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樓棟長制打通城中村垃圾分類「最後一公裡」

2020-12-15 央廣網

  垃圾分類是長線工程,離不開制度保障。近日召開的全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現場會提出,要加快建設長效機制。

  長效機制如何建立?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相關負責人介紹,長效機制要通過制度建設,制度建設需貫穿垃圾分類的全流程、各環節,保障垃圾分類有序推進。

  記者了解到,在廣州天河區車陂村,村民垃圾分類知曉率達100%,村內餐飲店垃圾收運量增長6倍。這得益於車陂村建立的「街居—村社—房東—租戶」四級聯動機制。

  目前,廣東各地正通過完善相關法規制度、建立評估機制等,並構建黨政齊抓共管、部門各負其責、全社會協同配合的格局,推動垃圾分類落地見效。

  多地市出臺地方性法規

  2016年,廣東在全國率先實施《廣東省城鄉生活垃圾處理條例》(下稱《條例》),將生活垃圾分類納入立法。這是國內首部將垃圾分類納入立法的省級地方性法規,從此全省垃圾分類有了法制剛性約束。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為適應垃圾分類新形勢、新要求,必須針對性進行修訂。」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11月,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六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修訂後的《廣東省城鄉生活垃圾管理條例》,自2021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條例》修訂後,各地市也適時開展生活垃圾分類或生活垃圾全過程管理法規規章的制定修訂。目前,全省已有6個地市出臺垃圾分類相關地方性法規或政府規章,10個地市正在編制相關法規規章,另有6個地市專門出臺餐廚垃圾管理辦法。

  為完善政策制度體系,廣東還出臺系列方案規劃。垃圾分類相關部門也制定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指引、示範創建指引、工作評估辦法以及宣傳、源頭減量、資源循環利用等方面配套政策。

  全省還建立起相關督導評價機制。省人大對全省垃圾分類工作進行常態化監督,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實行掛點聯繫指導,全省每季度開展第三方評估,並將評估排名與省級垃圾分類專項資金分配掛鈎,加大獎補支持力度。各地也將垃圾分類納入汙染防治攻堅戰、文明創建、城市精細化管理等重點任務中。

  「目前已經形成『1+N』政策制度體系,全流程支持垃圾分類。」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相關負責人說。

  網格化管理成為「利器」

  政策體系完善後,基層落地執行是關鍵。

  走在深圳新橋街道上寮社區,不時有居民提著垃圾桶到一旁的垃圾分類投放點投放。記者看到,每一棟民房上,都掛著一張樓棟長的責任狀,要求樓棟長負責指導本棟居民進行垃圾分類,並將垃圾分類納入本棟居民公約。樓棟長擔負起疏通城中村垃圾分類「最後一公裡」的職責。

  此前,由於人員流動性大等問題,城中村垃圾分類一直難以推動。「樓棟長負責每棟樓收租、檢查等,恰好可以通過他們幫助推行垃圾分類。」新橋街道城管辦垃圾分類負責人劉躍新介紹,樓棟長會在樓棟微信群分享垃圾分類知識,上門檢查住戶是否設2個垃圾桶分類投放。

  樓棟長的背後還有一套更完整的制度。劉躍新介紹,在城管部門指導下,新橋街道以社區黨委統籌社區物業、環衛公司、網格、執法隊等做好垃圾分類,其中依託網格化管理,每個網格員分別聯絡、培訓樓棟長,再通過他們最直接傳遞給住戶。

  當前,這樣的「樓棟長」制度在城中村推進垃圾分類中發揮重要作用。自從當了自家房子的棟長,白雲區同和街白山社區的賴碧偉每天「站桶」5個小時,督促租客做好垃圾分類,並且常在租客微信群轉發垃圾分類相關知識,「現在每天可以分出廚餘垃圾大半桶,其他垃圾則從原來的7桶減量至3桶」。

  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相關負責人介紹,當前這種市、區、街道、社區垃圾分類管理責任人多級聯動機制在各地市推開探索,已形成齊抓共管、協同推進的格局。

  投放簡便化培養居民習慣

  傍晚,深圳市南山區豪方天際小區,晚飯後居民下樓散步之餘還有一項重要工作:丟廚餘垃圾。朱先生打開垃圾箱投入垃圾後,擰開一旁洗手盆的龍頭,「現在桶上標註了垃圾的類別,旁邊也能洗手,比較方便了,我們也慢慢養成習慣。」

  分類垃圾桶往哪放、該配置哪些設施、多久清理一次……廣東在推行垃圾分類投放過程中遇到諸多難點,為此全省編制《廣東省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投放與收集設施設置指引》《主要場所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指引》等,指導各地科學合理設置投放點和收集容器,規範作業程序,營造良好投放環境。

  清晨,東莞松山湖的松湖花園內,郭小姐拎著垃圾下樓,在督導員的指引下扔進了箱內。今年,松山湖成為東莞的垃圾分類示範片,這個時段是松湖花園投放廚餘垃圾的時間。「樓層撤桶剛開始還是不習慣,投放點離我住的樓遠一些,但也是一個習慣養成的過程。現在這樣扔,不會出現垃圾堆積發臭的情況。」郭小姐說。

  配備基礎設施後,如何讓居民養成垃圾分類的習慣?「要持續推行垃圾分類,就一定要定下一套制度。」東莞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松山湖分局局長谷校方說,第一個制度是「樓層撤桶,定時投放。」

  規定剛開始推行難免遇到阻力,有些居民不在投放時間內,就隨手一丟。於是,松湖花園制定了垃圾分類等級光榮榜,掛在垃圾投放點旁,「對大家的垃圾分類行為打分,小區裡很多人相互認識,要是沒做好,自己也會不好意思。」谷校方介紹,做得好的家庭獎勵分類垃圾袋等。

  當前,定時定點投放制度在全省不少社區已經成為常態,同時配套相應設備和督導員,早、晚扔廚餘垃圾逐漸成為習慣。

  ●南方日報記者 張子俊 譚超 朗慧

相關焦點

  • 四川巴中經開區:「樓棟長制」打通基層治理「最後一公裡」
    解決樓棟一些看似瑣碎的問題,巴中經開區以此破題,切實提升城鄉基層治理水平。構建「街道黨委—社區黨支部—樓棟黨小組」縱向管理體系,率先在每個成熟小區選拔樓棟長,緊盯「德行、能力、實幹」三個重點,優先考慮政治素質好、協調能力好、鄰裡關係好,會做群眾工作的「三好一會」候選人,共選出樓棟長152名,其中黨員48名,高中及以上學歷70%。
  • 國考時事政治新聞熱評:打通垃圾分類政策落實的最後一公裡
    國考時事政治新聞熱評:打通垃圾分類政策落實的最後一公裡 2020-11-09 11:49:18| 中公教育趙雙雙
  • 白雲區推行「棟長負責制」 破解城中村垃圾分類難題
    租戶分類精準投 棟長監督整棟樓  「收垃圾啦!」每天早上10點,聽到這句吆喝聲,寧小林就會把嘉禾街望崗高橋街5號、7號兩棟樓房的餐廚垃圾、其他垃圾提出來,交給上門收運垃圾的保潔公司。如果發現混投的情況,寧小林會拍下照片,發到相應樓棟的租戶群,跟所有租客「苦口婆心」宣傳一番。
  • 樓棟長有「棟」力,宿遷黨員幹部打通服務社區「最後一米」
    為進一步充實加強城市基層黨建力量,打通服務社區居民的「最後一米」,宿遷市泗陽縣擇優選派241名機關幹部擔任樓棟長,鼓勵他們在「八小時外」到所住樓棟開展志願服務,幫助小區居民協調解決實際困難。同時,為每個小區建立樓棟微信群,方便居民與機關幹部樓棟長的日常交流。
  • 垃圾分類別輸在「最後一公裡」
    最近,居住在上海的小夥伴們都快要被逼瘋了,因為對垃圾分類的各種條目傻傻分不清楚。什麼是幹垃圾?什麼是溼垃圾?完全顛覆了我們平常的認知。以至於,現在大家見面問得最多的一個問題是:你是什麼垃圾?由此可見,垃圾分類真要推廣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的。但這都不是問題,問題是垃圾分類到最後真正做到物盡其用了嗎?我們不得而知。
  • 寶安探索垃圾分類智能化新模式,一戶一檔科學激勵、有效溯源
    作為寶安區探索垃圾分類智能化新模式的首批試點,新安街道海裕社區深航假日名居、安樂社區42區城中村的居民們親身體驗了這一創新成果。今年9月起,寶安積極探索垃圾分類智能化新模式,通過智能化引領、精細化管理,讓垃圾分類從「老大難」變得「不再難」。
  • 以學生撬動社區,新塘街「小手拉大手」推進城中村垃圾分類
    小手帶動大手,家庭輻射社區,新塘街正與沐陂小學攜手,在沐陂村探索城中村垃圾分類的有效模式,提升社會分類意識,倡導垃圾分類人人參與。9月16日下午,一場別開生面的垃圾分類宣講座談會在沐陂小學舉行:講解垃圾分類知識、分享垃圾分類踐行體驗的是學生,聆聽分享並對社區垃圾分類工作提出建議的是家委代表和學校老師,在旁記錄意見的是新塘街分類辦、沐賢社區居委會以及沐陂村公司的工作人員。
  • 發動全民參與推動源頭減量 廣州打造全國垃圾分類樣板城市
    經過多年探索,廣州因地制宜,構建出「三化四分類」的垃圾分類體系,即以實現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為目標,打通「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和分類處理」全鏈條。與此同時,廣州實施垃圾分類「全鏈條提升、全方位覆蓋、全社會參與」的工作思路,以「繡花功夫」打造全國垃圾分類處理樣板城市。
  • 「樓棟長」成為社區居民...
    為進一步加強和創新社區網格化服務管理方式,完善基層社會治理和服務體系,進一步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工作,近日百靈社區舉行樓棟長聘用儀式,共聘任樓棟長71人。儀式上,百靈社區黨委第一書記張瑞全面傳達了上級部署要求,通報了我區疫情防控工作開展情況,分析了國內外形勢,又從多個角度闡明樓棟長協助社區做好群防群治工作的重要性,進一步明確了樓棟長職責和管理方式,期待「樓棟長」們能夠共同織密織嚴社區防控網絡,將「暖心行動」常態化開展,為攜手共建充滿活力的和諧社區打下堅實基礎。
  • 保定主城區城中村改造建築垃圾將100%實現「綠色處置」
    建築垃圾被粉碎成再生材料做成便道磚,鋼筋、木頭、塑料垃圾等被分步篩選出來,統一收集分類處理……12月21日,記者從保定市城改辦獲悉,首批完成評估的14個城中村產生約420萬噸建築垃圾,將100%實現「綠色處置」。
  • 如何打通市民捐衣「最後一公裡」?
    青年報記者調查發現,每到換季時節,市民捐贈閒置衣物的熱情很高漲,但從「想捐」到「捐出」,總有「最後一公裡」很難跨越。這其中既有市民本身對於承擔捐衣物流成本的不理解,也有捐衣精準度和透明度的缺失,而捐衣公益鏈上的各個環節也仍未真正打通。
  • 梅山:打通辦稅服務「最後一公裡」
    梅山:打通辦稅服務「最後一公裡」 2020-12-16 17:11:42 來源: 浙江在線 > 通訊員 仇涯昕   為打通辦稅服務「最後一公裡」,近日,國家稅務總局梅山保稅港區稅務局與農商銀行梅山支行、梅山街道辦事處合作,在銀行業務大廳與街道辦事處大廳設立了自助辦稅服務區。
  • 實現生活垃圾分類回收再利用
    垃圾分類工作面臨主要問題 當前垃圾分類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對居民的垃圾分類投放實施激勵管控時,懲罰難以確定責任主體,獎勵需要的大量資金投入難以持續;二是再生資源回收體系的缺失,大量分散的個體遊擊大軍承擔回收責任,再加上回收個體戶的城市擠出效應,導致再生資源加劇回到環衛體系,垃圾增量進一步上升;三是企業缺少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的具體抓手,垃圾分類缺乏長效市場驅動。
  • 部分居民垃圾分類意識仍然不明確 有人稱小區分類垃圾桶「形同虛設」
    近日,南都記者走訪了部分大型社區了解到,部分居民的垃圾分類意識並不明確,有人表示分類垃圾桶「形同虛設」,督導員並非時時在現場。垃圾分類指引較為完善,居民建議加強宣傳工作9月8日下午,南都記者在深圳市福田區梅林一村進行了走訪。
  • 寶安社區、城中村各出奇招,守住「最後100米」的疫情防線
    要做好衛生消殺工作,及時對小區生活垃圾進行消毒清運,保障公共衛生安全,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壆崗社區 沙井街道的壆崗社區也迅速採取這一措施,工作人員連夜奮戰,用長達1500米的水馬築起一道屏障,將壆崗舊村南北區進行「圍合式」封閉管理,排查「不漏一車、不漏一人」。
  • 南京垃圾分類倒計時:垃圾分類納入物業考核
    距離南京生活垃圾強制分類還剩2天,數千個小區能否正確分類,關係著這場「戰役」的成功與否。今天南京各社區組織小區物業和志願者對小區居民進行最後一次的上門告知宣傳,確保垃圾分類宣傳百分百全面覆蓋。魏阿姨表示,這幾天自己已經提前開始垃圾分類。賽虹橋街道長虹路社區相關負責人表示,居民是實施垃圾分類的主體。到每家每戶上門宣傳,主要是為了普及分類方法,將小區內投放垃圾的時間、地點等清楚告知,讓居民了解整體流程。為了確保在11月1日小區垃圾分類能夠順利進行,除了向居民發放宣傳材料和告知信外,在每個小區撤桶並點的點位還將配置一到兩名志願者進行定時督導。
  • 津市柏林村通校「便民路」打通教育「最後一公裡」
    原來,開學前,柏林村黨支部組織實施對金林完小寬4米、長0.7公裡的通校道路進行了硬化,打通了教育「最後一公裡」。齊勇所就讀的金林完小位於柏林村一處小山坡上,通往小山坡下的道路坑坑窪窪,一遇到雨雪天氣就更加溼滑難走。
  • 寶蘭客專調試高鐵橫貫東西"最後一公裡"即將打通
    檢測列車到達天水南站原標題:中國高鐵橫貫東西「最後一公裡」即將打通3月21日,寶蘭客專(蘭州局管段)開始聯調聯試,新型CRH380AJ-0203動車組列車「黃醫生」從蘭州西車站出發,開始檢測寶蘭客專蘭州西站至東岔站間334公裡高鐵行車設備。
  • 「E龍巖」:以數位化打通服務群眾「最後一公裡」
    新華社福州4月19日電 題:「E龍巖」:以數位化打通服務群眾「最後一公裡」新華社記者鄭良今年以來,福建龍巖市打造「E龍巖」網上公共服務平臺,優化「網上政府」辦事流程,打通部門數字孤島,線上線下聯動,以數位化打通服務群眾「最後一公裡」。
  • 垃圾分類「四定」模式如何落實?聽聽大家怎麼說
    福州新聞網9月9日訊(福州日報記者 莫思予整理)垃圾分類是對子孫後代都有利的事業,關鍵是要持之以恆。建設垃圾分類屋時,要與群眾進行充分溝通,注意科學選點;日常,要保持乾淨衛生,垃圾桶溢滿要及時清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