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晚報訊(文/圖 記者 戴舒靜 高金環 通訊員 盧微 林阿娜 郭寶貝)土方車夜間猖狂拉高嶺土,途經之處土渣掉了一地,造成一條二十多公裡的白色汙染帶,公路保潔人員勞動量猛增,還危及其他車的行駛安全。昨天上午,這一幕發生在翔安民安大道至324國道一帶,公路部門表示,要杜絕這種情況,需各相關部門從源頭和運輸過程加大打擊力度。
現場
汙染道路或達20公裡
昨天上午9點多,記者驅車來到翔安區馬巷民安大道,這條道路是廈門的一條城市便捷通道,往西連接中洲大橋和濱海西大道,往東連接324國道和翔安大道,往返廈門和泉州的大型車輛,幾乎都走這條路。
正是它的重要性,讓它成為被高嶺土散落汙染的「受害者」,昨天上午這條長達8公裡的道路,往泉州一側車道的路面,全部被覆蓋上一層白色的高嶺土,經車輛碾壓,已經與地面融為一體。
汙染難清理,工人頂烈日鏟
「這些高嶺土掉到地面,比一般的土渣,清理難度大多了。」翔安公路分局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說,這些高嶺土,都是這兩天一些拉高嶺土的車撒落下來的,由於高嶺土很黏,所以一掉到地上,若再被車輛碾壓過去,很容易就跟路面黏在一起,非常難清理,並容易造成車輪打滑。
工人從昨天早上6點多就開始上路清掃,使用的辦法非常原始,只能先用手工拿鏟子去鏟,再用清掃車掃土渣,最後用灑水車清洗路面,即使如此,路面上還是留下一層白色汙漬,而且清掃效率很低,這一二十公裡的路面,至少要花一整天才能清洗完。
炎熱的夏季對保潔工人是巨大的考驗,很容易中暑。即使洗完,也很擔心第二天又有高嶺土散落下來,又得重複工作。據了解,這種情況已持續很長一段時間,一般八九天為一個周期,最近比較頻繁,原因可能是天氣比較晴朗,高嶺土產區的路況比較好走,所以拉土車便多了。
三條行駛線路,源頭不好追蹤
負責人告訴記者,據他們調查,這些車輛的行駛線路主要有三條,第一條是從濱海西大道經民安大道,再走324國道。第二條是從同安往翔安的324國道。第三條則是從翔安新圩出來,再走324國道,最後這條是「小眾路線」,但最終目的地都是泉州。
據介紹,高嶺土車通常是在下半夜,或早晨和下午執法部門交換班的時候偷偷行動。為了「暗度陳倉」,他們事先做了明確分工,有專人先探路,發現沒交通執法人員後,就傾巢而出。
這些高嶺土是從哪裡來的,該負責人表示查到來源地有很大難度,源頭不一定在廈門本地,有的可能來自漳州,甚至還有用貨輪運到島內碼頭,再裝貨去泉州的。
負責人說,如果源頭在翔安較好處理,可聯繫區裡和工地交涉。但如果在其他地方,只能寄希望於各相關部門能夠在源頭和運輸過程加大查處力度,才能避免路面汙染的情況再次發生。
概況
土方車汙染20多起
清洗一公裡路面需約四個小時,耗水近40噸。昨日上午,公路局部門在同安、集美、翔安路段發現的高嶺土汙染路面,除了翔安民安大道及324國道,同安後田往中洲大橋、集美海翔大道西亭段、濱海西大道也全都沒能倖免。所有受汙染路面的長度或將長達二十公裡。
高嶺土汙染路面事件近幾個月來一直存在,高嶺土平均一周左右運出一次,每次七八輛車同時運載,且多在夜間作業,難被發現。
四小時清理14車垃圾
近日各類路面汙染事件頻發,牽扯了養護部門大量工作精力,影響正常路面養護作業。近期,公路被汙染主要為土方撒漏、傾倒土頭、亂倒垃圾等。據不完全統計,本月以來不到十日廈門公路已發生各類汙染事件近30起。市公路局呼籲社會各界加大關注力度,共同體諒養護工人高溫作業的辛勞,共同維護城市美麗、安全的交通環境。
除了土方車汙染,路邊土頭、生活垃圾汙染事件也頻繁發生。以同集路為例,7日19:00至23:30的四個半小時內,公路部門在潘塗路段就清運了生活垃圾14車共計84立方米。8日晚,濱海西大道蔡店至劉山橋段公路被倒廢土200多米,並在霞尾村路口堆成小山丘,經公路部門裝載機清理兩個多小時,人工清掃三小時後才恢復道路原貌。
公路人員說,道路是城市的臉面,長期以來在公路養護保潔作業中,經常會順帶將沿線村(居)民傾倒的生活垃圾一併清理運走,日久不少人卻將此當成習慣。近幾年部分路段周邊開發,垃圾亂倒愈演愈烈。土方車汙染多發生在夜間,為保障公路暢通他們常連夜或在烈日下清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