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濟大學讀研的那段日子,仿佛是她生命中的一束光。今晚,帶您走進焦劍慧的《向下紮根,向上開花》,和您共同感受這一段美妙的尋學之旅。
向下紮根,向上開花
文丨焦劍慧 圖丨焦劍慧、網絡
不知不覺,在上海讀書的日子圓滿畫上了句號,可惜由於疫情的影響,沒能去學校參加畢業典禮,至今內心仍感覺自己還是學生。
學校的一草一木在腦海中始終那麼清晰,還在回味著學術大咖們在課堂上激情澎湃地授課,懷念著與同學們徜徉於圖書館查閱資料的日子,痴迷於四平路校區土木工程學院那別具一格的建築設計,還有聞名遐邇的櫻花大道以及參加過《天天向上》節目的食堂網紅菜——紅燒大排。
然而,最讓我難以忘懷的卻是我們教室門口的那一尊華佗像。
讀研第一年開始,每周兩次去上海上課,樂此不疲地趕高鐵、趕地鐵,再刷個共享單車到教室,那時候不管是小黃車,還是小藍車,有車就騎,不亦樂乎。
到了教室門口,不管多累都要習慣性地先去瞻仰一下教室門口的華佗像,然後踱步進教室。
華佗,是我國醫學界裡程碑式的人物,對我國醫學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那尊華佗像,不知經歷了多少個春秋的風吹雨打,陪伴了多少屆莘莘學子。他始終安靜地在那裡,給我們後輩們以靈魂的思考與洗滌。
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華佗精神究竟是什麼?我認為,刻苦學習、精益求精都不足以概括。
前段時間,看到浙江衛視的一檔節目,歌手張韶涵與王昕改編翻唱的歌曲《黎明前的黑暗》火了,很喜歡聽這首曲子。這兩位實力唱將一開口即驚豔全場,收穫好評如潮,許多網友稱之比原唱還要好聽、更有震撼力。
然而有一位音樂人卻評價說這作品不夠高級,適合跳廣場舞的大媽。現場其他評委與觀眾們非常驚訝,網評也炸開了鍋,然而王昕很淡定地回應道,「我們的作品非常用心,大媽們能喜歡也算是一種肯定吧,我們會繼續努力,希望能夠像花兒一樣,『向下紮根,向上開花』。」
事實上不論哪個行業,都需要有「向下紮根」的精神。我們,作為救死扶傷的醫者,更需要有這樣的精神。
而華佗,正是我們醫者「向下紮根」的楷模。他一生懸壺濟世,淡泊名利,不求仕途,潛心醫學,長期紮根民間,為無數社會底層的老百姓看病,治療很多疑難雜症,救人無數,同時他發明的五禽戲用以防病健身,讓很多老百姓受益,深受百姓愛戴。
他所到之處都受到當地百姓的熱烈歡迎,生前行醫所到之處,老百姓們皆立廟紀念;儘管時光荏苒,日新月異,當今的人們還會將那些救死扶傷、胸懷仁愛的醫生稱為「華佗再世」。原來華佗精神,其實就是「向下紮根」的精神。
要做到「向下紮根」,並非易事,意味著我們要耐得住寂寞,踏踏實實,勤學苦練,還要能夠堅定信念,不畏艱難。
當今社會, 隨著醫學事業的迅猛發展, 人們的工作學習壓力越來越大,競爭越來越激烈。正如《黎明前的黑暗》中的歌詞唱的那樣「路途坎坎又坷坷」,於是有些人為了追求立竿見影的效果,產生了一些急功近利的想法,想走捷徑,想不勞而獲地成功。
可是,沒有經歷過「向下紮根」的過程,沒有長年累月的堅守,治病救人的醫術怎會做到精湛?我們的人生又怎會隨隨便便成功?曇花一現,不是我們想要的結果。
我們看到的「向上開花」,那都是歷經滄桑、千辛萬苦過後的成功。
之所以能夠「向上開花」,那是因為把握了事物變化發展的全過程,進而熟能生巧,曲盡其妙,最終達到出神入化的至上境界。
人們視華佗的醫術為「絕技」,稱華佗為「神醫」,說的其實就是他的這種紮根於黎民百姓、紮根於疾病、最終進入登峰造極的完美境界。
當下的你或許是默默無聞,但是請不要急躁,因為所有的成就都需要慢慢地沉澱。沉澱久了,成功或許就不期而遇。
雖然行醫之路坎坷多,但我們要相信,只要秉承華佗精神,一心為患者,踏踏實實鑽研醫術,堅持做好自己,積極成長,最終一定可以「向上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