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學英語、教英語以來第一次寫具體的英語學習方法的文章。我對學習方法這個東西,向來嗤之以鼻,因為這是一個方法泛濫的年代,我曾經甚至在網上看到過一本就教《英語學習方法大全》的書,感覺滑稽得很。有那個心思整天搗鼓方法,不如多做點有用的事。
所以寫這篇文章,也是心驚膽戰,如果覺得沒道理,儘管忽略就是。但是這些心得,確確實實是我的切身體會。這篇文章我只講為什麼打字聊天可以提高口語,別的問題,來日再敘。
體育特長考上大學之後,發覺自己難以在體育上有所建樹,於是我從大一開始的時候開始想去讀北師大或者北體大的體育管理之類的專業。而考研一定要英語好,就開始自己瞎琢磨起來。最開始想到要學口語,學口語最好當然是跟老外對話了,當時學校有個英語角每周日下午會有老外過去,於是我每周有機會跟老外交流一個小時的樣子。可畢竟英語角人多,輪得到自己說話的機會也不多。然後我開始想到通過網絡跟外國人交流。2005年的時候,facebook還沒有被禁,我登上去猛加了了一溜外國人,然後開始跟他們談天說地。
那麼,打字聊天能和開口說話一樣嗎?完全不一樣。但是萬萬沒想到,我發現打字聊天比去英語角更能提高我的英語口語。先說打字和說話的相同之處吧。當我們用這兩種方式進行交流的時候,我們都是在輸出,在想方設法地表達自己大腦裡的想法。無論是打字還是說話,其實都是高強度的大腦訓練。換句話說,對於大腦而言,打字和說話其實沒有太多區別。打字和說話的區別在哪裡呢?在小腦。打字的時候,最終是通過手指來實現輸出的,而當我們開口說話的時候,要用到我們的發音器官。無論是手指還是聲帶,小腦是控制運動的。
那麼一個人的語言能力包含了很多方面,在這些方面中,除了發音的標準是小腦管轄之外,真正的交流是否有效、表達是否地道、語言是否正確……都是大腦的活。
我們經常會發現身邊很多人在掌握了一定詞彙量的情況下,依然沒有辦法說出很好的英語,這是為什麼?這是因為他們採取的辦法是大腦先產生一個想法,這個想法被轉換成一個漢語句子,這個漢語句子會被逐字翻譯成英語,然後再調整英語的順序,然後再檢查語法錯誤,最後才從口中說出來。而我們說中文的時候,大腦中的想法直接被轉換成了語言。我認為,學英語也應該要學到可以不假思索地表達自己的想法的境界。在我眼中,這是「英語好」的唯一標準。超過這個標準更多的,如果不是要專門把英語作為學科來研究,也是多餘的。達到了這個標準,基本市面上只要有口語考試的留學考試,基本都問題不大。
那麼問題來了,學挖掘……哈哈哈好了不胡扯,到底如何訓練自己的「英語大腦」呢?要創造讓自己「think inEnglish and think on your feet」 的機會。Think on yourfeet的字面意思是「站著思考」,做為俗語的意思是「即時思考」或者「迅速反應」。
我當時具體怎麼做的呢?技術上,一邊用瀏覽器給我的外國朋友發站內信(插播一句,2005年的時候,facebook的網頁還不能夠開啟直接聊天,消息是以站內信的形式發送的),一邊開著金山詞霸。一旦他發了一個我不認識的單詞,我馬上查。一旦有一個我想表達的中文概念但是英語不會,也馬上查。以至於我的外國朋友經常誇我英語好,殊不知我有制勝法寶。聊了一段時間,我發現那些凡是我在和老外聊天的時候查過的單詞怎麼都忘不掉,根本不用複習。這關鍵在於,所有的詞彙都是來自生活,這種感覺很像是我們學漢語的時候----誰也想不起來「教育」這兩個字自己當時是怎麼認識的了。和一個活生生的人聊天,沒有比這更來自生活了。
內容上,我一般會提前稍微看一下China daily或者二十一世紀英文報的網站,看看發生了什麼大事或者有什麼有意思的話題可以聊,這樣也可以避免沒話說的尷尬,不如每次見面就是how are you,fine thank you, and you,遲早聊不下去。
更重要的是,這種不像別人學習方法往往需要極大的毅力(比如每天六點起床讀英語,每天背單詞八個小時),我也不建議那樣學英語,畢竟我們不是搞成功學、傳銷的,沒有那麼多雞血可以打。我每天只不過在和別人聊天而已,這能累到哪裡去呢?況且當年聊QQ是一件你不知道多洋氣的事情。總之學習方法,也需要講科學、講實用才行,頭懸梁錐刺股這類事情除了古代的幾個瘋子,很少人能夠做到。
就說這麼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