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家長正在面臨這麼一個問題:朋友或鄰居家裡的孩子小嘴叭叭地整天說個不停,自己家的少爺小姐還只能爸爸媽媽地叫,連簡單的短語都不會說,更別提整句輸出了。看看人家的孩子,再看看自己的寶貝,對比之下不免有些失落。
可我們不知道的是,如果孩子沒有實質意義上的生理問題,那麼家庭環境變成為了唯一能影響寶貝語言發育質量的因素。父母在失落之餘還是先反思一下某些行為是否正確,某種對待孩子語言學習的態度是否端正。說到這裡,肯定有一些人嗤之以鼻,但良藥苦口利於病,正確的話不一定好聽,我們接著往下說你就能明白了。
家庭是成長之基 父母乃人生導師
很多人可能不了解,嬰兒在2個月大時就會模仿父母的語言,並試圖親口說出來,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咿呀學語。相比視力,聽力是孩子從出生就一直處於完美工作狀態的器官。剛出生的那些天裡,只能看到30釐米遠的孩子通過聽和觸摸來感受母親的存在。
有科學研究表明,父母的自說自話、周圍發出的聲響,可以極大促進寶寶的智力發育,周圍人的對話內容、成長所在的語言環境在潛移默化中塑造著嬰幼兒的母語發音。家人不同的態度,會激起寶貝的好奇心和情緒變化,態度的好與壞也會一定程度上影響孩子的人格發展。
在國外,5個月大的嬰兒就會被恢復工作的父母暫時交由託兒所代為照看,正式開始與同齡人的社交活動。我國的家庭不同,孩子大多是由祖輩老人帶大的,相比於走出家門的國外孩子,我們的孩子對家庭的依賴更深,這就要求監護人有很好的養育手段。
不知道大家聽沒聽過「泡菜效應」,它是指同樣的蔬菜在不同的水中浸泡一段時間後,將它們分開煮,其味道是不一樣的。其實,這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環境對人的成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一個孩子在不同的環境下生活,他的性格、氣質、思維等方面一定會有明顯的差別。
如果拿語言發育遲緩為例的話,說明患兒長期生活在一個不夠健康的語言環境中,也許父母的陪伴不夠、對話不夠,也許因為祖輩人的方言口音、育兒方式落後,也有可能因為……家庭的很多因素都會導致幼兒語言習得落後於人。有人說家庭是年幼的孩子走向社會的跳板,有人說家庭是孩子成長的基石,無論哪種說法都無法否認父母在幼兒成長中極其重要的位置。
養育孩子要認真 小事也能有大用
在法國紀錄片《嬰兒日記》中,一個叫安娜的小女孩在兩歲時就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願,這得益於媽媽每天都給她讀故事書,對於培養安娜的想像力、增加詞彙量、訓練表達能力產生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得不說,這才是「別人家孩子」的典範。
從出生到兩歲半左右,是人類幼崽的啟蒙階段。他們在完善自我的過程中一定少不了磕磕巴巴,也許是人格方面,也許是語言方面,也許是數字方面,這就需要監護人不斷地加以幫助和引導,很多我們看起來微小的事情也許就能決定孩子一生的走向。
一些父母因為工作、性格等方面的原因,在帶娃時對一些不很起眼的事情全然不在意,覺得某些行為即使做了也不會讓孩子產生正面反饋。「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正是看似每天重複且不顯眼的小事情才成就了別人家的孩子,而自家孩子都三歲了依舊只會一個詞一個詞往外蹦。
在《嬰兒日記》中,可愛的女孩阿加特還不到三歲就掌握了一定量的英語單詞(寶寶是法國人),因為她的父親在長達一年的時間裡每天都用塑料玩具演示事物和詞彙的指代關係,增加女兒的詞彙量。在父親的鼓勵(也許是連哄帶騙)下,阿加特做到了小學生才能達到的英語水平。
沒有無緣無故的神童,也沒有無緣無故的語言發育遲緩,如果寶貝在2歲以前得到的語言刺激和鍛鍊足夠多,怎麼會發生三四歲的孩子還要出門尋求語言機構的地步呢?在我們機構的杭州中心,語言刺激不足引發的語言發育遲緩案例尤其多,我們的老師已經是久經沙場了。所以,作為專業語言機構,我們建議各位父母:
省下刷視頻的時間,陪孩子玩玩具、過家家;
省下玩遊戲的時間,給孩子讀繪本,講故事;
省下應酬的時間,和孩子吹吹風,曬太陽;
省下逛某寶的時間,與孩子說說話,談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