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帶中星體無數,它們合成一個會有多大?你很可能沒想對哦

2020-12-20 科普大世界

小行星通常被認為是星際間的「流浪漢」,由於它們沒有共同形成大型天體,這些「流浪漢」過著漂泊無定,居無定所的日子,有些小行星還經常光顧地球附近,每次有較大的小行星來到地球附近的時候,一些天文機構就會趕緊觀測計算它的軌道,生怕它們會撞到地球上,因為對地球生命而言,它們都是「冷血殺手」,只需要有一顆直徑超過一公裡的小行星撞擊到地球上,都會給地球生態環境帶來極大的災難,地球生命史上有幾次大的災難都是小行星撞擊形成的,比如恐龍滅絕等。

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是太陽系中小行星最為集中的區域,這裡是太陽系大多數流浪漢的集中地,迄今為止,人類已經發現的所有小行星中,98%都是位於小行星帶中的,已經被登記在案的小行星有12萬顆以上,科學家估計小行帶的小行星至少有50萬顆,也有認為這100萬顆以上的,如果連棒球大小的石塊也算的話,那麼這裡簡直可以說是小星體無數。

當然,小行星帶中也有不少個頭很大的矮行星和小行星,比如穀神星,直徑達到了950公裡,最大的三顆小行星分別是智神星、婚神星和灶神星,平均直徑都超過了400 公裡,另外還有義神星,直徑在120公裡左右,司理星直徑190公裡左右,虹神星直徑200公裡左右。

小行星帶的小行星數量如此眾多,乃至形成了一條寬達2億公裡的小行星帶,而且還有這麼多的大型小行星,以及穀神星這樣的矮行星,如果將小行星帶內所有的天體合成一顆行星的話,那麼它的質量應該非常巨大了吧?那麼它到底會有多大呢?

其實很多人都有類似這樣的猜測,並且認為小行星帶的小行星加起來的話,個頭和質量一定非常大,然而實際上真實情形可能會讓這麼想的人失望,因為科學家通過計算和模型實驗發現,它們的質量加起來僅相當於地球的1‰,是不是小的讓人吃驚,都有點不敢相信了呢?

其實小行星帶中的天體雖然很多,但個頭和質量大都很小,就拿最大的穀神星來說,它的體積是地球的1/2000,質量是地球的1/4000,然而作為小行星帶中最大的矮行星,也是小行星帶中最大的天體,穀神星的質量佔了整個小行星帶的1/3到1/4,所以整個小行星帶中的天體相加起來,質量和個頭與月球相比都會差很遠,算起來還不到月球的10%呢!就連穀神星和月亮相比,都只有月球的1/50。

那麼小行星帶是怎麼來的呢,一般認為最開始的時候小行星帶中也並非只有一顆行星,科學家們通過對小行星帶中的小行星的位置、運動規律和元素含量的研究發現,這些小天體可以分成好幾個小行星族,同一家族的小行星來自同一個母體的碎片,共享著相似的軌道元素,像是半長軸、離心率、軌道傾角,還有相似的光譜,主帶中的小行星集中成幾個家族,大約有20–30個集團可以確定是小行星族,並且可能有共同的起源,著名的小行星族有花神星族、司法星族、鴉女星族, 曙神星族、和司理星族,但最大的小行星族是以灶神星為主的灶神星族。而且科學家也在主帶內也被找到三條明顯的塵埃帶,他們與曙神星、鴉女星、司理星有相似的軌道傾角,所以可能也屬於這些家族。這說明它們很可能不是由一個天體形成的,而是有三顆及以上的天體由於木星的引力攝動而發生了碰撞形成的,但也有常說認為它們處於形成行星又不斷碰撞的輪迴中,原因也是它們外圍的木星的引力太大了。

相關焦點

  • 小行星帶內的50萬顆星體,可能是五塊母星體的碎片!
    科學家們說,在小行星帶內的50萬顆星體中,絕大多數實際上可能是五塊被稱為「星子」的母星體的碎片。但這些失落的世界的糾纏軌道意味著它們註定要碰撞,產生的碎片也會碰撞,在持續了40多億年的災難性瀑布中產生更多的碎片。
  • 小行星帶為啥位於火星和木星之間?其他星體之間不行嗎?還真不行
    小行星帶位於火星和木星之間,是太陽系中天體數量最密集的區域之一,這裡已被記錄在案的小行星就已經在12萬顆以上,人類已發現的98.5%的小行星都集中在這一區域,天文學家預估這裡至少有50萬顆小行星。根據太陽系行星分布規律來看,在小行星帶的位置也是應該有一顆行星的,那麼小行星帶為什麼沒有凝聚成一顆行星呢?天文學家們認為小行星帶本來是可以形成一顆行星的,或者說甚至已經形成過矮行星之類的天體,然而因為它們有一個勢力強大的鄰居——木星,導致它們難以聚集成一顆行星,因為木星的引力作用阻礙了這些星子形成行星。
  • 花神星,一顆花蕾狀的星體,地球上的隕石有38%或與它有關
    太陽系小行星帶中的小行星數量非常多,佔到了人類已發現小型數量的98%,此地聚集了大約50萬顆小行星,還有一顆唯一的矮行星——直徑達950公裡的穀神星,數量如此之多。
  • 小行星主帶的小行星有幾多,總質量超過了地球嗎?
    研究認為,小行星帶總質量過去很大,現在很小。有研究認為,早先的小行星帶加起來,質量和地球相當,現在沒有了,只有地球的0.1%。這就實際上還沒有一個月球大了,月球質量約地球的1/81。小行星帶本來會形成一顆與地球差不多大小的類地行星,可惜這個位置不好,它夾在木星和火星之間,受到它們的引力攝動過大,這樣就不但沒有凝聚起來,反而有許多被甩了出去,小行星帶的質量就越來越小了。
  • 「專題」你所不知道的星體——太陽系星體的劃分
    在上幾期,我們介紹了恆星的生命周期,請查看「專題」你所不知道的恆星——原恆星(Protostars)「專題」你所不知道的恆星——主序星(Main Sequence)「專題」你所不知道的恆星——恆星的熟成(Maturity)「專題」你所不知道的恆星——恆星的消亡(Death&Remnant)。在未來的幾期我們會對太陽系的各個星體做具體的介紹。
  • 小行星帶的最大天體,卻不是小行星,上面有個「金字塔」6000米高
    在太陽系的小行星帶中,有著50萬顆左右的小天體在那裡運行,其中體積和質量最大的就是穀神星,但它在定義上卻並非小行星,而是一顆矮行星,2006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將穀神星定義為矮行星,之前它曾被認為是太陽系已知最大的小行星,現在我們必須說它是矮行星了。
  • 一群想去小行星採礦的中國人:「太空淘金夢」,別等到落後了!
    認識小行星小行星是圍繞太陽運行的小天體,它們是太陽系行星形成時的孑遺,直徑從幾米到幾百千米不等。在太陽系誕生初期,一團又一團的氣體、塵埃不斷地聚合擠壓,形成了今天太陽的雛形,而外圍的物質則在毫無秩序的太空中不停的碰撞、凝聚、碰撞、又分離……這一狀態持續了幾百萬年,最終也就造就了今日包括地球、月球和無數小行星在內的眾多星體,而這些天體的物質組成都是類似的。
  • 神秘星體經過地球,像是外星訪客,人類會期待它們的來臨嗎?
    就在2017年10月,國外天文學家捕捉到了一個神秘的天體。它擁有獨特的軌道而且飛行速度異常,觀測表明,它並不是太陽系內的天體,這也是人類至今為止發現的第一個來自於太陽系之外的星體。發現這個天體的是歐洲的天文學家領導的一個團隊。他們利用哈勃空間望遠鏡和一些地面的望遠鏡偶然觀測到了這顆星體,之後他們便對該星體進行了持續追蹤,記錄了發生的位置變化,並且繪製了它的位置變化路線圖,結果他們發現,在路過太陽的時候,這顆星體竟然自己有了加速行為。
  • 藏文科普|小行星撞地球,來者不善?
    其中,小行星是繞太陽運行、主要由巖石物質組成的小天體。歷史上曾光臨地球的小行星數不勝數,它們都給地球帶來過什麼樣的影響呢?一起來看看吧。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在擔心宇宙間星體的碰撞會威脅到地球,但直到20世紀80年代,當恐龍滅絕被歸咎於彗星或小行星的撞擊時,這個領域才獲得了科學界的關注。
  • 你知道太陽系裡的矮行星和小行星叫什麼名字嗎?
    發現了古神星以後,人們走上了不斷發現太陽系內小行星的道路。每找到一顆小行星人們就給它發一個編號,在穀神星的軌道附近也就是在火星和木星之間有一大群密集的小天體。天文學家估計它們的數量達到50萬顆,所以這個區域又被稱為主小行星帶,簡稱注帶,經過研究人們認為是太陽和木星的引力形成了主小行星帶,因為在這個位置上任何大塊的星體都會既被太陽的引力拉扯同時又被木星的引力拉扯,所以沒有什麼大塊的天體能夠存活下來都只有小碎塊了。在剛剛說的已經被編號的12萬顆小行星中。
  • 宇宙中哪個星體最亮?天狼星比太陽亮得多,這星體可比千餘銀河系
    天文學家們為了測定恆星本身實際的發光強度,就採用了等距離測量方法,就是把恆星放到相同的距離上來衡量它們的發光強度,這就是絕對星等了,它可以用來描述星體的實際發光本領,這無疑是比視星等更科學的評定恆星光度的方法,因為視星等只是我們在地球上看不同距離上的星體亮度。
  • 從槍擊到炮打,日本和小行星到底有什麼仇?
    日本會根據自己的國力和技術能力,選擇一些別人不做但又具備相當科學價值的目標。小行星就是其中的一類。 小行星有很多種,太陽系裡有兩個主要的小行星帶。其中第一個存在於火星和土星之間,它的名字就叫做小行星帶。第二個在冥王星軌道外面,叫做柯伊伯帶。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更受關注的小行星,就是所謂的近地小行星。
  • 小行星與地球的最小距離達到什麼程度,才不會被吸引撞向地球?
    我們首先來看一下這些小行星的來源。根據科學家們的監測,降落到地球上的小行星,絕大多數來源於兩大區域,一是木星和火星之間的小行星帶,二是海王星軌道外側的柯伊伯帶,據初步預測,小行星帶中的小行星數量至少在50萬顆以上,而柯伊伯帶中的小行星數量多達幾百萬顆。
  • 神秘的小行星帶與我們的太陽相隔多遠?看看天文學家怎麼說
    最終,天文學家們發現火星與木星之間遍布著無數的小天體,他們被稱為「小行星」。這又導致了「小行星帶」一詞的出現,而該詞後來被廣泛使用。和太陽系中的所有行星一樣,它們圍繞太陽運行,並在太陽系的演化與歷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結構與構成:小行星帶由數個大天體和數百萬個小天體組成。
  • 高能預警:今晚,有小行星飛來!它們真能撞地球?這次不會
    最近小行星有點「活躍」,3天之內,有兩顆接連與地球「擦肩」。它們的「親密造訪」,引起了公眾的極大關注。微博上,「兩顆小行星將與地球擦肩而過」「戴口罩小行星29日將掠過地球」等熱門話題頻頻登上熱搜,閱讀量達到數億人次。「會不會對地球造成危害?」「我們能看到它們嗎?」……留言區裡,網友對小行星的疑問多得快要「溢出屏幕」。
  • 多大小行星撞地球會讓人類滅絕?撞擊發生後地球會變成什麼樣子?
    我們的地球在宇宙中所處的位置是相對比較安全的,相對來說發生的隕石撞擊概率比較小,再加上前面還有木星和月亮替我們的地球阻擋了一部分的攻擊,剩下的零零碎碎的隕石碎塊在路過大氣層的時候就被燒成灰了,除了五億年前那場滅絕了恐龍的小行星撞擊以外,地球已經有好一段時間沒有經歷過比較大的隕石撞擊了。
  • 住在沒有重力的小行星上,會發生什麼事?
    為什麼人類到現在還沒辦法在月球上建立殖民地呢?我想可能是因為沒有足夠的建築材料,而月球上也沒有材料店。唯一的辦法就是將材料從地球運送過去。我們將用太空梭來充當建築卡車,你可以想像一下,要是所有蓋房子的材料都用飛船來運送,那建造費用肯定會高到嚇人。用太空梭來運送也是一樣。
  • 人類發現的最大行星有多大?會不會比太陽還要大?
    我們都知道,在宇宙之中,最常見的天體就是恆星、行星、衛星、彗星、小行星等這幾大類,拿太陽系來說,一共有1顆恆星、8顆行星、數百顆衛星和無數的彗星、小行星等組成,當然,這些天體的大小構成也都是各不相同的。
  • 太空中有根「狗骨頭」,長217公裡,為何以埃及豔后的名字命名
    我們所在的太陽系中有著多種星體,其中太陽是唯一的恆星,它是太陽系的引力中心,質量佔到整個太陽系可見物質的99.86%,剩下的是0.14的物質就被8大行星、200多顆衛星、數百顆矮行星、以及無數的彗星和小行星瓜分了。
  • 小行星越過地球才被發現,人類如何防範可能到來的滅頂之災?
    宇宙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安靜,空間中漂浮著無數星體,這些星體圍繞各自的軌道運行,那些與地球運行軌道相交的星體稱作近地小行星(Near-Earth Asteroid)。只要這些小行星和地球同時運行到相交點,雙方就會發生碰撞。小行星撞地球並不罕見。6500萬年前,一顆估算直徑約為10km的小行星撞擊地球,造成物種大滅絕,這也是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一次撞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