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龍城」常州又添一條「龍」:經過5年建設,常州地鐵1號線順利建成,將於21日開通。以這條34.2公裡的「巨龍」開通為標誌,常州大步邁進軌道交通新時代。
首班地鐵多站點發車
作為軌道交通網的開篇之作,常州地鐵1號線自2014年10月開工以來,一舉一動都備受關注。9月6日至8日,1號線舉行免費試乘活動,8萬多市民喜氣洋洋登上靚麗的「紅小夢」列車,感受軌道交通的速度與激情。
1號線自北向南穿越常州核心區,從北端的新北區森林公園站,經過市中心文化宮一帶,到南端的武進區南夏墅站,65分鐘就可呼嘯而至。全線共設車站29座,採取標準站與重點站相結合的設計方式,標準站風格統一,重點站一站一景,各具特色。
即便是外地人,也能從常州1號線的地鐵站名中迅速發現以下特點:一是直通常州北站、常州站兩大火車站;二是公園多,從森林公園到新區公園再到新天地公園;三是學校多,直接以學校命名的車站有旅遊學校、北郊中學和外國語學校。
當然,1號線沿路的學校遠不止3個,河海站旁邊就是河海大學常州校區,新橋站旁邊有常州工學院遼河路校區,科教城北和科教城南這兩個也堪稱大學站,因為科教城裡有一大片高教園區,集中6所高校。
「我每次放假回家,都是從學校打車到常州火車站,一趟要花40多元。有了1號線,坐地鐵過去只要4元,速度也比地面交通更快。」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生樊繼興告訴記者。
據調查,1號線沿線分布有中小學30多所,為了滿足孩子們清晨上學的需求,常州市軌道交通發展有限公司將首班車發車時間定為6時25分,在這個時間點,共有6趟車分別從6個站點上下行發車。
充分鋪墊和有機銜接
當城市的人口和經濟發展到一定規模,對大運量快速公共運輸的需求油然而生,而軌道交通正是這一公共運輸體系中的骨幹。
早在2005年,常州就啟動軌道交通第一輪建設規劃的編制,2012年正式得到國家發改委的批覆。在此期間,常州新建數十公裡高架快速路和BRT快速公交線,並對城區大部分主次幹道進行改造更新。
「與其他城市不同,常州建地鐵做了相當長時間的準備和鋪墊,充分分析1號線建設對城市交通的影響。在地鐵動工之前,先完善城市路網,讓高架快速路成環,把交通分流需要的平行道路和繞行道路建好,把原來是斷頭路的幾條主幹道與支路打通,在此基礎上再啟動地鐵建設。這樣,建地鐵對城市交通的影響就沒那麼大。」常州軌道公司副總經理、建設分公司總經理胡導雲說。
地鐵作為城市公共運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充分關注與其他交通方式的有機銜接。常州軌道公司總經理宋曉雲表示,「我們建地鐵時,應該重視交通一體化,要把它與其他交通方式的關係釐清。」
釐清關係是為了方便百姓換乘。南夏墅站目前是1號線南端終點站,為了方便乘客集散,這個高架站旁邊專門配有交通用地,集中公交換乘、私家車換乘和非機動車換乘這三大功能,布置3條公交線,興建3層共500個停車位,乘客下地鐵後可就近搭乘公交、騎車或開車離開。
「1號線全線車站都配套非機動車泊位,大部分站點的非機動車泊位設在地鐵口周邊的綠化帶裡,在1號線和2號線交匯處的文化宮站,地面缺乏設置條件,我們就對地下空間加以重新營造,專門闢出部分地下停車區域,供機動車和自行車停放,解決最後一公裡出行。」胡導雲說。
建地鐵也就是建城市
城市軌道交通投資巨大,公益性明顯。常州人建地鐵,開始就有個理念——建地鐵即建城市。建地鐵的同時完善城市基礎設施,營造良好的人居環境。
一個典型例證就是1號線建設中對同濟立交橋的拆除重建。
作為常州第一座立交橋,同濟立交橋建於1994年,它是雙層環形結構,四周有很長的引橋。地鐵1號線建到這裡,必然要與立交橋的120多根橋樁相遇,這樣的地下穿越困難重重,而且會破壞立交橋的結構安全。
當年興建同濟立交橋,是為了保證古運河的通航淨高,而隨著運河外移,這一河段早已不再承擔通航功能,環形立交也成為市中心的一處交通瓶頸。相關部門經過反覆論證,最終決定拆除同濟立交橋,將其改建成寬闊平坦的拱橋。
「同濟立交橋北側是中國民族工業發祥地之一的『大成一廠』舊址,南側有清涼寺、張太雷故居等文保建築,立交橋把這些重要文物與城市空間割裂了。同濟立交橋的拆除改造,既保證地鐵1號線的穿越,也讓城市空間變得更加美觀舒適。」業內人士對這處改造讚譽有加。
地鐵延伸到哪裡,城市就發展到哪裡。「地鐵是百姓工程,也是百年工程。我們不僅在建地鐵,更是在建家園,這是地鐵人應有的認識和情懷。」軌道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夏永俊說。
除了縱貫南北的1號線,東西走向、長19.8公裡的2號線一期工程也開始鋪軌,常州軌道交通網的十字形主骨架不久就將勾勒成型。在未來規劃中,常州將擁有6條地鐵線,運營裡程208公裡,實現地鐵網絡化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