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較為權威的第三方機構每年根據往年就業情況公布各大專業數據,目前亮綠牌即「最有用」專業、亮紅牌即「最沒用」的專業,各有10大專業。
這些統計數據靠譜嗎?
紅牌專業示意圖
在討論問題之前,我要亮一下個人的觀點:可以參考紅牌綠牌的數據,但千萬不要被所謂的紅牌專業和綠牌專業誤導。
第一,我先說說紅牌專業的來歷。
1999年起,我國高校開始施行擴招政策,高等學校招生規模連續擴大,招生人數急劇增加。1999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人數160萬,較上一年度增加52萬人,增幅高達48%。2000年招生180萬,2001 年招生260萬,錄取率首次突破 50%。2002年招生320萬,2003年招生382萬……
從此,我國高校每年按照10-20%的增幅擴招本專科生,一直到先現在,尤其是本科生擴招最為厲害。
大幅擴招帶來的一個問題就是高校專業設置重複率也跟著大幅增加。
綠牌專業示意圖
比如,以上海的高校專業設置統計數據為例,管理學、經濟學、文學等專業招生人數增長比例迅猛,高校重複設置20個以上專業有100多個,71%本科院校設有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60%本科院校設有金融專業,49%本科院校設有法學專業。
再看看全國的情況。根據全國高等學校學生信息諮詢與就業指導中心的統計數據,近5年本科畢業生最多的10個專業依次為國際經濟與貿易、法學、生物學、漢語言文學、英語、藝術設計、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會計學等等。
從就業情況來看,其中很多當年所謂的熱門專業、招生大戶專業已經連續幾年成為就業難的紅牌專業。
第二,所謂的紅牌專業就真的有那麼可怕嗎?
中國礦業大學
高校的專業設置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社會的需求,然而,隨著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產業結構調整轉型的加快,高校專業設置與調整的滯後,高校專業與社會需求之間的矛盾也在凸顯。
這種矛盾並不是簡單的供需矛盾,而是結構性失衡的矛盾。比如,很多專業供給嚴重過剩,超過市場需求,造成就業難,紅牌專業大都是這樣的專業。有些專業卻供給不足,無人可用,對國家科技發展、地方重點產業、經濟建設和地域特色文化的支撐力嚴重不足,國家和地方經濟建設急需 的高端人才和技術人員相當匱乏。
因此,我國的人才並不是真正的過剩了,而是市場對於人才需求與高校的人才培養嚴重脫節。紅牌專業也沒有那麼可怕,而是需要不斷地進行調解,並非取消或者大幅度減少這些紅牌專業。
第三,紅牌專業問題歸根到底是專業設置問題,要做好戰略規劃。
中國石油大學
所謂戰略規劃,這是一種積極主動、目的明確、面向未來的管理方式,旨在事先做好應對預計困難的準備,迅速地抓住和利用新的變化和機遇,以更好地實現預定的目標。
實踐證明,凡是取得成功的學校一定是因時、因勢、因己做出了具有洞察力的戰略選擇,都得益於有一個符合自身乃至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戰略和規劃。
辦學特色是指一所學校在辦學過程中形成的教育特色,是一所學校優於其他學校的特質文化,它關係著學校乃至整個教育事業的存亡和可持續發展。實踐證明,高等學校的發展一定要走特色化發展之路。只有形成了學校發展的特色,才能在同行競爭中凸顯自身的價值,保持永不 衰竭的生機和活力。
河海大學
專業作為高等學校人才培養的基本要素,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高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和在同行業中的地位,所有,專業特色是決定高校辦學特色的最核心要素。強化專業特色,其實質是效仿管理學上的「差異化經營戰略」。
總之,高校專業設置應遵循三大邏輯,即人才培養規定性的權力邏輯、高等學校自身發展需要的內在邏輯、人才培養市場需求的外在邏輯,並努力在者三者之間尋求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