就像戒毒一樣辛苦。
迅速墮入愛河是因為愛情令人歡快欣喜,忘卻一切,難以全身而退卻是為了避免無法忍受的戒斷症狀。從愛情開始的追求激情愉悅到分分合合為了避免痛苦,愛情果然像毒藥一樣令人上癮又難以戒掉。
有研究者做過這樣的實驗,通過腦成像技術,給失戀者看那些拒絕他們的異性照片,結果顯示他們的腦活躍區域和藥物成癮相關區域有一致性,也就是說,失戀者所遭受的痛苦與戒毒的痛苦,很可能來源於同一種腦機制。
研究者還留了一手,在失戀者18月後,再做一次類似的實驗,發現原來活躍的區域基本消失了,換句話來講,大腦需要18個月才能從失戀中走出來,從這個角度來講,失戀中要走出來的時間比戒毒所需的時間還要長。
難怪這一句話會流傳甚廣:失戀最好的解決辦法,是開始一段新的愛情。
多巴胺以兩種方式教人相愛:多巴胺釋放&多巴胺戒斷
如果相愛是建立連接,那麼失戀就是需要切斷這種連接,並且切斷後還要忍受長時間的煎熬,這就是戒斷反應。失戀以後,習慣空出來的座位比較容易,神經通路的改變和重組就很難適應。也許把他和多巴胺釋放聯繫起來,建立反射和神經連接,只需要一個月,甚至幾天,但是這種反射的消退和連接的改變,卻顯得異常漫長。
經常會出現的情況是,已經決定不再聯繫,斬斷關係後,不巧在街上碰了面,或者朋友口中提起他的事情,或者月曆牌上某天紀念日,這些都會令消退的過程更加緩慢。分手後的聯繫,就好像給正在戒菸者遞了一根煙,想戒掉就更難了。
在重新掌控理智之前,隔離和冷卻是你比較好的選擇。
失戀,痛苦和煎熬是正常的
有些女孩子喜歡用分手去試探男朋友,如果他顯得痛苦,那是真的愛;如果他顯得輕鬆,那不是他的真愛。拋開作假的成分,這個說法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大腦想要忘記曾經的伴侶以及隨他而來的愉悅,是需要相當長時間的。在這個療傷的階段,家人朋友都是你可以依靠和傾述的對象。脫離那個讓你痛苦的人吧,遠離那些過去的痕跡和情景。
時間會抹平一切,過去的美好就珍藏吧。比過去更重要的是,你所感知的當下及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