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去冬來,伴隨著最後一榀30米箱梁的平穩落座,珠江水系八大出海口之一的雞啼門水道之上,雙湖路跨雞啼門特大橋全橋貫通,有望於今年年底通車。
屆時,珠海西部兩個重要片區——鬥門區到金灣區的通行時間將由原來的30分鐘縮短至8分鐘,將有效緩解目前湖心路早晚高峰的擁堵情況,改變超100萬居民的交通出行方式。
航拍雙湖路跨雞啼門特大橋。(南方日報記者 錢文攀)
雞啼門雄起一座新大橋雙湖路跨雞啼門特大橋總長1210米,橋面上兩個主塔高近33米,為雙向六車道、設計行車速度60公裡/小時的中央索麵部分斜拉橋。雙湖路跨雞啼門特大橋的建成通車,將成為珠海西部鬥門區和金灣區的「新動脈」。
「自2017年8月1日開工建設以來,經過三年的艱苦鏖戰,建設者們克服了施工環境差、外部幹擾大等不利因素,積極應對颱風、暴雨、疫情的惡劣影響,相繼攻克了超厚淤泥層樁基施工和雨滴式鞍座穿索施工等一系列技術難題。」項目總工程師石兵說。
晴空之下,碧波蕩漾,在香海大橋建設現場,樁機起落,吊裝旋轉,工人們正在捆綁鋼筋、澆築混凝土,將橋梁節段向前推進。
在鬥門白蕉,香海大橋昭興圍互通立交已實現貫通,形似中國結,伏臥於連片的塘頭之上,蔚為壯觀。在這裡,香海大橋與江珠高速公路形成交叉。立交以西,香海大橋直通高樓林立的鬥門白藤片區,猶如一把鑰匙,打通市民出行的新通路;立交以東,橋面已延伸到磨刀門副航道之上,待大橋貫通後即可鋪上瀝青。
據介紹,目前,香海大橋大橋控制性節點——磨刀門特大橋以及中山坦洲範圍內的大橋主線段正全面施工,其中除部分還處於樁基施工階段外,大部分橋體墩柱已經豎起,架梁施工將緊隨其後,有望於2022年建成通車。
作為連接珠海東西部地區的一項重要工程,香海大橋將為鬥門未來的發展打開無限的想像空間。此後,從珠海西部到市區的交通必須繞道珠海大橋的局面,將被改變。
通車後,珠海金灣、鬥門兩地通車時間將縮短至8分鐘。(南方日報記者 錢文攀)
黃楊河畔56萬平溼地公園來襲兩座打通交通要道的大型橋梁,折射出鬥門過去五年的交通嬗變。據介紹,「十三五」以來,珠海市鬥門區逐步建構起一鐵(廣珠鐵路),一縱(省道S272)、兩橫(黃楊大道、珠峰大道)、四高速(西部沿海高速、高欄港高速、機場高速、江珠高速)的幹線公路網絡骨架,外聯通道建設提速,鬥門與周邊地區的區域交通一體化加快提升。
交通是城市發展的先導。「十三五」以來,珠海市鬥門區打通交通閉環,大力實施「工業強區」戰略,以電子信息、智能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現代物流、現代農業為核心的五大產業集群加快形成,「一河兩岸四組團」生態新城格局基本形成,低碳、智慧、生態、濱水、宜居之城初見雛形。
與此同時,珠海西部鬥門區原有的尖峰山公園升級改造成為鬥門中央公園,黃楊河溼地公園二期的佔地面積將達到56萬平方米,並沿著河套地區南延,將黃楊河一河兩岸綿延6公裡的溼地打造成生態、都市、田園三位一體的黃楊綠洲,建設成超百萬平方米的超級城市公園。
從2015年立項到2019年建成開放,歷時4年,黃楊河溼地公園是鬥門區在推進「三化」「三城」建設進程中取得的一大成果,成為鬥門 「十三五」期間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不斷提升城市品質的見證之一。
「黃楊河溼地公園的設計靈感來源於鬥門的『鬥』,鬥不僅僅是鬥門文化的圖騰,也是一種運作手法。」鬥門區市政園林管理處總工黃輝寧說,沿著黃楊河岸線,溼地公園由北至南分成三個區:文化鬥、自然鬥、生態鬥。三鬥既是設計概念,又是功能分區,分別承載城市人文、自然、生態。
鶴洲北高鐵樞紐站前期工作將加速氣勢磅礴飛虹,小橋流水繁花,公園花香處處,啼鶯舞燕綠岸……「十三五」以來,一個個新建築、新公園、新公廁出現在鬥門人的身邊,提升著市民的幸福指數的同時,也一步步實現著鬥門人的夢想——生態安全、環境優美、社會安定、文化繁榮的大灣區魅力之城。
湖光瀲灩、文化氣息和自然風光交融——一個又一個高顏值、高品位的公園,不僅刷爆了鬥門人的朋友圈,更為鬥門打造宜居宜業宣遊的優質生活圈增添光彩。據統計,2013年至2019年,鬥門區每年建設10個社區公園或小遊園,至今共新建或改造198個公園,總面積約589.4萬平方米。今年已新建或改造公園15座,新增公園面積約23.46萬平方米。鬥門人在家門口就能觀山、親水的願望正一步步變成現實,公園之城呼之欲出。
「要想邁上新的更高臺階,推動高質量發展是根本出路。」珠海市鬥門區委書記周海金表示,未來,鬥門將加快推進鶴洲北高鐵樞紐站前期工作,爭取地鐵3號線延伸至鬥門,推動香海大橋西延線、機場北快線落地建設,不斷提高公共服務供給水平和城市承載能力,加快打造濱江田園生態新城。
來源: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