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恢復高考的那幾年,考上大學的學生是什麼水平?比例有多低?」謝謝您提出的問題和邀請我們回答。我是一個敗北於1977年剛剛恢復高考的考生之一。由於我是親歷了那一場考試的,所以我多多少少有親身的感受。
1977年恢復高考,這是文革10年之後,所有考生根本想都想不到,夢都夢不到的事情,而且從國家教育部發出通知到參加考試,只有三個多月的時間,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要複習考試,對於已經停止了10年高考來說,每一個人確確實實感覺來的太突然了,以至於感覺到都是一個非常陌生的事情。
所以聽到這個消息以後,全國的青年積極的複習考試成為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也成為每一個青年生命轉折的重要時刻。
可是,我是一名經歷了全部文革時期在校的一個青年,那個時候,我在做下鄉知青。1966年我是小學二年級,我們1975年3月就下鄉做知青了,那個時候還在文革之中。
所以,我們這一代人根本就沒學到什麼東西,從小學到高中畢業只有9年的學歷。在這9年當中,我們真正學習文化課,可能一半時間都不到,我們雖然也是高中生,在事實上大約只有5年多的文化課學歷。
像我們從1966年以後進入小學,讀完高中的這一批人,是受文革影響最深,文化基礎課最差的一批高中生。我的同學考上大學的可能1%都不到。但是能夠考上大學的我的這些同學,他們也都學的非常有成績。這原因是第一,他們有了上大學的機會可以深造,第二他們雖然基礎文化可差,但是比較年輕,當時他們只有19歲20歲考上大學之後,他們又努力的去學習追趕。再加上他們有一定的社會實踐經驗,特別的珍惜學習的機遇,特別的重視理論和實踐的結合,所以,也能夠取得比較好的成績。
當我們得知知青可以報考大學的通知以後,要讓我們去參加高考,我個人心裡那種害怕那種擔心真的是沒法形容,因為我首先都不想去考試,因為我不敢,我知道我根本哪一科的文化課也答不了卷。但是這是集體組織,所有的高中生,不論下鄉知青還是回鄉知青,都要到縣城裡邊去考試,所以,我認為我是硬著頭皮參加了這次高考的。那麼結果就可想而知,肯定要敗北。
但是1977年參加文革之後,第一屆高等院校招生考試的人,成分非常複雜,主要是年齡跨度非常大,應屆畢業生也就是77屆的高中畢業生,只有十七八歲,而1966年之前畢業的高中生,他們是老三屆,年齡都是30多歲了,你想一想,差不多就是爹和兒子在一起參加考試的場景。
所以,這一次考試最佔優勢的一批人,就是1966年以前畢業的高中生,其次就是1966年考入高中的初中畢業生。這兩屆高中生是最佔優勢的,為什麼呢?因為相較於1966年以後入學的這些學生來說,他們是非常完整的讀完了高中、初中、小學的一批人。
尤其是1966年以前高中畢業的這一批老三屆,他們是完整的讀完了小學、初中、高中一批考生,因為恰好他們即將考大學的這一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大學停止招生,所以,這一屆的高中生就失去了考大學的機會,轉而他們成為上山下鄉的知青,農村戶籍的高中畢業生,他們就回到了農村,成為回鄉知青。
其次就是66年以後進入高中的這樣一批學生,比如說初中66屆67屆68界的初中畢業生。這三界已經進入高中的初中畢業生,他們都有完整的小學和初中學歷。
雖然這三屆的高中學歷不完整,因為高中的三年正好進入了文化大革命,1968年之後才逐漸恢復的比較正常的教育秩序叫做「複課鬧革命」。也就是說,他們高中即將畢業的時候才恢復了正常的上課,但是也受到各種各樣的影響,都沒有完整的把高中的課程學下來,所以他們的高中等於是在文革當中就這樣虛度過去了。
由於從1966年到1976年有10年的時間,老三屆的這一批人走進社會,鍛鍊成長,出現了各種各樣的人才,有的都是著名的作家、畫家、工程師等等,各行各業的骨幹,所以他們考上大學是非常輕鬆的,再加上當時是第一次恢復高考,因此高考的考題也不是特別的難。
但是這一批人考上大學之後,他們有著非常大的優勢,第一,他們的高中學的比較紮實,這要比文革之後10屆高中生的文化課水平都要高,文革之前的教育是按照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所以這一批人他們也得到了全面的發展,素質是非常好的。因此,這一批人進入大學以後,他們的思想非常活躍,儘管,中國有十幾年20年被國際封鎖的歷史,但是他們在改革開放的春風沐浴之下,立刻開闊眼界,立足於中國,勇敢的打開國際視野,對於了解世界融入世界,有著強烈的渴望和意願。所以入學不久之後或者大學畢業之後,有很多人自己就積極到國外去留學,來開闊自己的視野,然後回國建設祖國。因此他們也就成為了改革開放的一股清流和脊梁。
第二,他們有豐富的社會經驗,他們進大學之後,正當30多歲,正是年富力強之時,他們能夠把社會實踐和科學理論結合起來,所以這一批考上高大學之後的絕大多數人,畢業之後,很多都成為高校的留校教師,有的成為知名的學者。
目前他們都擔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中國改革開放到今天為止,他們都是中國現在學術、科研、教育、商界、政界的領頭人。這是中國高考歷史上最為蔚為壯觀和最特殊的一次大學生招考,因為這些大學生不但班裡邊年齡差別也是非常大,有少量十七八歲的應屆畢業生,有20多歲的知情考生,也有30多歲的老三屆考生。而且,他們的成才率也是非常之高的。
同時他們也趕上了中國科研教育隊伍青黃不接的好時代,所以他們也得到了時代的重用和培養。
那麼,當時的錄取比例是多少?非常低。我們先說說2019年中國高校的錄取比例是多少呢?將近80%!而1977年恢復高考後的第一次高校錄取比例,因為受當時中國教育資源非常稀缺的影響,中國教育剛剛從文革10年的動亂中恢復過來,百廢待興,青黃不接,一時吸納不了多少大學生,所以錄取比例是非常低的。
當年全國的報考人數是573萬,但是只錄取了27萬人。錄取比例4 .7 :100 。這個錄取比例基本上只有2019年的二十分之一!所以說那個時候的錄取比例有多低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
我們再看看第二年之後,1978年,報考全國高等院校的人數有610萬人,這一年錄取了錄取40.2萬人,比1977年增長了將近2%錄取率為6.6 %,100個報考人數中有將近7人會被錄取。
而到了1979年,全國報考大學的人數468萬人,比1978年少了130多萬人,錄取人數28.4萬人,比1977年少了10多萬人,錄取率為6.0%。這個比例也是比較低的。
從此以後,中國參加高考的大學報名人數一直維持在二三百萬。錄取率大體上維持在8%左右。
直到2001年中國參加高考的人數忽然增大。報考人數454萬,相當於1979年的全國報考人數總規模。錄取260萬人,錄取率為59.0%。這個錄取比例是1977年的11倍之多!
進入新世紀以後,中國報考大學的人數和錄取規模不斷在擴大,說明中國的教育事業有了很大的普及和發展。2020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為1071萬!其中本科錄取286766人!專科錄取368058人!但是有600萬人,居然沒有上本科線,203萬人落榜,這也說明我們大學越來越普及,報考的人數越來越多,同時高考的難度也是不斷增大的。(本文2898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