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已經揭曉謎底,來自美日兩國的三名科學家「分享」了這一終極榮耀,這也是日本自2014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之後,連續第六年獲得諾貝爾獎!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三位獲得者之一的71歲日本化學家吉野彰,是從京都大學1970屆畢業生,而這也是繼本庶佑獲得2018年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之後又一位京都人,這也不禁讓我們深思:為何這所屢次排名在我國清華北大之下的京都大學,能培養如此多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在吉野彰今年為京都大學再收穫一座諾貝爾獎座之後,目前京都大學已經誕生了11名諾貝爾獎得主,堪稱是「諾獎收割機」。
為什麼京都大學「盛產諾貝爾獎得主」?
首先是日本政府對於國內高校科研投入的力度非常大,他們曾立下「50年獲得30個諾貝爾獎」的目標,目前日本科學家們在進入二十一世紀後的19年時間裡,已經將19個諾貝爾獎收入囊中,可見國家、社會、高校和研究所對於國內科研的支持。
同時京都大學有著非常優良的科研譜系傳承,這為科學家們提供了非常好的優越的科研環境!京都大學的校訓為「自由的學風」,而京都人也將「自由的學風」這個校訓貫徹到科研和生活之中。在其他地方,如果有科學家、教授的科研項目如果於主流研究方向不同,那麼很有可能會受到歧視,而在京都大學裡則不會,京都大學包容自由的學風,讓科學家們敢於挑戰主流研究方向。
同時京都大學作為日本頂尖的研究型大學,是日本國內學科最齊全、規模最宏大的國立綜合大學之一,京都大學有自由的學風、有悠久的日本傳統歷史和文化,再加上遠離了政治,這些都是為京都人潛心治學提供了一個非常理想的場所,如此獨特的學術環境也造就了京都大學11人次獲得諾貝爾獎偉大成就。
附上泰晤士高等教育2020世界大學排名,清華北大領跑亞洲高校,而京都大學」僅僅「排65位,相對於清北排名,三校之間有著40名的差距。
最後,小山想問大家一個問題:明明在各項世界大學排名中都沒有「清北」甚至東京大學高,那為什麼偏偏就「京都大學「成了」諾貝爾獎收割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