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票房:據初步統計,截至12月22日,票房累計5.86億元
中國上映時間:2015年11月25日
主演:馬特·達蒙、傑西卡·查斯坦、傑夫·丹尼爾斯、切瓦特·埃加福特、肖恩·賓
劇情簡介:改編自安迪·威爾在網路上躥紅的同名原著。馬特·達蒙飾演主人公馬克·瓦特尼,他是阿瑞斯3號(Ares 3)飛船上的六名太空人之一。飛船在執行火星登陸任務時意外遇到劇烈沙塵暴,造成沃特尼滯留火星,而同船的其他太空人都以為他已經犧牲。飛船的指揮官梅麗莎·勒維斯(傑西卡·查斯坦飾演)為此深感自責,但無奈之下只能率領其他太空人返回地球。幸運的是,沃特尼是一名生物學家,也是極其富有創新精神和實際操作能力的機械工程師,他奇蹟般地在火星生存下來,但卻無法與地球取得聯繫告知別人他生還的消息。終於在一張衛星照片顯示火星上出現了異常現象之後,NASA才察覺到馬特還活著,由此展開了營救行動。行動必須與時間賽跑,因為火星上可使用的生存資源很快就會被耗盡。
【12月23日更新】
【12月22日更新】
【12月21日更新】
【12月18日更新】
【12月17日更新】
【12月16日更新】
【12月15日更新】
【12月14日消息】
【12月11日消息】
【12月10日消息】
【12月9日消息】
【12月8日消息】
【12月7日消息】
【12月4日消息】
【12月3日消息】
【12月2日消息】
【12月1日消息】
【11月30日消息】
【11月27日消息】
【11月26日消息】
【11月25日消息】
科幻大片《火星救援》已經在好萊塢保持數周票房冠軍,一向苛刻的影評網站爛番茄也給出了94%的新鮮度(這是頂級好片的分數),今日該片在中國內地上映。昨日重慶晚報記者在解放碑UME提前觀影,從整個內容來看,《火星救援》並沒有《星際穿越》和《地心引力》在畫面上的驚喜,但故事相當不錯,片中馬特·達蒙獨自在火星上演了一出生存戲,在長期低於零下50℃的地方解決水、氧氣、取暖、和地球間的通訊等問題,打造「火星生存百科全書」。
獨自火星生存有神器有技能
主角馬克·沃特尼(馬特·達蒙飾)因為執行火星任務中被同伴誤認為已經死亡,而將他一個人留在火星,這位超級理工宅男+植物學家怎麼生存下去?他運用自己的智慧造水、造氧氣、種土豆,還通過衛星與地球取得聯絡,缺少任何一個條件,恐怕都要命喪火星。
火星上的大氣壓不到地球上的1%,馬克幸好有個堅固的密封艙。火星大氣中有95%是二氧化碳,馬克有一臺「氧合機」可以分離出氧氣。馬克居住艙留下的食物只夠吃300多天,要想活到四年後美國「戰神四號」抵達火星,馬克必須自己造食物,他想到了土豆,於是用棲息艙的92平米培育土豆。種植土豆需要水,馬克懂得用氧氣和氫氣充分燃燒生成水,氧氣已經有了,氫氣只能從登陸小艇剩餘的燃料聯氨中釋放出氫氣。寫這齣火星版的「魯濱遜漂流記」的原著作者安迪·威爾將一切都安排在可以實現的科學範圍內,極少有想像成分。
火星大風暴最值得商榷
《火星救援》導演雷德利·斯科特曾表示,該片得到了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支持,劇組在NASA拍了21天的鏡頭。但科幻迷們還是忍不住對於片中的細節產生疑惑,在虛構的故事中,男主角神奇存活,完成一系列高難度動作,涉及的科學理論都靠譜嗎?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天體物理學博士袁鈞濤表示,該片相比於99%的科幻電影,涉及的科學理論已經很靠譜,當然也有一些細節是做了藝術化的處理。
袁鈞濤認為,影片追求的是合理與可行性,其中的工程細節是不可能細究的。「就是有一點,我覺得最值得商榷的是片中描繪的火星大風暴(電影開篇馬特·達蒙就因為這場風暴受傷,被同伴誤以為已經死亡)。火星大氣壓只有地球的1%,再怎麼大的風也不太可能造成那麼大破壞。」
11月票房期待《火星》「救援」
不僅馬特·達蒙需要全世界的力量來拯救他,11月份的電影票房也期待著《火星救援》的「救援」。11月份本來有多部好萊塢大片上映,也是一年中引進片最後的瘋狂,但票房的表現卻不太令人滿意。截至昨日,目前11月份票房最好的電影是《007:幽靈黨》,上映12天取得了過5億的票房,而《飢餓遊戲3:嘲笑鳥(下)》上映5天僅有1.2億的票房。上周末內地票房兩天斬獲2.95億元,呈現了一定的回暖態勢,希望《火星救援》的上映為票房市場再加一把火。
重慶嘉裕國際影城營運總監吳卓峰告訴記者,11月份整體的票房形式都不太樂觀。《火星救援》目前全球票房接近5億美元,很多人都認為《火星救援》內地票房會超10億,但吳卓峰覺得,「有一定的難度。因為《火星救援》不算是傳統意義上的科幻特效大片,這部電影賣的是情節,不是特效,國內觀眾能否接受這類型的科幻大片,還需要經過市場的檢驗。」
手機訪問 廣州本地寶首頁
本地寶鄭重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地寶無關。其原創性及文中陳述內容未經本站證實,本地寶對本文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網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