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化雨,自然而為,和您一起牽著蝸牛去散步;點燃火種,解救思維,和您共同託舉孩子達到學習的巔峰狀態。我是 育兒路上,我們一起努力!
8月22日上午,瀘州瀘縣15歲女孩跳樓輕生,父親情急之下,以血肉之軀相託,試圖接住女兒,結果父女雙亡。令人扼腕嘆息!
問題少年比例逐年上升,「初二現象」釀成悲劇的例子,枚不勝舉。家庭教育的問題務必引起我們的重視。
何為「初二現象」?
青少年心理問題專家、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院長許燕教授提出「初二現象」是:「事故多發的危險階段;思想道德的分水嶺;學習成績的分水嶺;能力培養的分水嶺」;是「一道坎兒」。
【案件剖析】:
15歲女孩,正值青春期;留守兒童,孤獨無助,內心壓力和迷茫排山倒海,無以復加,抑鬱輕生。
01.內心掙扎,無人傾訴
青春期的孩子身心劇變,有強烈的成人感,時刻準備著邁過家的門檻走向世界。心裡渴望別人把他看作成人,奈何年齡尚小,知識有限,加上社會經驗和生活經驗不足,思想和行為上往往盲目性較大,易做出不失孩子氣的幼稚舉動。這個時候,不懂教育的家長往往會因他的「異想天開」而或粗魯呵斥,或言語譏諷,亦或視而不見。
這個階段的孩子,內心無比掙扎。因為他們要根據社會需求重建自我,不停的在身邊尋找模板,藉以審視自己,否定自己,極力重塑一個完美的自我。因此,特在意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希望被看到、被認可、被信任、被尊重,進而將自我形象定格。這期間,父母的啟發引導之於他們是不可多得難能有二的。
而案件中的這個孩子,沒有父母的陪伴與傾聽,沒有人給予及時地正確的引導,這種渴求找不到釋放的對象。久而久之,負面情緒積壓,將自己逼近到崩潰的邊緣。
現在交通便利,信息發達,不能作陪的父母完全可以做到和孩子勤溝通多交流,及時捕捉孩子的內心需求,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傾聽孩子的心聲,排解孩子內心的煩惱。
事實上,父母關注更多的是學習。殊不知,將心安頓好,他才可以將精力放在學習上,只要走在學習的道路上,就不會有到達不了的遠方。
02.生命教育,視若無睹
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富有價值,我們的靈魂高貴而又平等。教育和引導孩子敬畏生命,健康成長是我們為人父母的重要職責。但是不少家長生而不教,教而不當: 「重智輕德」、"重知輕能」、「 重養輕教」,以「樹大自然直,人大自然長」為由,助長了自己的不當教育,錯失了孩子心靈滋養的關鍵期,加劇了部分青少年心理問題出現:厭學、網癮、離家出走,甚至自殺。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是一時刻間接著一頃刻間的實現;是魂牽夢縈的親情、友情和愛情;是一步一步丈量這個多彩世界的浪漫旅行。
01. 心中有夢,眼中有光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青春期的孩子既充滿了各種幻想和憧憬,又「多愁善感」喜怒無常,時而萌生幾多孤獨,幾多感傷;時而歡呼雀躍,驕傲自大忘乎所以……為使心湖不要成為沼澤,就要讓夢想照進現實。
點燃夢想
父母要用心點燃孩子的夢想,喚醒孩子心中的那個巨人。因為夢想可以使孩子的人生有目標與方向,而現實讓他們真切地品味、咀嚼、體驗生命中的酸甜苦辣,從而變得冷靜、從容堅定,讓理想更真實。
疫情期間,一位高三的女學生,在方艙醫院的儲物間裡上網課,安靜地複習準備高考。因為,她心中有夢想,無懼黑暗!此時此刻,夢想已然化作昏暗中的那一道光,照亮了她前行的路。
02. 心沐暖陽,無懼神傷
家是心靈的港灣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我們孕育新生命的目的是什麼?對這個新生命的期待又是什麼?我們拼盡全力想要給父母子女最好的,之於他們,什麼才是最好的?
我們願愛孕育,初心如陽,向暖而生;我們所期待的無非是孩子將來有個體面的人生,過得比我們好,但你有沒有想過:有朝一日,孩子邁不過當下的坎,談何將來?世界這麼大,他沒有去看看的勇氣和心境,你帶孩子一路搏來的所謂的「看世界的資本」又有何用?
比爾·蓋茨說「父母唯一應該為孩子做的事情,就是找到孩子的熱情所在,鼓勵他們全力以赴去追求,並發揮得淋漓盡致。」
家是什麼?
家是孩子最後的歸宿,是積蓄力量的地方,是最安全的地方,是心靈驛站。
父母的使命是什麼?
給孩子營造有溫度的家庭氛圍,寬鬆的學習環境,做好兜底的勇氣。培養其適應社會的能力,儘可能協同成長,協助孩子做成最好的自己,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
而事實上,很多時候,家變成了學校、管教所,到最後終其一生的努力,換來的是無人等候。
如何愛?
科學的愛。用倒過來的愛,愛孩子本來的樣子,就像3歲以前那樣;解救他的思維而非左右他的思想;教他改變心態適應這個世界;幫他養成照顧好自己人生能力的良好習慣,塑造、培養出打造良好人際交往的品質;用自己丈量過的路,啟發引航成長,助他自己做完事情。
生命在於內心的豐盛,而不在於外在的擁有。一個人擁有烙印在心裡的富足,揚在臉上的自信,刻進生命裡的堅強,心沐暖陽,就會無懼神傷。
03.家國情懷,責任擔當
艾青說:「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目睹山河破碎,生靈塗炭,對祖國卻愛得愈發濃烈,心中的痛愈加強烈。
疫情襲來,84歲的鐘南山院士親自掛帥出徵,支撐他的不僅僅是小我的一腔熱血,而是為天地立心,為民生立命的家國情懷,責任擔當。
現在的孩子養尊處優,無憂無慮。家長依然一味給予物質供應,卻往往滿足不了「精神富養」,而心靈的滋養恰是孩子饑渴沙漠裡的那瓶水,因為急需,哪怕是飲鴆止渴。如果可以等,前方不遠處還有整箱整箱不同品牌不同品種的飲料,你可以有多種選擇。
愛是你所給恰是我所需
我們往往拿著自己的畫筆描繪孩子的藍圖。要麼棍棒教育,通過情緒發洩,滿足對父母當年權威的反抗;要麼語言暴力,用自我感動式的付出感折磨孩子的愧疚感,限制和束縛孩子的行為,左右孩子的思想,來滿足自己當年未被滿足的期待,兒時折斷孩子的翅膀,長大成人後又怪其不會飛。這也是越來越多啃老族出現的原因。
教在腦裡,愛在心裡
不入腦的教育,未滲透進心裡的愛,引不起孩子的共鳴;忽視榜樣的力量,不能以身作則的身教給孩子帶不來動力。到最後,對父母所謂「宏偉藍圖」的希冀也只剩下心有所動,能不動就不動的被動。
仰之彌高,鑽之彌堅
夢想一定是自己的,心中有信仰,腳底才會有力量。夢想當是遠大的,時代的賦能,國家的厚望,而不只是小我的吃飽穿暖,體面過活。這樣,在遭遇挫折時,才不會因熬不過眼前的苟且,而隨隨便便放棄對詩和遠方的追求,甚至視生命為草芥而輕易放棄;這樣才會歷經風雨的洗禮,依然能如無數前赴後繼的華夏兒女一樣愈挫愈勇,行且毅堅。
湖南留守女孩鍾芳蓉從小喜歡歷史和文物,因樊錦詩報考北大考古專業。面對外界的質疑和擔憂,依然從容淡定,守護自己心中的那份摯愛。
善意,不是高聲的叫囂,而是一種由內而外的關懷,是一種無言的力量。曾經多少個夢魘的生命凋零,摧毀著原本幸福快樂的家庭。
這個世界充滿著溫情和善意,網絡世界同樣也需要理智和善良,願你我群策群力,儘自己的綿薄之力,發一份光散一份熱,儘可能地將損傷降到最低。
我是 熱愛家庭教育,熱切呼籲父母們:讓教育回歸本質:懂孩子遠重於「愛」孩子,有效果遠重於講道理。愛孩子,就請先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順勢而為;愛孩子,就請和孩子協同成長,幫助其認清我是誰,成為我所屬。
把心安頓好,才會把事情做好。「慢教育」帶來的不只是殊途同歸,更是你做夢都想不到的明天。放下你的焦慮,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人生最壞的結果,莫過於大器晚成。
文:(原創) 感謝您的閱覽!育兒路上,願與您一起努力,協助孩子健康、快樂、茁壯成長!
圖: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